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书没有营销是不行的!

 精诚至_金石开 2022-07-30 发布于上海

做書按:“我收到一百封私信,未必会去购买一本试试。这么说有的确是点伤人,但我的确认为你们的推荐方式很低效,已经接近垃圾短信的程度。”

近日,和菜头在微信公号“槽边往事”中,向出版社营销编辑公开“喊话”。在豆瓣、公众号经常收到营销编辑“群发”的新书信息,还遇到编辑直接免费索要书评文章,这些点点累积的不愉快经历最终让他“不吐不快”。

而这篇“檄文”,也再一次“坐实”了外界对营销编辑的“刻板印象”。在豆瓣等平台,时常有用户因为不堪营销编辑私信之扰而公开吐槽,更有人激愤表示:近几年图书市场被营销编辑弄得乌烟瘴气。

在出版业各种岗位中,营销编辑可能是被“污名化”最严重的。一方面,“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根深蒂固,一本书的畅销仿佛都是因为内容,文人学士也都以吆喝叫卖为耻,畅销书甚至处于图书鄙视链的底端,部分读书人对于营销的反感,从对于腰封的深恶痛绝就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董宇辉动辄带货数万册的“盛况”,也似乎让营销编辑的日常推广显得“低效”,只需在达人直播间门口排队即可。

实际上,以上两点可能都是对于图书销售的“误解”。一本书从作者手中到读者手中,都离不开营销编辑的努力助推——他们需要逐字逐句地吃透一本书,找到与当下读者最为契合的情感链接点;他们需要针对越来越多渠道撰写新书简介,提炼精彩内容,拍摄图片视频,甚至亲自上阵出台直播;他们需要对内沟通策划编辑,协调销售渠道,对外与媒体、达人搞好关系……

可以说,今天的营销编辑需要兼具三头六臂与八面玲珑。然而,殚精竭虑的付出与微薄的回报、稀薄的存在感并不成正比,还要承受着外界的误解与偏见。在读者不断细分,渠道日渐“碎片化”的时代,99%的图书都不能寄望于挤进头部达人直播间一飞冲天,而是需要营销编辑细致耐心、润物无声的触达渗透,在每一个读者所在的角落,制造每一次可能的相遇。

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资深营销编辑,为你360度无死角还原营销编辑的工作,回应外界对于“营销编辑存在价值”的质疑。正如浪人在文中所说的:“哪怕看到最近隔空向营销编辑喊话的推文,我也没有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感,让这个行业始终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一批人才,为每一本好书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

01

为什么会选择做营销编辑?

浪人:简单说,遇到伯乐。

最开始没想太多,看书并不是特别多,挑书看,有非常喜爱的书,受到过书籍的启发和鼓舞,那种体验很珍贵。一个编辑室的营销编辑离职了,就是我现在工作的那里,大量外版人文社科、大众科普之类的书籍堆着没有人推,负责人焦急地寻找合适的营销编辑。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了恰当的场合,认识了负责人,被主动问询要不要尝试一下?不知道是什么打动了这位负责人,我自己条件虽然还是可以的,研究生学历,丰富的工作经历,包括国外工作留学背景,但并没有从事过图书出版的工作。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听说营销编辑这个岗位,以前就觉得编辑就是编辑,没想到做一本书分工还挺细。负责人说好的营销编辑不好找,我问为什么?记得大概解释是这样,一个营销编辑最基本的能力一定是对书籍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力,因为要把书籍推给正确的人群,如果营销自己都不理解内容,且不具备分析能力,那么推书的过程将困难重重。由于编辑室的书籍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尤其是社科、科普类书籍,需要找到首先能吃透书籍本身的人;然后这个人还需要有三头六臂的功能,是个多面手,对内沟通策划编辑,部门间与销售渠道协作,对外与媒体媒介打交道,可以同时多线对接,最好还是社交能手,等等很多技能上的需求。

但反过来,尴尬的是岗位待遇在行业内或行业外,这个职位并不具备竞争力,很难吸引和留住好的营销编辑。负责人表示一直很苦恼,当时觉得他说得挺客观诚恳,但也可能是故意营造了一种吸引我去挑战的气氛,最后就上钩了,因为他说你可以的,可以成为好的营销,我就觉得,既然你说行,那我就试试。于是就没想太多,从另一个行业的深水中跃出扎进出版的池子里。作为一个从其他行业来的人,行业规则对我来说白纸一张,反而觉得特别自由。

