分享

许春波:端午记事(散文)

 家乡文汇 2022-07-29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简介
 许春波,网名春波秋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肇东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几十年,曾在多家各级文学报刊、网络平台上发表文学作品。有部分作品在一些文学大奖赛获奖,并被汇编入多部文学作品集。 

端午记事

许春波  

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在我们东北,也叫五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源远流长的端午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说起端午的习俗,真可谓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由于各地的文化环境不同,端午习俗的种类也就有很大差异。如,在南方,多地都有赛龙舟等习惯。而在我们东北,每到端午佳节,人们都要有吃粽子、煮鸡蛋、挂葫芦、插艾蒿、系五彩线、清晨踏青等活动。


挂葫芦
自打我记事起,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挂葫芦。早年的葫芦,都是用彩纸手工叠制的。买来红色、粉色、黄色、绿色的彩纸,裁成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然后一番左折右折,叠成带两只或四只小耳朵的彩纸葫芦,手捏着葫芦耳朵,向上方的小孔吹气,小葫芦瞬间鼓了起来,再用彩纸剪出细碎的彩条当彩穗缀在葫芦的底端。
妈妈手很灵巧,叠制的葫芦又方正、又结实、又好看。妈妈叠彩葫芦,我就在一旁观看,有时也跃跃欲试跟着学。妈妈怕我叠不好,糟践了彩纸,就给我找来几张废纸,帮我裁成大小方块,让我学着叠。我很快就学会了叠手工彩纸葫芦,只是不如妈妈叠的质量好。


葫芦叠好了,还不能马上挂,要等到端午节前一天,去找一棵大树,折几枝小杨树杈,用一根长长的彩线缠好彩纸穗,将彩线另一端穿过葫芦底部,再把葫芦拴吊在树杈上。端午节当天,一大早就先把一个个吊着葫芦的小树杈插在小院门楣上、房门上框、窗框上。这一来,小院儿就有了端午的气氛了。至于为什么挂葫芦,妈妈说是避灾祸。如今才知道,这挂葫芦是一种祈福的形式,是取葫芦的谐音“福禄”的意思。
如今,手工叠制的彩纸葫芦早已经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美观的多彩机制葫芦。无论是从形状上、颜色上、大小上,这机械制造的葫芦都要比当年的手工葫芦好得多。这不,五月初一的一大早,我就与老伴赶往早市,按着历年的习俗,去买彩纸葫芦。早市的几个街口,都有卖葫芦的小货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葫芦,成排成串的挂在货架上,远远看去就像一面彩墙。走了几个摊床,按事先计划个数,选了预定的葫芦,粉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大的、小的,要选够家门、窗户各挂一个葫芦才行。在老伴挑选葫芦的同时,我拍了几张葫芦摊床的照片,要把这浓浓的端午气氛上传到朋友圈,让朋友们也一起感受一下这端午氛围。

插艾蒿
与挂葫芦并列的端午习俗,就应该是插艾蒿了。艾蒿,亦称艾草,原本是一种中草药,具有去湿、散寒、止血、消炎等功效。在我们东北的大草原、田埂地边、江沿堤坝,几乎到处可见叶子有些灰绿的艾蒿。记得几年前,我就曾在端午前夕,去草原采了一次艾蒿。其实,是与影友们结伴到草原上去拍马兰花的,而与马兰花一样,艾蒿同是草原上的茂盛一族,一片一片的艾蒿,在草原上生长得又高又密。于是,在拍照之余,我便采撷了一大捆艾蒿,分给了影友一些,剩余的全部带回了家。
由于人们大都家居城里,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自己去采艾蒿,但又要应节俗,因此就只能去买艾蒿。每年的五月初一,我都要和老伴去早市买葫芦时,同时买上一小把艾蒿。早市上卖艾蒿的还真不少,有的在街角摆地摊,一堆新鲜的艾蒿散发着浓香;有的推着自行车,载着分拣成小把的艾蒿,一元钱一小把。买艾蒿时,要挑最新鲜的,根部带一些湿乎乎泥土的,甚至艾蒿上下都带有露水那种。因为这些因素都说明这艾蒿应该是才从草甸子采回来的。按习俗称,五月初一的艾蒿更好,更能辟邪驱虫。


