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都城(三),迷雾中的朝代,开启殷商历史都城之旅

 梦想童年594 2022-07-31 发布于江西

商朝

商是继夏朝之后在中国中原地区建立的重要王朝,史称殷或殷商。商族始祖为契,而商朝的开国君王为汤。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古本竹书纪年》称:“汤灭夏以至于受纣,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也有说三十一王,六百余年)。根据《中国通史》,这相当于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即大约由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是一个古老部族,始祖契传为帝喾高辛氏的后裔,约在夏立国前后封于商地,以封地为族名。《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此,“玄鸟”(燕子)被认为是商族的图腾。由契至成汤,商族经历了十四世,约三四百年的发展,由一个普通部族形成一个强大的方国,为最终灭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年代久远,商族发祥地在何处、迁徙情况如何都不十分清楚,说法分歧很大。发祥地基本上有“宋地”及“卫地”二说。前者指认在今河南东部商丘南北一带。后者指认在今河南北部濮阳带。商族是一个频繁迁居的族群,“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如果包括其他说迁居还不止八次。

商朝开国帝王

汤,子姓,原名履,古籍中亦作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和周金文中称作唐成、成唐大乙、天乙、商祖乙。最后三个称呼是商族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某些古书中汤还被尊为商武王。商族发展到十三世主癸时,已经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成汤继承王位后,任用伊尹为相,励精图治,国势更为强大。时夏桀无道,汤趁机起兵联合诸侯伐夏。先攻灭夏的与国葛、韦、顾、昆吾等,剪除其羽翼。这些方国地域分布在商族发祥地商丘的周围,是商起兵必须首先扫除的障碍。

攻灭这些国家也巩固和壮大了自己的阵地。与此同时,商选定新址建立都城,即今所指北亳。灭夏准备完成后,成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在北亳誓师伐夏。双方首战于有娀之墟,桀大败,又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军溃亡。桀被流放于南巢(今安徽中南部)死。汤灭夏后攻入夏都,将夏朝传国的九鼎迁到亳都,建立商王朝。

汤建商朝后,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政权得到巩固,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为数百年的长期国祚打下坚实基础。汤传三世至太甲,因暴虐无道被大臣伊尹放逐于桐宫(在河南偃师,一说在河南虞城或安阳),以后真心悔过后复位(一说是伊尹夺位,后太甲复国杀伊尹)。复位后的太甲变成一代明君,朝政修明,国泰民安,后太甲被尊为太宗。至商五世第九王雍己,国势已衰。第十王 太戊时国家曾经中兴。太戊传仲丁,仲丁死后,王朝发生内乱国势又衰弱了,至商七世第十四王祖乙才有好转,故祖乙在甲骨文中被尊为“中宗”。第十世商第二十王盘庚即位商王朝已是百孔千疮,面临崩溃边缘。

盘庚中兴

盘庚毅然舍弃旧都,辗转迁徙到祖先曾居住过的股,改革弊政,发展经济,商朝恢复生机殷也发展为上古最繁华的大都市。此后273年(说253年或275年),商朝的都城一直在股,故史书上商朝亦称股朝或股商。盘庚三传至武丁(娶了妇好的那位商王),商朝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世界东方最大王国。后世尊称武丁为高宗。

商朝灭亡

约在前1世纪商代最后一个国王帝辛(亦称纣或商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暴君之一,他荒淫无度大建离宫别馆供个人享乐,对人民则横征暴敛,滥施酷刑,王室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分崩离析。(历史有另一说,周人谬载,纣王属于背锅)这时,周族人从西面的关中平原崛起,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基本统一关中、河曲、河内一带,逼近商朝政权的中心地带。约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会诸侯于盟津(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西南诸方国联军伐纣,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消灭商军后破商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纣王登鹿台自焚死商亡。

商朝是一个发展达到顶峰的奴隶制王朝在商代统治的约五百年间,中原地区经济及生产有很大发展,文化及科学技术也达到砥石前所未有的水平。城市的建设水准达到相河当的高度,出现一批大型都城;青铜器的使用无论在数量上、铸造技术上还是艺术成就等方面都达到极高水平,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汉文字有了质的飞跃,甲骨文字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研究还证明商代在农业生产以及军事学、医药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均有成就。

商代都城考证

西亳(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西亳)偃师商城遗址(今河南偃师西约0.5千米的大槐树村南尸乡沟)。北依邙山,南临洛水,经证实为商都西亳。商在此建都历九王约120年。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偃师商城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构成。外城平面上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700米,北宽1215 米,中宽1120米,南宽740米,总铁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规模较大。城墙外侧环绕一周城壕。发现外城有城门7座,其中东、西墙各3座,北墙1座。

内城位外城西南部平面上亦略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宽和外城南墙一样同为740米,内城建造早于外城。

宫城位内城中偏南部的南北向中轴线上。城址平面近方形。南北长230米,东西最长216米,周长855米。城墙厚约3米。南墙正中有一大门,有一条大道通向内城南,应是宫城正门。证明宫城方位是坐北朝南。城内正中为主体宫殿。宫前有大道与宫城南门相通。内部宫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最大宫殿的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见商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