献仔:在某出版社实习,其中一位老师带领策划的一场大型营销活动经历,让自己笃定了要去做一名营销编辑。从一个头脑风暴开始到活动复盘,整个过程中,人与书的故事,不停上演。这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通过书竟然可以实现这么多的连接,而做好“为了人与书的相遇”这件事,会让这么多美好被看见。曾经一心想要做一名记者的自己,心里为之动摇,暗自想要更换赛道。

但自己也并没有一毕业就顺利成为一名图书营销编辑,而是先做起了文化品牌运营和阅读推广活动策划的工作,当时部门负责人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阅读推广工作不能脱离书,围绕书,热爱书,才会想尽办法策划好活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书的相遇需要一种人为制造。在当时那个加上领导共五个人的小团队,读书、拆解书是我们的工作日常,不是和书打交道就是和读者,每个月都有经典阅读分享、读剧会以及朗读活动;在一些重要节点,联合全国各个机构共同发起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可以说,这段培育读者的经历为我后续的营销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让我看到,如今书啊,是不会自己“蹦”到读者跟前的,好书自己也不会行走。毕竟那些口口相传的经典,都有部分人都没读过,更何况是新出来的书呢?而如果想要纯粹地体验如何服务好一本新书,还是得去做图书营销编辑。

菠萝:之前实习海投,进了一家出版公司的品牌部,主要是做新媒体运营,后来找工作的时候,觉得这个职业挺好的,和书相关,自己也非常喜欢书,就决定进出版行业。机缘巧合之下,就遇到了现在公司急招营销编辑,那时候确实不懂营销编辑是什么,但看了看要求,觉得自己可以就投了简历,就这样自然而然做了营销编辑。做了营销编辑之后,我发现自己性格很适合这个岗位,虽然也有痛苦的时候,但也一直做到了现在。

02

营销编辑的日常工作

浪人:第一年进社,因为之前做过职业化较高的工作,一上来就想着说,有没有handbook,所谓工作手册一类的指导性文件,日常步骤有哪些?需要负责的内容是哪些?业绩标准是哪些?没有特别明确的回答,没有这类具体定义或指导,你可以理解为营销编辑这个岗位还没有那么专业化,又或者乐观一点看,可以说营销编辑这个岗位内容充满了创造性、不确定性以及拓展的无限可能性。另外,在我的想象中,如同其他商业领域,会有一份精心整理过的,联络信息记录,所谓媒体资料库,不,这个也没有,所有营销各自为战,在有限的信息传承中,我需要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城堡。幸好我比较不多想,用东北话叫比较“虎”,啥都没有,那也是好事,干就完了。于是如同白纸一张,我在上一任营销留下的各类文件资料中开始了“自由泳”。

营销编辑的基础工作,也许机构之间是有差异的,因为我发现机构之间,营销编辑这个岗位的“编制”架构就差异比较大,有市场部专门负责营销的,有分工在销售部门,也有没有营销编辑的需要策划编辑兼任的,各种可能性吧。在我这里,我有这些基本的工作要做:

1. 首先肯定要看书,部门的书一般不薄,通常32或16开,300-500页不等,社科或科普,也有外国文学,不知道大家一般几天看完一本这样的书,我主要利用上线班地铁时间干掉。地铁来回两个半小时,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再多用点空余时间,三、五天连着看可以看完,其他至少一个星期,因为你还不能泛读,还需要勾画金句,找出内容上在宣传上可以使用的点,一边看一边想,还要做调研,大部分是外版书,还需要外文网站搜罗最新消息,比如关于作者过往的采访,或者是其社交网站跟踪最新动态,又或者书籍内容相关知识点调研,尤其是我们很多前沿科普,在推广的时候,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不能瞎说。一本书被读完后,变得挺好看,侧面都挂着五颜六色的“小彩旗”,就是我特别喜欢的便笺贴纸。

