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与实践相结合

 陋室夜读 2022-07-30 发布于辽宁
1.逻辑是本体存在的抽象。逻辑是客观的,是以思维的方式提炼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联系,是物理理性的态度观视存在、现象或事件。
 实践是人作为本体存在运动状态的最高归纳。作为社会运动中归纳的实践本质上等同于本体的运动。逻辑从客观本体存在的抽象转化为人本体存在的抽象,是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的统一(所谓的主观其第一性也是客观的)。逻辑的这个主客观统一才与实践相对等、互通,在同一的主体之下,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它背后的本质是本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的统一,运动状态就是实践,静止状态就是逻辑。

2.逻辑是抽象的,已经脱离具体的存在时空的规定,所以对逻辑与实践的结合分析,逻辑方面的内涵已经剥离,相搁置一边。实践是社会运动的归纳,是有具体内涵带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的,所以我们需要对实践的内涵进行分析。

2.1实践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时间的规定性表明实践分历史、当下和未来三个区间。空间的规定性表明实践的地域性、民族性,民族性是地域性在运动中二次转化的属性。

2.2时间的历史性、当下性和未来性构成实践时间的两个台阶式结构,一是历史——当下结构,二是当下——未来结构。空间的地域性、民族性构成实践空间上的台阶式结构,即地域性——民族性结构。结构体现运动的台阶性,可以理解为数字语言迭代性。

3.逻辑与实践相结合拆分开来就是逻辑与具体时间条件的相结合和逻辑与具体空间条件的相结合。实际上,逻辑与实践的相结合是对以往辩证逻辑思维原则的再概括,包括逻辑、历史、时代、现实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及逻辑与历史相结合、逻辑为未来作向导,是在三个统一的基础上再总结的思维原则。

图片

【喜欢古瓷可以加微信交流h604511】

3.1先说逻辑与历史相结合,这是德国古典哲学总结的原则,为什么提出这个原则?先放一边。现有一问题,这个思维原则的立足点在哪?参阅上文《哲学呼吁前瞻思维——逻辑要为未来作导向》可知,立足点在当下。当下意味着主体的实践,当下意味着这个原则为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历史是要与当下组成历史——当下结构才与逻辑建立联系。

3.2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中的历史是包含当下的价值和意义的.顺着这个思路把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扩展开来,就是逻辑、历史、时代与现实的统一。实践的当下隐含实践的时代和实践的现实,唯有如此实践的时间性才是完整的,它贯穿历史、时代、现实,它的目的和意义都有当下的实践有关,实质上体现的是逻辑与实践的统一。

3.3当我们把实践的时间性在现实需要的作用下再作延长,形成以当下为立足点,有两段实践的意义区间,历史与时代,现实与未来,即历史——时代的台阶式时间结构和现实——未来时间结构。逻辑与实践的时间相结合自然形成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和逻辑为未来作导向两个思维原则。

4.逻辑与实践相统一所包含的空间内涵,引导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再结合社会演化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态,逻辑与实践相统一实际上是与国家相统一,简化的说就是逻辑与国情相结合,即国情原则(这归下篇在述)。

5.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理考察。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演化路径自然包括学理路径,还是分中国的路径和西方的路径谈点感悟。

5.1中国思维的特征,笼统的说是一种模糊的整体思维。对整体的外在把握来对症内在的认知,它的短处是整体内在的认知是黑箱操作,无从下手,无以认知,所以没有建立类似西方的理性逻辑基础,没有结构、层次、概念的推理、演绎等等。整体思维的最典型应用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整体方法来辨别病疾。为了弥补整体思维的黑箱模式不足,中国人找到了辩证的方法来补救。所以辩证法在中国思维中的出现,即是整体思维演化的应有之义,又是对整体思维的功能补偿。

5.1.1如此形成的中国式辩证法细究起来与西方衍生的辩证法仍然有性状和工具意义的差异。中式辩证法是对中式整体思维的适应和功能补偿,仍然是整体式的辩证法。西式辨证法是对西式理性逻辑的适应和功能补偿,是西式分析演绎的辩证法。中式辩证法有囿于整体的农耕属性停滞不前的嫌疑,西式辩证法的属性随理性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优点。

