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中医?这是我见过最有内涵的解读

  平凡的人 2022-07-31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中医老苗说

适合中医爱好者入门和健康从业者提升基础理论的《中医基础入门》训练营已经上线,中医老苗主讲,赠送大熊《中医入门学习笔记》6册和学习进度手册,用190天构筑中医基础,真正入门中医(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图片

在享泰极“中医基础训练营”,有学员问:究竟什么是中医?

按照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学的定义是这样的: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这个定义讲了三个要点。第一,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经过了实践检验是有效的。第二,中医药定义了什么是健康,可以用哪些保健方法促进健康。第三,中医药研究人的疾病,研究疾病的转化规律,也研究如何预防、诊断、治疗疾病。

为了搞清楚“什么是中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上面三个要点逐一回答明白。

图片

1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一说到理论,可能大家不太感兴趣。你肯能心里会想:“我是来学中医的,你教我开方用药,教我针灸取穴不就好了嘛,教我玄乎乎、神叨叨的阴阳、五行干嘛呀?”

可是你知道吗,任何一项实用技术,如果脱离了理论基础,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而有了理论基础的实用技术,才会象一颗生长在肥沃土壤中的树苗,最终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比如,新型的航空航天材料,重量象泡沫那么轻,可强度比钢铁还高很多,能耐几百度的高温,这些高性能材料从研发到实际推广应用,后面是发展了几百年的基础化学、物理的理论学科作为支撑,以及在此之上,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进步,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现代理论化学学科不断发展,才会不断促成新材料问世。

同样,中医从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至今,已经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护佑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中医为何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医有系统的理论基础。

据史学家考证,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中医药经典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还记得我们上中学时学的朝代歌吗?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之际(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形成。

在那个学术百家争鸣的时代,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的中医经典。我们会接着追问,中华先贤凭什么能创制出《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阴阳、五行是《黄帝内经》论证问题的重要依据,但阴阳、五行从何而来呢?

弄不清楚阴阳、五行从何而来,就回答不清楚阴阳、五行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中医学体系就缺少了根基,被人质疑,甚至否定,似乎就成立理所当然的归宿。

以经解经,解不开《黄帝内经》中的道理。《素问·六节藏象轮》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工,就是看病的医生。《黄帝内经》给出了当中医的三个条件。何谓年,何谓年之所加?“气之盛衰”如何界定?“虚实之所起”如何界定?为什么知年之所加,知气之盛衰,知虚实之起,比“望闻问切”还重要?

如果我们把“望闻问切”称为中医看病的技术,上面三个成为中医的条件就是中医技术的理论基础。只有明白了这些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才能理解、掌握和应用中医技术。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明白了一个“要”字,就能够把《黄帝内经》中的众多、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串成一个中医学的知识体系。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知识体系,源于古代的天文学和历法。

何为天文?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

“天文”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老著作《易经》。《易传·彖·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还要求君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汉书·艺文志》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经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圣王把观测到的日月星辰规律运行的天文现象,用来指导自己的政权统治。天文的应用,可不仅仅如此。因为天文是描述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是最稳定的,甚至亿万年基本不变化的。而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对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又产生直接影响:昼夜交替,寒来暑往,作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钱塘江水农历十五的涨潮……无不受到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影响。再细化到我们个人,我们的生理节律也和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也是保持一致的。比如,《素问·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可见,人体出汗、排尿的季节变化,是人和四季的变化相应的一种表现。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至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时非常发达。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有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但是,顾炎武后面接着说:“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不懂古天文,就不能真正读懂《黄帝内经》,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入门中医了。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中医,需要找回流传千年,但对于我们现代人已经非常陌生的古天文历法知识。

中华先贤观察太阳回归,观测月亮圆缺,观测北斗斗柄的循环,观测二十八星宿如环无端的形态,观测日月星与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在观察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太阳历、太阴历(月亮历)、北斗历、二十八星宿历,用这些历法来描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及对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的天气变化的影响、物候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对人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

今天,我们回答学员的提问:什么是中医?这个问题很大,要全面回答完,要让学员能真正懂什么是中医,需要些时间。我们今天只讨论了这个问题答案的第一个要点: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古天文历法知识。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将详细给大家讲解对于我们学习中医有帮助的古天文历法知识。为我们入门中医,学好中医打下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