2. 和策划编辑一起研究内容,做营销方案,分析这本书的市场受众,受众“栖居”在哪里?有的书适合在豆瓣重推,有的可能只在豆瓣建立一个页面,有的书主流媒体肯定需要联络,有的书直接联系抖音博主。如果遇到没有太多营销思路的策划编辑,沟通的困难会加大,需要花精力想办法沟通,达成共识,互相有个说服与不被说服的磨合过程。

3.准备每一本书籍的资料包:包括不仅限于实拍图、详情页、含有作者介绍,内容介绍及其他书籍背景相关介绍的基本资料word文档、文摘、金句、九宫格图文、调研信息整理、要写软文,一本书需要不同方向话题点的软文;最关键是针对不同渠道资料包会有不同需求,所以文案话术随时调整,甚至定制,比如适合吸引抖音博主的资料文案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平台。

以上步骤是一本书营销工作的起点,最基本的。看起来是这么的有迹可循,理所应当,那是因为我还没有给你介绍营销编辑工作的“熵增效果”。一本书新书期3个月,一般内容阅读过程发生在没有上市前,营销筹备的时候,可能会有人觉得,挺好,上班时间还可以看书,看了书就去推呗。然而,现实往往会更加复杂,因为书籍出版是有不可控制的节奏的,不是按部就班,一本接着一本,按你理想的节奏,准备一个月,推完一本书的新书期三个月,然后再推下一本,不不不,是一个月同时上市n本书,每个月都有新书上市。就是说,你正在试图力挽狂澜挽救一本上市第3个月的新书口碑的时候,下个月的新书已经等待你的阅读了,然后随时都有某些网络热门话题冒出来,可以和某本过去的书相关,你需要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赶紧做资料,找渠道,在热点还没消退的情况下把书的信息推出去,但其实同时你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手头那本刚上市一周的新书,正嗷嗷待哺地等着你用尽全部的精力去宣传,因为需要在书籍最早上市的时候就把口碑打开,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支持,才能形成滚雪球效应。但我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就是在地上用自己的双手滚小雪球,这里沾一点,那里沾一点。因为我所负责的社科、科普类书籍,很难吸引平台的大流量支持。

但我要说一句,我非常喜欢我们部门出版的书籍,内容扎实,各类社科、科普知识,展现着这个硕大的、丰富的世界的多样性。它们都有自己的读者,我知道的。只是要找到他们比以前难很多,因为人们的爱好圈层分类越来越细,可以获得自己喜欢的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没有多少所谓权威媒体可以让我一次性就抵达这些人群,除非有顶流平台,但东方甄选又有几个呢,可以回应全国所有成千上万书籍发出的呐喊?虽然所有人都希望上一次大流量平台,来一次猛烈的营销,但我必须承认,我就是一个社的一个编辑室的一本书的一个图书营销,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没有能力能单枪匹马打败全国99.9%的出版同行,把自己的书籍呈现在顶流平台的眼前获得他们的青睐。因为那应该是一个出版品牌支持的系统性作战。我就是一个营销编辑,我每天还有无数件琐碎但必要的事情去做。

4. 建立全面的媒体媒介联络系统,平台包括但不仅限于主流媒体、纸媒、豆瓣、小红书、b站、微博、微信、抖音等等;不断开拓媒体媒介,不是之前的媒体一直用,媒体媒介也有消化容量的上限,每天都会接到无数出版机构的书讯联络,看一本书,哪怕只看资料也需要花时间,所以不可能指望一批媒体媒介不断承接你的合作需求。另外每一本书适合的媒体媒介也不一样,因为每本书的读者群体不一样,这些读者群体栖居的平台和渠道也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地推介,不对口的话,一是媒体媒介的合作不容易促成,二是就算媒体媒介推了,读者实际匹配率会很低。媒体媒介建立联系后还需要长期维护关系,保持适度活跃的沟通与连接。

5. 记不住男朋友生日,但要记住所有重要的营销日子,423,618,双十一,提前挑选出当季最佳品、书单、套装、赠品、特装、创意活动,准备好宣传文案、联络好媒介渠道、沐浴更衣,迎接它们的到来。xxx纪念日,xxx保护日,惊蛰、大暑、秋分、霜降,新的九宫格图文、金句转发、赠书活动,时刻保持大脑的清醒和活跃,活在时间的前面。

献仔:掐指一算,截至今年6月,自己做图书营销编辑正好两年。但每当有新书要出来,营销序幕的开场也和做新闻开头一样,满脑子都会被“五个W和一个H”萦绕:

1.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读者是谁?迫使他们的购书理由是?

