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利升入一年级⑦N0.77

 张鲸鱼 2022-07-30 发布于山东

顺利升入一年级①NO.71-行前说明

顺利升入一年级②NO.72-择校准备

顺利升入一年级③No.73-学习准备

顺利升入一年级④NO.74-生活准备

顺利升入一年级⑤NO.75-情绪准备

顺利升入一年级⑥N0.76-社交准备

01.

从谁的责任到一起解决

在这一章节最开始的地方,作者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在教育这件事上,不要把孩子、家人和老师放到对立面,而是从“是谁的责任”到“我们可以如何一起解决”,合作关注解决方案。

你不是一个人在努力,也无须一个人努力。

面对问题时,我们下意识的会保护自我,推脱责任,也很容易把自我和家庭、学校等割裂开来,这让育儿之路充满艰辛,而且事倍功半。

没有一个人,需要一手撑起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权利之争和责任推脱里。

02.

“家庭”的意义

一说到“家庭”这个词,脑海中往往出现的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样一句话。而随着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家庭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有些矛盾随之而起。

幼小衔接需要哪些意识?

首先是责任意识,第二是规则意识,最后是合作意识。

这三个意识,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家长。

具备以上三个意识的孩子可以在学龄阶段更加适应学校生活,而具备以上三个意识的成年人,则会是职场中的佼佼者。

在家庭中如果是模棱两可的沟通模式,可能对于三种意识的培养有反向作用,因为这种模式是以命令、灌输和通知为主的沟通,会使得孩子缺乏责任意识、将规则的边界模糊、使得孩子最终走向对抗或者听话(仅仅顺从,但并没有形成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在家庭中如果是清晰明确型的沟通模式,则可以使得每个人都在家庭中做出各自的贡献,遇到问题可以一起商量,一起寻找解决方案,一家人就像一个真正的团队。

想象一下,像甄嬛传一样你争我斗不停内耗的家族模式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超人团队模式,你更希望孩子生活在哪一种家庭中呢?你自己更喜欢哪一种家庭呢?

03.

清晰明确的家庭沟通模式

如何建立清晰明确的家庭沟通模式呢?

环节一:环境共创

为孩子规划专属的学习区域,营造学习氛围,这一点不一定局限于幼小衔接,其实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打造专属的阅读角、绘本角,根据孩子的需要和特长,规划玩具区、科学实验区等等。

在准备的过程中邀请孩子参与决策,培养孩子的整理收纳意识、爱惜物品的意识等等。

在这个环节,我特别想分享一下我的童年。我的父亲,徒手打造了两个放置在写字台的书架给我和姐姐,姐姐年级高书多,所以是两层的,我想对小,书也少,所以是一层的,书架就立在我们两个各自的写字台上,一抬头,就是整齐的书本。

而爸爸也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书架,上面是他喜欢的专业书籍和一些科普杂志,《参考消息》《科学画报》是我童年时的常备读物,感谢父亲没有限制我们的阅读自由,也时常和姐姐探讨文学名著——那时候我太小,听的云里雾里,但是阅读读书这件事就像一个种子,可以滋养内心精神世界。

当我自己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阅读这件事,就成为了一件大事,今年即将步入一年级,我仿照孩子姥爷当年给我们打造的书架模式给娃买了写字台,邀请孩子自己选了喜欢的笔筒。

看见这个书架就好像看见了小时候看书的自己。

环节二:家务分工

可以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轮流认领每个人可以承担的家务,也可以在遇到困难时请求家庭成员的帮助。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样的变化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家务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究竟有什么作用?

用处可大啦,除了目之所及的可以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做家务做整理,还可以锻炼提升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与家人合作沟通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等。

环节三: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是正面管教体系里的方法,早在初为人母时,闺蜜就向我详细介绍了这个环节的玩法,非常感谢她的分享和帮助。

然而很多刚接触“家庭会议”的队友都会下意识的反应:啥会议,不就是想批斗我吗?豆先生也是如此。

但是家庭会议与传统会议有着本质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转圈而坐,座位没有主次之分,合作互助,共同得出解决方案。