5.2西方思维的特征,笼统的说是理性主义的判断、推理,是建立在个体或部分的细究之上的白箱思维模式,以数学和逻辑相辅相成两条路径,分化出众多的学科,然后再以逻辑、数学和学科的结合形成理性世界。西方思维做大优点也是它最大的缺陷,它把理性主义和精神的力量无限放大,形成强大的心智哲学体系(所谓的唯心主义),它的弊端是精神心智哲学象脱缰的野马脱离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定,所以西方的额思维也衍生出辩证法,它同样即是内部演化的应有之义,有可以理解为对理性思维的额功能补偿。

5.3中式的整体思维或西式的分析思维,第一,都是立足当下的意义或价值为目的的;第二,都是以地球为惯性系统之下(隐含条件)的平面思维模式。第一是思维主体的目的,第二是主体思维的不足,这两个条件的不足和目的,仅有辩证法补偿仍然是不够的,所以在辩证法的基础上,东方和西方不约而同的把补救思维的不足落实在实践之上!在东方,形成整体思维——辩证法——实践的思维路径,在西方,形成分析思维——辩证法——实践的思维路径。东方的实践,是逻辑与实践的结合,也是人文实践和道德实践;西方的实践是逻辑与实践的结合,也是价值实利的实践,是秉持物理主义精神的实践。

5.4中式整体思维是中式形式思维,形成中式形式思维——中式辩证思维——中式实践的路径。西式分析思维是西式形式思维,形成西式形式思维——西式辩证法——西式实践的路径。这就是东西方历史演化路径不同在思维上的体现。归纳起来是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体现了平面思维与对位思维的关系。形式思维基本上是二维思维的属性,辩证思维可以说是多维思维的属性。

5.5需要说明的是西方人大体上排斥辩证法,因为辩证法被社会主义者所借用,成为革命的代言词。作为替换辩证法对形式思维的补偿,他们更喜欢用历史的方法作论述。正如黑格尔从历史中寻找辩证法依据,而马克思从实践中得到辩证法的价值,西方人承认历史与逻辑的结合,而排斥历史与辩证法的结合,他们是台面上斥责辩证法而桌底下偷偷的运用摆了,因为历史就是辩证的。

6.以上的梳理,从《逻辑、历史、时代、现实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与逻辑为未来作导向》,以及东西方思维演化的脉络,论证了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唯有逻辑与实践的结合,才包含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涵。

7.再强调一次,“逻辑”隐示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的自我抽象是本体论、认识论的思维化。“实践”直指具象,是具体的事物、现象、事件。逻辑与实践的相结合,就是本体论、认识论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与具象的互动、统一、结合。同时,“逻辑”也隐示本体论、认识论的一般存在状态或者说一般静止状态,实践是代表具体的运动状态,所以,逻辑与实践的相结合,是一般与具体,运动与静止,存在状态与静止状态的互动、统一、结合。

附:本公众号文章的逻辑框架

序言——哲思呓语

第一部分 本体论引导

存在

运动

存在的原点和基本单位(已用)

运动的台阶性

运动、实践、生产再生产

一分为三(已用)

塔式结构

第二部分 社会形态模型的逻辑构建

人之肉体的生产再生产

人之精神的生产再生产

人之社会性生产再生产

实践方式

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反映方式和认知方式

交往方式和规范方式

实践方式转化为概念

社会

社会的两大支柱

社会关系与社会性

社会论的逻辑推演

思维和存在

意识和认识

再谈意识

三论意识和认识

人格

人格与位格

生产力和科技力

阶级性和经济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

民族和阶级

社会有机体

社会经济体

社会实践体

=物的意义

对象物

社会是人和物的和谐激荡

社会经济体和社会实践体的对等关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虚伪的个人主义和虚弱的集体主义