3. 需要筹备什么样的营销活动和营销物料(文案、海报、音视频)?

4. 我手头有哪些适合的首发资源,还可以找哪些KOL来推广?通过什么方式找到他们?

5. 第一轮营销物料在何时投放,主要重投在哪些渠道(主流媒体、新媒体如微博微信、豆瓣、小红书、b站等)

一般的重点图书,基本从它清样开始,就需要和编辑老师讨论做出相应的营销计划。

当然,这计划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做新书资料包,一般打磨新书信息的时候,是最折磨人的。对于编辑来说,每本书都是自己的亲生娃娃,总是会说好的,但对于我们营销编辑来说,作为编辑之后的首批读者,我们是需要去质疑,要去评估,这本书真的有说得那么好吗?特别是一些社科学术类的图书,真的有“流畅好读”吗?毕竟营销的是内容产品,也不能虚假宣传。

新书推广期,一边执行营销计划一边更新,同时归纳信息分类。除了常规的日常操作,营销编辑真的是需要无时无刻扒拉营销资源,有意识更新充实自己的资源库,做好长线积累,就像钱一样,永远不要去嫌多。

除了脑力活,还有一项苦力活——寄书,这怕是每位营销编辑的日常运动了。每天有图书邮寄,是件快乐的事情,至少证明这本书一直有被人相中或者是被自己安利到,毕竟,对于营销编辑来说,一本书投向媒体&KOL、书评人、渠道商后,没有消息,没有反馈才是最坏的消息。

但是每天寄送图书真的是很费时间,有时候的日常基本就是上午联络+定向投放营销物料,下午编写图书信息推送+打单邮寄图书,一天就这样过去了。邮寄图书也不是一件马虎的事,可能由于自己一直以来就是很喜欢给人写东西,总觉得直接光寄送一点东西不写点简单的问候,好像很冰冷,所以一般都会附上一张卡片,我记得最多的一次是一天手写了30份。

每天所对接的也不只是读者,要说服的也不只是读者,打交道的是各类形形色色的人。上游需要接洽编辑、作者,还需要和发行相爱相杀,下游需要打交道的更多,比如主流媒体&与图书主题相关的媒体,“两微一瓣一红一站”、播客的KOL、UP主、主播。同时也得去开拓新媒体渠道,挖掘带货达人;对接书店,开展推广活动。

当然新书期间,还少不了要干点设计类的活,做图、拍书影也是常事。重点图书,还得策划一下视频脚本,看看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视频。之前有人说营销编辑的日常,就是一个能文能武的打斗日常,这样说确实不足为过。

菠萝:刚开始入公司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个工作的忙碌,刚开始的时候,加班到11点、12点也是时常有的事情,有时候半夜写稿件写到2点多,早上7点多就得爬起来去赶活动。后来适应了之后,工作才进入轨道。主要工作日常也稳定下来。

1. 新媒体运营,包括微信、微博、豆瓣、播客等,有一部分是我主导运营,有一部分是我参与项目,只需要做部分工作,其实这部分内容好好做,就已经可以让一天充满,但这只能是我日常工作的五分之一,为了提高效率,我做了一个sop表,周一花2小时就把这一周的运营内容都填进去。但如果遇到太忙,只能保证部分平台正常运营,舍弃一些平台。平台读者运营就更别说了,花的时间更加零碎,基本上每隔一小时就要看看这些平台后台的读者信息。有时候半夜醒过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后台有没有新的消息,把自己整成了24小时客服。

2. 媒体联络,大部分营销编辑都要做的事情,将书推给合适的媒体,不同的媒体喜好不同,还有很多媒体老师的喜好是交叉的。一开始不太了解媒体老师,后来慢慢熟悉了,就记录了媒体老师的阅读偏好,然后再根据他们的喜好推荐合适的书,这个过程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像朋友一样和媒体老师们多聊(当然我后面也和很多媒体老师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也是这份工作让我非常开心的事情,可以链接更多有意思的人)。除了媒体联络,还有一些新媒体平台的老师,比如小红书、微信公众号、豆瓣、微博、播客等,这些平台的联络推广则更加复杂,更需要详细地聊。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推广图书的前提是要对这本书的内容很熟悉,而且能挖出一个点,在和媒体老师讲书环节,可以引起媒体老师的兴趣,当然前提你还要专业。