那散发着浓郁芳香的艾蒿买回来后,放上三四天,要在端午节上一天派上用场。早年都是用杨树杈拴挂葫芦,如今出于爱护树木,不能再折树枝了,便用艾蒿替代树枝拴挂葫芦了,这也应了插艾蒿的习俗。将彩色葫芦缠在整棵艾蒿上,用不干胶把艾蒿固定在楼门框上和每个窗子上,屋中便飘散着艾叶的香气。
端午的艾蒿还不只是插挂葫芦一项功用,还有两个环节也需要用艾叶。每年的端午节一大清早,我们出门前都要用艾叶泡水洗脸,说是能够驱避蚊虫叮咬。艾叶经过清水泡过,那水色稍有改变,洗在脸上、臂上,便有一缕清香味儿,挺爽的。还有,要在用清水煮鸡蛋、鸭蛋、鹅蛋时,也在锅水中放几片艾叶,煮出来的蛋壳就会稍有变绿,味道不错。


五彩线
在去早市买葫芦和艾蒿的同时,还有一项活动也就同时进行了,那就是买五彩线、小笤帚、彩色香荷包。
早年的端午,五彩线都是妈妈在五月初一就给我们配制的。妈妈找出绣花用的红线、黄线、蓝线、绿线,加上白线,五根不同颜色的线混配在一起,然后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为我们栓系在脖颈上、手脖上、脚脖上,说是趋避虫毒。后来,成家独立过日子后,老伴儿也延续着长辈传下来的习俗,给孩子们配系五彩线。
如今,人们很少准备彩色绣线,也就不再自己配制五彩线了。每逢端午时也便有了卖五彩线的,方便、省事儿又便宜。不过,卖五彩线是和卖香荷包、小笤帚等在一起的。
香包,就是用彩布,多半是红布缝制的小小荷包,也就是南方所称的香囊。早市上,卖各种香包的小摊紧邻卖葫芦摊床,很显眼。不大的摊床,挂满了一串串各种各样的香荷包。记得早年,妈妈每到端午时,就用红布给孙子孙女们缝制香荷包,孩子们戴上香荷包都高兴得不得了。这香荷包是孩子们的最爱,端午的香荷包又有驱邪避虫之说,由此,如今还会有很多人为孩子们选买又好看、有香气的荷包。我就曾在端午节为远在京城的小孙女买过香荷包,小女孩尤为喜欢。其实现今,那色彩鲜艳、小巧美观的香荷包,更多的是做为挂件,挂在家里窗上,或者挂在车里,也可挂在家中的衣柜里,一是可用来装饰观赏,二来香包也散发着香气,有驱虫作用。
和香荷包不同,香包摊上还有一种小玩意儿很不引人注意,这就是小笤帚。端午的小笤帚,其实是一种工艺挂件,小的可以是两三公分大小,大的也不过五六公分。早年的小笤帚,有的是用类于苫房草的一种扫把草,用彩线绑制成的,有的则是用麻制作的。如今虽还有那种传统的小笤帚,而更多的是用化学纤维等新材质制作成的,看着挺实,型好。自然,无论什么材质制作的,都是象征意义上的,而不是为了实用。至于为什么端午节要挂小笤帚,当然也是为了消灾避邪,把灾祸扫地出门为是。