根据考古发现偃师商城年代为公元前1680~前1650年,早于郑州商城而与商代开国时期年代相合。城址规模宏伟,防御设施完备,有成组宫殿群,应是一座都城。偃师商城的发现与发掘除证实商王朝最早都城的存在而外,还具有其他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据测算,中国筑城始于6000年前,但远古时代的城市比较原始,形制并不完备。偃师商城形制则比较完善:城有三重,内城位外城之内,宫城又位内城之内,宫城并位内城中轴线上;宫殿布局坐北朝南并有一定对称关系;城内道路沿南北及东西向布置,构成棋盘状;城门有门阙建筑基址并有地下排水道通向宫城。所有这些特点开创了中国平原型都城建筑形制先河,较原知的周公礼法之制早了至少500年。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具有重要价值。

阑(郑州)

郑州的辉煌历史始于商代。约前15世纪,商朝十一王仲丁将都城从相(或称相亳,今河南内黄西南)迁于隞或嚣,即今天的郑州一带,是郑州建城之始,距今约3400余年。建都时间之古远早于中国各大古都,加以商代是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使郑州成为中原地区重要古都之一。商朝在郑州建都历仲丁、外壬和河亶甲三王,约近40年。约在前14世纪,河亶甲再迁回相。

郑州在商代亦称“阑”或“阑自”。规模比较宏大。南垣长约1700米;东长约1700米;北垣自长约1690 米;西垣在长约1870米。城墙周长约6900米,面积约3 平方千米,是中国已知最大的商城址。根据考古发掘可复原为高10米,顶宽5米的雄伟城墙。城周发现11个缺口,有的可能拥有11座雄伟的城门。

郑州的两片商代遗址相距并不太远,年代上前后相接,应是统一的两部分,共同组成郑州商王畿。

亳州

今亳州位安徽西北涡河岸边,传为商汤国都,以后又是三国曹魏别都和元末宋小明王王都。历史悠久。有三千余年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史记殷本纪》称:“汤始居亳”。《括地志》解释:“宋州谷熟县(今河南虞城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所指南亳即今亳州,方位及距离和今天亳州吻合。

蒙城

蒙城是今安徽阜阳一个县,位亳州东南约100千米,是传说中商的另一都城。古籍曾载:盘庚帝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北冢”。此“北冢”一说是指殷墟;也说是指蒙城,因合“北”及“冢”二字即为“蒙”字。特别是《史记》中曾提到盘庚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故北冢即蒙城之说有一的定根据。

传说中的蒙城商都位今城北20千米处的坛城集,由于南朝宋太尉檀道济曾驻兵于此,又俗称“檀公城”。环山筑三道城垣,纵横7千米,是一座相当大的城池,至今内城外郭仍依稀可辨。

景亳与相亳

景亳在不同的文献中也有称北亳或蒙亳。《左传昭公四年》载,“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将景亳之会与夏启会诸侯于钧台、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相提并论。说明景亳是商汤伐夏前的一个重要会盟地。《帝王世纪》《水经注》《汉书地理志》《诗集传》等都认为景亳也是“汤所都也”。因此景亳不仅是会盟地,也可能是成汤在伐夏桀之前的都城,是商汤伐夏的军事基地。

关于景亳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山东曹县境南九公里的土山集,《诗经·商颂》称之为景山,至今仍有景山之名。遗址规模较大,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突出地表的建筑遗址残高5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

相亳位于今河南内黄县西南12千米亳城乡,是商王太戊、河亶甲、祖乙三代先后建都之处。商命都城为“亳”,史籍称为“亳城”,古书载河亶甲迁“相”亦指此,故有相亳之称。

殷墟与安阳

安阳位于今河南北端,西倚太行山,东临广阔的华北平原,居黄河中游北岸,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极为悠久,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在“七大古都”中以建都最早著称,号称“天下第一名都”。(传说在四千年以前,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均曾居于安阳附近。)

约公元前14世纪,商十世第二十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境)迁都于此,在今安阳西北部洹河两岸营建新都,这就是“殷”,距今已有3300余年的历史。盘庚迁殷是商建都史上一个大的转折。商前期迁都频繁,至盘庚才稳定下来。约相公元前前1339年至前1066年,商在此历8代12王。这273年是安阳建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当时殷不仅是中原统一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东方最大的奴隶制王国的都城,直到纣王(帝辛)暴虐无道,周武王兴兵伐商。约前1066年,周兵破别都沫(朝歌,今河南淇县)及殷都,商朝灭亡。

沫(朝歌)

沫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淇县。原叫沬乡,又改为沬邑。约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后改沬邑为朝歌。武丁由西亳迁沬,建立沬都,是为武丁城。《史记正义》记载“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商纣王继位后,把武丁城扩大,并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为朝歌。城垣东西宽4里,南北长6里,城周20里,总面积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壮观,到了武王伐纣的时候,牧野之战,纣亡国灭,但战争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战争结束后,周武王把朝歌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

参考资料

中国古国古都

历代帝王陵墓

商代历史讲义

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喜欢旅游及历史的朋友,请多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