3. 联络完媒体就是样书寄送了,别看这个工作很机械,也很简单,但是非常耗时间,特别是新书上市的时候,一天之内,100+的快递是少不了要寄出去的。

4. 准备新书资料,这部分其实占据日常工作内容比较少,不需要每天都要做,但是也挺繁琐。基本资料包括新书资料和重点图书的拍摄,拍摄是非常耗时间的,有时候一本图书的拍摄1小时,修图1小时。还有就是一些平台文案的整理,这部分内容有时候只能下班加班做。

5. 活动策划,在疫情还没开始前,我们的活动非常多,很多活动虽然有编辑参与,但是我还是要跟活动,包括媒体稿件撰写、对接媒体、现场拍摄、主持等等,如果遇到大型的活动,那场务工作更累。而有些活动,则需要我们从策划开始到后期的宣发都要跟踪。

6. 短直内容,疫情之后,很多活动都转线上,营销编辑也多了一个新的工作内容,那就是直播和做短视频,当然,这是我们团队的日常工作内容。

03

在那一瞬间,

我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

浪人:我从来没有过!就算看见最近隔空向营销编辑喊话的推文,我也没有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因为我知道我每天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这份工作的困难、坑在哪里,我也知道问题有哪些,但我知道这份工作的乐。我不允许仅仅因为他人说了什么而剥夺了我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情,我不需要他人来定义我的工作价值,因为这是我的工作。

献仔:当一本好书叫好不叫卖的时候,会深深地怀疑自己做的营销工作是否对这本书的推广有帮助。另一个现实版的自我怀疑,请问这个是可以说的吗?就是钱少活多,每月发工资那天都会陷入深深的怀疑。在编辑、营销、发行这个三个工种里边,营销的工资就跟他的存在感一样弱。

菠萝:大概是忙碌了一天,下班的时候,对着电脑发呆,然后发现自己没有任何获得感或者成就感的时候吧。

04

如何有效率地做好营销工作

(营销工作的基本功是什么?)

浪人:1. 须熟悉书籍内容,这一点我前面已经谈过。

2.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个比喻比较糙,其实就是注意话术,我的电脑桌面,常年有个文档。每上一本新书,我就会编辑在联络达人的时候,我会怎么留言,一本书的切入方式可以有多种,佛都有三面,更别说一本书,所以我会提前编辑好,从不同角度去介绍这本书的几种不同的文案,作为留言时的主体内容;

3.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每一个达人账号,我都会提前调研,大致浏览达人账号的内容,对于数据最高的内容重点浏览,分析受众与我所要推的书籍的匹配度,因为达人别人感兴趣你的书,要么是自己喜欢这本书,要么对其账号运营有利,话题和内容适合账号粉丝。对于还没有建立联系的账号,我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提前判断,如果判断基本准确,拿着书去敲开达人的心门,建立联系的可能性还是不低的。但不是每次都准,需要经验积累;

4. 保持个性,真诚表达:留言是个技术活儿,让一个陌生人通过一小段话就给你一个机会加上微信,或者留下自己的快递地址寄书,必须是个技术活儿,还需要不断精进。我觉得如果有营销编辑的技能比赛,这个与新的媒介建联的成功率是可以有定量的考察的。我个人战绩还是不错的,得益于这第四点,分享给大家,因为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工作,大部分人还是喜欢认识有点特点,有点趣味,比较真诚的新朋友。所以我有的时候留言会有点幽默,或者小趣味,但都是即兴的,不知道你需不需要我现场表演一个?