煮鸡蛋
说到煮鸡蛋,这是我们东北人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早年家里的生活都不是很宽裕,不像如今鸡鸭鹅蛋应有尽有。每到端午节,一般大都是以吃煮鸡蛋为主。那时,我家住在县城南郊,自家有独立院落,可以养鸡、养鸭。家里人口多,平时的鸡蛋都用来当重要菜吃,很少能吃到煮鸡蛋。至于鸭蛋,更是只能攒着淹咸蛋吃。这样,端午节的煮鸡蛋,便只能是妈妈在节前好多天就开始积攒来的。过节当天一大早,妈妈煮好四五十个鸡蛋,给我们每人分五六个。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就高兴地收好自己的煮鸡蛋,高高兴兴地过五月节,只是这些鸡蛋舍不得一次都吃掉,即使是去踏青,也只带两三个鸡蛋。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人们开始时兴煮茶叶蛋了。每到端午节,家中都要用调料,煮上一锅茶鸡蛋,自然这鸡蛋都是事先从市场上买来的,而且是提前好多天就买好的,因为临近端午节鸡蛋要大幅涨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逐渐增加了煮鸭蛋、鹅蛋,要知道,这一枚鹅蛋要顶六七枚鸡蛋的价格呢。近几年,每到端午节,老伴都事先备好茶蛋料,到了端午节前一天晚上,煮上20个鸡蛋,儿女都远在北京,20个茶鸡蛋我俩要吃好几天。这煮茶叶蛋是有讲究的,咸淡要适当,太咸不适合空嘴吃,太淡了又没滋味。要在茶叶蛋煮的差不多时,用饭勺将鸡蛋外壳敲出些裂纹,让已熟的蛋清入味儿,还要于关火后将锅里的茶叶蛋捂一夜,这样第二天吃起来才有滋味。


今年的端午,女儿从北京赶回来过节。姑娘说不想吃茶叶蛋,于是家中就还是传统的白水煮鸡蛋,还加进了几个鸭蛋、鹅蛋。也是如今日子好了,平时不再缺鸭蛋鹅蛋了;亦或是年岁大了些,对鸭蛋鹅蛋不那么亲了,这煮鸡蛋、鸭蛋、鹅蛋真的有些吃不动了,更没有了当年那兴奋的感觉了,只是在端午节当天象征性地吃上一两个,有点儿应时应景的味道。


吃粽子
相比吃鸡蛋,吃粽子则是南北通行的端午习俗。但这粽子,南北的区别却大得很。我们北方传统的粽子,一般都是用江米,包进大枣,吃起来甜滋滋的。不像南方的粽子,多是咸味的、里边包有肉块的。
记得1996年,我是在赴无锡干部培训班上过的端午节。食堂为我们过节准备了粽子。那粽子,外观看上去,要比我们北方的粽子大一号,我们面面相觑,还没见过这么大个的粽子。当我们剥去粽叶,一缕糯米香混合着肉香的味道扑鼻而来,我咬了一口粽子,有点儿咸滋滋的,口感不如我们北方的粽子好吃。待再吃两口,就吃到了肉块,浓浓的肉味让我很不适应。心想,这啥粽子啊?!后来才知道,南方的粽子都有各地的特点,像豆沙粽子、蛋黄粽子、火腿粽子、鲜肉粽子、果脯粽子等等。
儿时的粽子几乎没有什么印象,那时家中条件不很好,即使过节了,也大都没有粽子可吃。模糊的记忆中,好像偶尔哪一年吃到了粽子,也不是如今的江米粽子,而是妈妈用北方蒸豆包的大黄米给我们包的加了大枣的粽子,粘粘的、甜滋滋的那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自家用江米包粽子吃,并且是几乎每年都包,一直延续到现在。
其实,每年的端午节还没到,老早就要开始准备包粽子了。老伴儿先后到超市、市场买来江米、大枣、蜜枣、粽叶等。江米要买上五六斤,不然粽子包少了不够分的。
我家的粽子都是老伴儿自己包的,多少年养成的习惯和积累的经验,我家的粽子不仅味道好,而且粘糯适当,口感也劲道,亲朋好友尝了都叫好夸赞。由此,老伴儿每年端午都要多包一些粽子,送给这家十个,送给那儿家十个,不够分了,就再买几斤米,多蒸煮几锅。
我家包粽子,一般都是在五月初一二就开始泡米,用饭盆将买来的江米用清水泡上,这说是在浆米。这米要浆上一天一宿才好。这一天一宿之间,要换几次水才行。米浆好之前,就要把包粽子的粽叶用清水泡软刷净,同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干马莲也用水泡软。那粽叶是老伴儿从市场左挑右选买回来的,要挑当年的鲜绿色的新粽叶,颜色发暗变深就说明是陈叶,不好用;还要选宽大一点的,叶子中间没有裂缝的,用起来才好包米。而那干马莲,则是上年秋季小区栽植的马兰花长老了,大片马兰叶子被工作人员割倒时,老伴儿自己去采回来一捆晒干备用的。
每年包粽子,老伴儿都要坐在那里包上一下午或一上午。一个粽子,要经过折叶、装米、裹叶、缠捆等工序。先取一个粽叶,以下三分之一处为点,将粽叶呈倒三角形折成筒袋状,然后先向粽叶筒里放一个红枣或蜜枣,接着向里边装填江米,约将粽叶筒装得略满为止,再将剩余部位的粽叶折盖住粽叶筒,最后用湿马莲叶拦腰把粽子缠几道系紧。这样,一个粽子算是制作完成了。
煮粽子时,要把粽子一个紧挨一个地整齐摆放在锅里,一层压一层,然后用清水煮上半个多小时。煮熟的粽子,起锅后还不能马上就吃,要将粽子捡出来几个放进小盆,用清水泡上一定时间。这样,待粽子凉透了吃着口感才更好。那包进了大枣、蜜枣的江米粽子,美美的吃上一口,又劲道又香甜,余味儿绵绵。