第三部分 社会形态模型逻辑分析

社会的结构

社会的层次

社会的性质

个体层次的性质

群体层次的性质

形态层次的性质

功能层次的性质

社会形式之一——人和物的形式

社会形式之二——社会有机体的形式

社会形式之三——社会经济体的形式

社会形式之四——实践行为体的形式

社会形式之五——社会形式的民族性

社会特征论之一——系统论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二——模型化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三——人本主义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四——经济学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五——本体论特征

社会特征论之六——社会特征的实践性

社会的动力和机制(一)

社会的动力和机制(二)

市场和选举(动力机制之三)

国家形态的心脏、脊梁和躯壳(动力机制之四)

城市化和选举(动力机制之五)

政权化和选举(动力机制之六)

民族的机制之一——隔离

民族的机制之二——特化

民族的机制之三——同化和融合

民族的机制之四——绝灭

阶级的机制之一——垄断

阶级的机制之二——控制

阶级的机制之三——回馈

国家机制之一——变革

国家机制之二——革命

国家机制之三——竞争

国家机制之四——战争

国家形态的人口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物质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观念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知识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交往再生产系统

国家形态的管理再生产系统

社会形态的原则——总论

地缘原则(之一)

功利原则

信仰原则

公平原则

自由原则

效率原则

民主原则(之十二)

实践原则(1

实践原则(2

秩序和简约原则(1

秩序和简约原则(2

社会其他视角的总则

立场

体制立场与人民立场的关系

社会状态的分类

社会状态的现实性、时代性

社会形态的历史性、逻辑性

两种社会运动方式

文明树

人类社会的全貌

社会环境与社会是相伴共生的

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保护环境的多样性

国家

国家是文明形态的基本单位

国家的帝国情结

国家形态的垂直结构

国家形态的水平结构

国家形态的结构和功能

国家形态的纵向层次

国家形态的横向层次

形态的类型

社会形态是容器

国家形态的维度

形态更替是兑变的过程

形态演替的迭代和传承

第四部分 社会形态模型引导出的史观

形态唯物主义(一)

形态演化史观

包容人格的人才是历史的主人

劳动

劳动转化为实践

原始种群的进化

生存方式

游群

社会体系的形成

社会环境的形成

种群社会的原则

家庭

村落

灵魂

社会大分工

图腾

血族、氏族和氏族制度

村落化和氏族化

氏族社会的原则

城市

战争

宗教

政党

民族

阶级

国家

阶级社会的原则

国家化

村落城市是交往的形态

国家化底层范畴的意涵迭代

分工与分化

人格的早期大分化

社会性的演化

社会性溯源

意识的起源之一——神与灵

意识的起源之二——灵魂的产生

意识的起源之三——通灵崇拜

意识的起源之四——家为巫史

意识的起源之五——绝地天通

意识的起源之六——天的演变

意识的起源之七——意识和认识主体的演变

意识的起源之八——时空观

意识的起源之九——女巫背后的历史

论国家的诞生

论私有制的产生

人口再生产主导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化

第五部分 形态模型的当下观(待续)

市场与计划

东西方不同内涵的国家

时代

存在与思维

文化生产

人权

(注:以上将独立成一个专题书的内容;以下将是独立的三个专题内容)

第六部分 反思批判待续

社会主义理论教材反思

历史唯物主义教材反思

辩证唯物主义教材反思

政治经济学教材反思

第七部分 逻辑思维和方法

异化

转化

对位思维

社会化和形式化

对子范畴与三分范畴(二与三之辩)

否定之否定

时空与质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

一分为三的工具意义(已用)

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

现实、时代、历史、逻辑的统一

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统一

社会认知的两种思维

西方哲学起点的人

选择论和决定论

人格和位格

人格、位格和角色

逻辑格式化

从主体变换到主语变换

概念中主体的第一性和第二性

第八部分 本体论部分(待续)

第九部分 哲思、杂谈(略)

评人的全面解放

评人的自由和自为性

制度的能动性

政权的自运动方式

人文科学的精细逻辑化、数学模型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