5. 换位思考:和达人的沟通,就是一场合作,你付出什么,我付出什么,我们各自收获什么,哪怕没有一分钱,但都有价值的交换,交换就需要公平,所以每一次我在提出合作邀约的时候,首先衡量我是否可以给到对方他/她需要的。预算不是真正的问题,都没预算,哪有什么问题。预算之外,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成功合作,双方双赢的情况发生?这是需要琢磨和学习的。如果有预算,那就更没问题,那就商量预算,争取预算,支付预算,完成合作。

6. 不要玻璃心:碰壁是回家,吃闭门羹是工作餐,撞南墙是做按摩,留言一百条没人鸟你,那就留第一百零一条。这个世界当然不是按照我的想法去运转的,你做一个月的营销编辑,这个工作的事实就会教会你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7. 书卖不好一定是营销编辑的问题,书卖得好一定是其他原因:我把这条单列出来,因为真的会有这样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我想了下,与其等到遭遇这样的待遇,不如我们自己提前把它作为一个岗位工作的基本信条。

我就说以上那么多,其实还有好多,但我觉得这次够了,大家先思考一下这几条。(最近迷上b站一个专门模仿领导开会的up,有点上头,那么,这次就讲到这里,散会!)

献仔: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一直以来的营销工作法则,用心待书,真诚待人。

看书、懂书、拆解图书内容是首要基本,也要意识到书也是商品,但又不是每个人的生活刚需品,带有的文化属性,也让它充满了不确定性。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但前提是自己是否有用心待书,是否可以挖出其潜在价值或扩大其本身价值,特别是对于一些学术类图书的营销,其作者本身也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那么一些书中的一些相应观点,是否可以做成社会化甚至话题化新闻,让其成为媒体和受众关注的热点,这样不仅容易上稿,而且宣传效果也会比求媒体发稿要好得多。

记得去年上半年有本和公共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著作,其作者是一位年轻学者。图书出来后,第一时间强力推给了一位长期关注此话题的编辑老师,并时刻保持沟通,一起讨论,如果这本书做选题可以怎么弄,最终决定围绕图书内容和社会话题,采访作者后做了一篇专访文章。这篇专访出来后,引起其他大量媒体的关注,可以说是一个起点,很多社会媒体、文化媒体都自发找上门来,当时还笑着和作者说,体验了一种做明星经纪人的感觉。特别是当时还成功推给了大号“一条”,也算是小火了一把。

在拆解图书的过程,提前构想,看看哪些内容可以转化为知识性分享视频,是不是可以推荐给一些相应领域的视频UP主,或者直接邀请作者出镜再说说。对读者,我们也是要打直球的。

而营销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个人,就抱着一种交朋友的心态,会好很多。不是说要成为社牛啥的,真心实意待人就好,特别是拿着新书去寻找达人的时候,对达人的阅读范围或者分享领域事先要了解,投石问路,重视与他们之间的互动。每位达人、读者都是更具象化的人,我们要更注重培养与达人、读者的长期关系,如果把他们当成用完就走的流量,这多少有点渣男的感觉了。

而每一次获客,都可以成为下一本同类型图书营销的开始,所以时刻归类自己手里的资源很重要,同时也要时刻关注自家产品线,特别系列图书,通过以新带老,实现长线营销。

与同行之间,除了交流学习,也可以常常相互帮忙,抱团取暖。我们不是竞争关系,不是说读者看了你家的书,就别看我家的书,毕竟所有私域都来自于公域,没有公域的私域就像一潭无源水。相比之下,也许互通有无,会成为大家的一种心之所向,比如当下大家各种互推书单的玩法。记得一位读者曾在一个书单下留言评论说,原来各家出版社之间也会相互安利图书呀。我们不仅安利,相互购买各家图书也是常事,当然买它的首要理由可能是“大家都在推荐的这本书,我也来看看,学习学习”。所以,营销编辑为一本书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口碑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菠萝:1. 首先你要懂书,这是营销的基本功,如果你连自己推销的产品都不懂,那推起来是没有任何底气,而且图书和其他产品不一样,如果不懂书的内容,会闹很多常识问题,也无法和一些kol们建立深刻的联系(毕竟很多博主其实是非常有知识水平的。)当然术业有专攻,有时候我们负责的书,确实会是在我们的知识盲区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找编辑聊一聊,他们对书就非常了解。当然我也遇到过特殊情况,编辑其实也不太懂,那只能找相关专业的人,问一问这本书谈到的内容概念是什么意思。

2. 把自己的工作流程化,营销编辑的事情非常多,非常杂。特别是对一些负责全公司的品的营销编辑来说,事情更加多。而且知识面的跨度要更大,我有朋友曾经向我吐槽:“上午还在和宝爸宝妈们讨论如何培育好孩子呢,下午就被拉进了苏格拉底的世界。”