早踏青
端午清早踏青,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在我们东北,这一习俗一直延续着。
早年的端午踏青,印象已经很是模糊了。只记得二三十年前,儿子和女儿还不大的时候,端午节的一大清早,我就和爱人骑上自行车,一个人驮上一个孩子,一家四口人到郊区旷野上去踏青。
踏青前,把要带的煮鸡蛋、粽子、白开水装在一个布兜里,骑行时,就把兜子挂在车把上。早上刚四点多钟,我们就挤进踏青的人流。我家就住在县城的太平路边,上了公路,即一直奔向正南方向的草原。一路上,踏青的人们络绎不绝,大多骑着自行车,间或有骑摩托车的。
骑了有二三十分钟,我们就到达了十多里地外的草甸子。平时圈在小院里的孩子,一见到草原,高兴地跑啊、跳啊,全然不顾那草上还挂着露珠。由于我们走的不是太远,草原上的野花也就不是很多,可即使是一小朵蒲公英黄花,孩子们也高兴地采上一朵。
孩子们玩儿累了,我们就开始简单的野餐。爱人给孩子们剥好了煮鸡蛋和粽子,孩子们高兴地吃起来,我们也和孩子一块,坐在晨光下的草原上吃着鸡蛋、粽子,伴着欣慰和快乐。
近年来的端午节,我们已不再远行踏青了。一则上了点年纪,二则孩子们都不在跟前,还有就是不像人家有车一族那么方便。因此,就只能就地就近走一走习俗过程。好在我家小区临近市区西郊的人工湖,湖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绿地、树木,并且适逢湖畔的花圃正鲜花盛开,大片大片的粉色芍药、蓝色的鸢尾花、紫色的薰衣草,把个湖畔打扮的色彩绚烂、美丽怡人。
虽然不再去远郊踏青,也还是要遵循端午习俗。一大早,我和老伴儿带上从京城赶回来的女儿就出发了,只用十多分钟就到了人工湖畔。或许是来得早了,亦或是如今有车一族多了,人们都自驾游去远郊踏青了,今年的人工湖畔显得比往年端午人少了许多。我们一家三口在人工湖边走了一圈,观观湖景,赏赏鲜花,再拍拍照,见了熟人打一打招呼,就算是踏青了。待太阳升高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踏青任务,迎着接踵而至的踏青人流打道回府了。
一个端午节很快就过去了。其实,端午的习俗,以及浓郁的氛围,很主要的还在于节前的一系列准备,这些准备活动老早就把人们的端午情结调动起来,使人们心甘情愿的去忙活、去张罗,并在准备中享受着快乐。至于过不过节,我觉得还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端午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使炎黄子孙都能更好的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并在文化传承中更加激发爱国情怀,这比过什么“圣诞”“情人节”都更为重要、更有情趣、更有意义。

投稿须知

 《家乡文汇》公众号刊发内部作品,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投稿前,请作者仔细校对、审核,如有漏字、错别字或病句现象,作者自负。作品发表后,作者要配合平台反复转发推广,阅读量在50以内的作者文章,将控制后续发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