今年大宝入学,豆先生主动提出要就这个议题召开一次家庭会议。

你看,人是会悄悄发生变化的。

很多家庭成员将时间精力放在了"争夺话语权"上,仿佛拥有了"话语权""决策权"才算是人生圆满,甚至不惜搬出自己挣钱多啊自己学历高啊这些背景来打压对方,其实,"话语权"并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多的是责任,家是合作互助的,共同寻找方法,而不是在内耗中忽视了最重要的事情。

同时,也有的家庭成员会认为,之所以总是面对挑战,是因为队友不给力,问题都在他人身上,而不是两个人一起面对问题。

即便是资深的育儿专家,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这个过程中,将理论落地,也同样需要队友的合作和配合。

环节四:零花钱计划

孩子有学习课程,有情商教育,很重要的一点,还有财商教育。

财商的本意是“金融智商”,指个人、集体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方面。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零花钱的用途,确定金额、频率和发放方式,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金钱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的使用它。

以上四个环节,权利和义务兼备,能够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参政议政”一起做决策,一起做准备,一起为家庭做出贡献。

“我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我有自主权,也有沟通表达的权利。”这一点,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会让孩子带着自信和能力进入新的集体环境。

04.

家与校之间

孩子的教育来源于多重因素,包含诸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等等。

如果以上多重因素彼此消耗、彼此冲撞,则会让孩子陷入模糊中。相反,如果彼此成为合力,则能很好的助力孩子的成长。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称之为纵向关系的家校沟通,就是家与校之间不平等的,互相猜忌互推责任。这是一种消极对立的关系。

而横向关系则是积极合作型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着共同的目标,立场。可以互相信任、合作共赢。

如何建立积极合作型的家校沟通呢?

首先是稳住自己

不要基于预设或成见过度反应。有时候,限制我们链接周围人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内心的执念,也就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见。

第二步是了解客观信息

从沟通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沟通看做了解问题的通道。

第三步是认可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当然这与认同想法或评判,是有区别的,我们无须强求彼此有相同的想法,因为这真的很难,但我们可以认可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当感受被理解了,才给进一步沟通创造了可能。

第四步补充客观信息,主动提供贡献

“您怎么处理都行”就像是夫妻遇到问题时“你看着办”,透着一种消极倦怠在里面,不利于积极地解决问题。

第五步请求对方的支持,达成共识

牢牢记住开头的那句话:你不是一个人在努力,也无须一个人努力。

邀请更多的人和你一起面对难题,总好过你一个人背着包袱艰难前行。

在这里分享一件往事,十年前,我刚步入职场,与大学生们的家长沟通,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而这个过程里,我发现一个现象,当我带着尊重和平等的心态时,会更有利于沟通的走向。

于是每个周末,我开始了家长阳光沙龙,每周一个主题,有时候是孩子大一适应不良,家长和老师如何应对;有时候是要考研还是要工作?有时候是大学生恋爱,家长怎么看...在群里发语音的感受和分享,在和家长互动的过程中,会有就一个观点热烈讨论的场景,而且,每个主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一次讨论,都是敞开胸怀,接受更多可能性的机会。

这个沙龙延续到我离开这个岗位,时至今日,我们的小社群,还在活跃着,依然有信任我的家长联系我,链接我,也会在群里分享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这让我倍感荣幸。

谁是孤军奋战呢?你看,我们有这么多可以取经学习的战友呢。

05.

尾声

《顺利升入一年级》中给我们列出的6S模型,我们一起学习了“择校准备”、“学习准备”“生活准备”“情绪准备”“社交准备”以及“家庭环境准备”。

在这六个部分的学习阅读中,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有三个:

一个是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第二个是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支持型家长的重要性,第三个是"合作",接纳更多可能性。

前者可以助力我们面对挑战时,拥有更多信心,同时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看自己看他人,第二点可以在我们过渡干涉或者干预不足的时候拉回恰到好处的范畴,我们以何种方式陪伴孩子长大,并无标准、完美、绝对的答案,但,家是“爱”的空间,让恰到好处地陪伴化作养分持续滋养孩子的人生,比要求孩子去过你理想中的人生还要重要。第三点,则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合作、沟通"可以让我们敞开胸怀,接纳他人,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作者简介:嗨!我是张鲸鱼,80后天蝎座,持续学习和分享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