这个时候工作流程化和安排好时间就非常重要。流程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我现在对每个项目都会有一张表,上面写着每个环节的进度,以防自己忘记,哪怕是给某个媒体老师发样章,也会记录上去,提醒自己过段时间问问发稿的情况。像豆瓣、微博这些平台运营,我就直接一张sop表解决,当然有时候确实是忙到连sop表都来不及弄,但是有这张表,在带实习生做运营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

安排好时间是可以针对不同品的图书,比如说同一时间,我要做童书和哲学书的宣传推广,我上午就集中处理童书的宣传,下午的时间就集中精力做哲学书。但有时候确实没有办法分很开,比如童书编辑会下午来找你,这个时候工作笔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里推荐《子弹笔记》,有段时间我被杂七杂八的事情搞得很厌烦,就去学习了这些思维性训练和联系,花1-2分钟去整理手头的内容和想法,还蛮有用。

05

在那一瞬间,

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成就感

浪人:成就感是一点一点积累的,除了书籍加印了,畅销了这些不可预期福报类的回馈,更多成就感来自于日常网络上窥探到读者晒书,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告诉他人这本书有多好;看见达人制作的内容获得大量的阅读转发,各种留言评论,和联络的达人成为了朋友,收获信任和友谊,带着父母朋友来到书店,介绍书籍,他们翻开版权页找到我的名字,开心的笑容;组织作者活动,参加书展、市集等,和读者面对面交流,体验真实的书籍给人带来的快乐;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书籍这种媒介,促成了人与人的交流与联结的时候,对!联结!那种感觉是很棒的。

献仔:目前还没有经历过那种发行10万册的超级成就感,但是重点图书均能做到加印一次以上,本本登上豆瓣·新书速递也是很幸福了。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每天都能从这份工作中获得一点子成就感,比如看到一段用心的书评,或者是收到KOL的回复并表示对你的书感兴趣,敲打字的时候笑容都会咧到耳根后面去,又或者是图书视频播放过万、策划的活动被人认可,图书登上榜单,这时候分享朋友圈都是眉飞色舞。

营销工作是要实现销售,但绝不限于销售,书是实物,也是内容。毕竟我们做的是以人和书为中心的服务工作,持续不断为书带来好的口碑,雪球越滚越大,才能不断获客,带来转化。一本书如果能长期动销下去,一直有人看,我想这对于书来说,就是很大的幸运了,因为它一直没有被人放弃,营销编辑手里一直拽着那根线,并为之不断努力。

菠萝:大概有一次,我在摊位向读者荐书,到最后,我非常坦白地对读者说,你不要被书名欺骗了,其实这本书很学术。读者笑着和我说,“没关系,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时候吧。

还有一次是我联系上了一位博主,通过他带走了200套图书,虽然这个项目最后能成,是得到了很多同事的支持和配合,但是我依旧非常开心。

06

一本书为什么需要营销编辑?

浪人: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有太多的书都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书,它们不需要取悦世界上每一个人,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认同,但它们都值得遇到对的读者,而营销编辑可以帮助它们创造这样的相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曾经有老营销编辑跟我说,你手头推书,要有重点,大部分推推就行了,选个别有潜力的重点推,推好了对你的事业发展会有好处,做过几本畅销书的营销以后去哪儿都可以找更好的工作。的确,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但不太适合我,畅销书爆款的快乐,是一种快乐,还有一种快乐是把一本普通的书让一位普通的读者读到并喜欢上。前者很困难,后者不容易。另外,说句实话,如果真心想做营销编辑,职业上升空间应该是往宽度和深度拓展,纵向并没太大空间,这是我个人的理解,除非你转岗或者换行业。有的时候说太多,想很多,不如埋头去踏踏实实写一篇软文,做好我的基本功。

