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课】虚词“而”的用法——以《〈论语〉十则》为例

 钟楼语文 2022-07-30 发布于江苏

编者按

文言文的学习以词汇积累为基础,但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文化常识。我们将分期推出一组为初升高学生撰写的语文知识小短文,每期谈一个小问题,举例以初中文言课文为范围,解说力求简明扼要,以少总多。希望能帮助大家理清概念,整理知识点,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准备。

短文或有讲解未周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留言提问,我们一定尽力回答。

1

异体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2

词类活用

3

虚词“而”的用法

连词“而”连接前后两项。根据两项在语义上的关系,可以区分出“而”的几种用法。

两项表达的行为同时发生,在叙述上可以颠倒顺序时,就称为并列关系,如“博学而笃志”

如果同时发生的两项以后项为主,前项是对后项的形容,就称为修饰关系,如“曲肱而枕之”

更多的情况是两项的发生时间前后相承,就称为承接关系。具体说来,可分为顺承、因果、目的三种情况。顺承,指前项发生后,顺理成章发生后者,如:“学而时习之”。当前后项的发生衔接紧密时,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果,特指后项的发生是由前项导致,如“温故而知新”目的,特指前项的发生只是为了实现后项,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如果后项的发生背离了前项发展的正常趋势,于理不顺,就称为转折关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强调对比,前后项往往分别使用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如“不义而富且贵”“学而不思则罔”

因果和目的两种关系的判断依赖于我们对于作者意图的理解,转折关系则需要以我们观念中的常态事理为参照。所以对一些句子中“而”用法的判定,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比如“温故而知新”,理解为因果关系的有杨树达:“先温故而后知新也。优游涵泳于故业之中,新知忽涌现焉。” 理解为并列关系的有南朝梁的皇侃:“所学已得者,则温燖之不使忘失,此是'月无忘其所能’也。新谓实时所学新得者也,知新谓'日知其所亡’也。”(《论语集解义疏》)杨树达把整句译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这是把“知新”当作比“温故”更进一步的为师的条件,又可以说是递进关系了。

(南京市金陵中学  陆平)

相关推荐

内附《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解例说》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