我觉得营销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责不是把书推成爆款,可能我这个想法并不对,也不励志。我个人对自己岗位工作的目标要求不是完成几本爆款书,我也不认为所有营销编辑都以此作为职业成败的标准,因为那样会让自己很没有职业成就感。顶流资源之所以成为顶流资源,也是拥有敏锐过人的市场嗅觉,也只会强强联合,我更相信爆款基因,隐性或是显性,首先是埋藏在选题阶段,这是能够后期起飞的先天基础,营销是助力,是加持,是重要的后天因素,爆款离不开先天与后天两方面的优秀。但这样的条件在实际中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人们习惯把注意力投向流量所在之处,但我们是不是客观一点,应该看见爆款之外还有海量的书籍等待营销推广。它们应该是营销编辑的主要工作。这些书籍虽然没有爆款书的数量级市场优势,但它们贡献的是“物种多样性”,多元的、丰富的内容服务着、也是培养着多元的读者,这样也许可以把蛋糕做大,做多,而不是重新瓜分同一块蛋糕。说得有点飘了,回归这个题目,一本书没有营销编辑是很不幸的,字面上的意思大家应该都明白,延伸着说,我觉得如果所有机构都把营销编辑的期待寄托于做出爆款上,那么其他的书是真的不幸。看看日历我已经是第四年做营销编辑了,今年日子已经过半,我希望今年我负责的几十本书,那些本身一年预计卖不到1万的书,能突破1万,那些预计本身一年2-3万的书,在保持数据的基础上,突破3万,甚至个别能突破5万,这样总起来,我还是可以为编辑室带来10万册以上的增量,这是我今年的岗位愿望。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营销编辑,默默无闻每天努力做推举动作,自己在工作日常中找寻存在感和成就感,还没有放弃。

献仔:营销编辑这个工种它不是一开始就有,是出版业后期发展细化出来的,它充当的角色可能是一位“为平台找产品,为产品找平台”的业内红娘,因为现在就是需要专职给图书找对象,释放信息,从各个角度激发读者对这本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特别是对于学术类图书来说,更是需要这样的“红娘”,因为大部分学术图书编辑,他们大部分精力都在和“学术”牵线,甚少在意营销,即便同属在一个工作环境,部分编辑可能都对营销编辑的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为我们的工作只是在图书上市后找一些大号给宣传宣传,写几篇篇营销稿找大号发发就算完了。可是哪怕是为不同的媒体大号提供新书信息,也是要对不同媒体的调性和受众调整营销文案的。同时,学术图书是有一定阅读门槛,看起来会觉得既严肃又深奥,除了在装帧设计上下功夫,打破一种生人勿进的感觉之外。还要为了让读者从一开始接触内容就不抵制,这就需要营销编辑和编辑一起找到合适的拆解方向,通过具有趣味性的知识点来表现、来转化。

营销编辑也是编辑,不是转发机器和搬运机器,我们和编辑一样,都是为一本书的服务人员,也不是直接接受策划编辑或者是责任编辑所提供的阅读价值,相反,在筹备新书信息,我们做的是质疑和寻找,明确这本书好在哪里,自己作为读者,能获得什么以及不能获得什么。

如今渠道的细化,对于营销编辑来说,工作需要更加精准化,也不断鞭策着营销编辑的技能迭代更新,对新事物时刻保持一定嗅觉。

之前在豆瓣看到有人说,近几年的图书市场被营销编辑弄得乌烟瘴气,不知道我们这个群体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误解?与此同时,我也收到了一位达人给出的这样一段安慰:从印象到认识的道路常常是非常艰难遥远的,而许多人只不过是软弱的漫游者。倘若他们像撞在墙上那样,在我们身上撞了个趔趄,我们只能原谅他们。(《卡夫卡谈话录》 )

营销编辑,作为一本书的伴走者,在这场马拉松的赛程里,无论前方怎么样,获得什么样的反馈,保持热情,坚持去冲就好了。

菠萝:“酒香怕巷子深。”营销编辑的作用就是把酒的香味,传递给读者,让读者能在巷子外面就可以闻到香味。

其实我一开始也觉得营销编辑就是打杂+背锅的,日常的工作忙碌却没有成长感,这让我非常地焦虑,而且我曾经很长时间都觉得,这本书得到很大的关注,是因为书本身就好,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后来,我开始和越来越多优秀的营销编辑沟通,看到越来越多的营销案例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非常的狭隘。

近期看了恩惠写的那一片文章,也非常有感触。她是我认识的营销编辑中,工作非常扎实的,输出能力也很强。有时候她还会在群里无私分享经验,那段时间我如获至宝,你会发现自己在营销这条路上,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做,去深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