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讲学|《所有的诗词都是歌的》讲座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7-31 发布于山东

《所有的诗词都是歌的》

执教名师:陈   琴

我这节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为今天我不想做报告,想跟老师分享一下。所以我专门告诉大家,平时在我的课堂上的常态就是读书。我最近在给富阳市政协委员几百号人在讲一个题目,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书声气质。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读书,因为没有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中国人论“气”的词语,离我们都是那么的遥远。最后连俗气、雅气都分不清,身上的浩然之气更加是荡然无存,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危机。

那么孩子的气质是怎么样变化的?有一本蒙学书叫《格言联璧》,书的第一联:“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也就是说积德才让我们有世家,有书香门第、有诗书之习。但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书香门第,没有乡绅文化,也没有士气。下一联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气度。怎么样读书才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今天我暂不交流这一个题目。我只是建议大家去读一本书,叫《学记》书。《学记》给我们规定了严格的界限,自始至终我们把它当作教材的读本叫经典,即“念终始典于学”,也就是从头到尾要学于典。不是所有人的文字都可以当教材的,必须是经过时空的洗礼和净化的文字才可以当教材。一般的文字可以吗?不可以的。只能当作浏览性的文字,不用把它当作精神内核的文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二个我要讲的是朗读万卷不如通经书一册,这一段话老师们可以把它当作读书的座右铭。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里边讲了很多有关读书的方法,其中这一句话特别重要,就是告诉人们读十部书籍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三百首虽然少,背过的是你自己的;十部书籍虽然读了就还给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张潮先生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读书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十三经,64.3万字,他们用多长时间读完?4年,把它背到滚瓜烂熟。中国古代的学制是多长,知道吗?我们今天的学制加起来到大学毕业是18年,古代是多少年?有人说10年,你们都听到一句话,叫10年寒窗。10年寒窗里面还有1年是留级生,学制里面告诉你,9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一个大成之才被培养出来只用9年。今天的读书人用多少年?我们读到研究生、博士生毕业都30岁了,这是一个要注意的现象。

那么怎样读书才是有用的?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面,对孔子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尤其是《六艺》自孔子以来传世而不衰。然而,我们唯一能够在司马迁的这一篇文章里面找到的,中国人论孔子的教方法的就是这一句话:“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我们不知道孔子是怎么教学生的,司马迁就用这一句话说:“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对所有的诗文都是歌的。所以我们的歌应该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找到汉语的本色声音。比如说我们今天,对汉语的声音已经不去关注了,我们读所有的诗。你看,像这一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今天怎么背它,怎么让孩子背?怎么朗诵?“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对文字已经失去声音的感觉,觉得有一种美已经很好了,但是这样的读法叫做书读万遍其意不自现。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声音不能传递他的文字本来的意义。我讲个很简单的例子,渔火,船上的一点点星星之火,它对着我无限的眠愁,在摇曳,在这一句话里面,哪一个字应该读的最长?愁,对。但我们今天能把“愁”读长了吗?我们叫“江枫渔火对愁眠”?因为这个“愁”来到这里的时候,你的气腔已经打不开了。于是你一倒头就睡下去了,还愁眠呢!还有渔火在江上一点点,你把渔火读得那么大,一片江都被你烧起来了。另外你看,“姑苏城外寒山寺”,我们今天把“寒山”读到眼前,寒山寺是平声,它要拉长的才行。你到苏州去看,你站在枫桥,寒山寺离枫桥是比较远的。如果你读“姑苏城外寒山寺”,你看寒山一下来到你脚跟来了。“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个“客”字是个入声字,在读音规则里面,在音韵学里面“客”是入声字。入声字要怎么读?读得很短促,很急促,让你迅不可及!汉字是有声音的。为什么“客”要读这么短,为什么“主人”的主是上声,客是入声字?你想,你来这个地方是做客的,说明什么?快点走,不要一直呆在这里。如果说你来这里是坐客(三声)的,在人家家里串来串去,串半天,反客为主了。对不对?我说这个客为什么读得这么短?因为你就算在这个世界上活成一个千年老妖,万年老怪,你也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过客!所以古代的先生从他读经的时候,小学终至四书,到四书的时候,不讲啊。因为他在六岁之前已经把音韵学、文字学统统扫光了。拿到汉字,拿到这篇文章,他一读基本上就懂了。只不过先生稍微带一下。所以读的时候你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这样展示他的情绪。这就叫做吟诵。

比如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我经常讲这首诗。大家理解一下就会知道,为什么“葡萄美酒夜光杯”会有人读错它?把一个壮士读得很二的,读成了二百五式的。古人征战几人回,你看是不是?看它押什么韵?是可以无限绵长的。再比如,“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是李煜的一首送命词,写了没多久,就被赵主一杯毒酒把他毒死了。今天我们把这首词唱出来,多会这样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你知道李煜这首词的杀伤量有多重吗?用什么韵来收尾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今天怎么读它?把韵全切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嘣嘣嘣……你看看,原因在哪里?因为不通音韵,唱歌都唱不对,这就是韵的原因。“葡萄美酒夜光杯”个个都是四三停顿。一字一顿,到了第四个字顿一下。这首诗对一个战士来说,他是那么多的哀伤,无限的思乡情。一杯断命酒都来不及喝,就送上战场了。他怎么可能说?“古来征战几人回?”死了就死了吧,没关系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歌、文字,每一个都有它的特殊意义,因为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是音符。所以每一个中国人不需要贝多芬、不需要柴克夫斯基也能见字可歌。因为所有的读书人都是精通音韵的,自从1912年之后,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离开了我们的课堂,从此中国人读不懂自己特殊的情感符号。

再比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的词。很多人把毛泽东读成一个慷慨激昂的铁血男儿。毛泽东写这首词你看他用的是什么韵?iu,然后到什么?u。我刚才说了u ui iu 这样的韵,它都是可以无限绵长的。今天我们把韵全切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你看一首诗,一篇文章,他有没有韵味,韵味就是押韵的这个字的味道你读出来没有?韵字音长,韵字拖音,它可以无限的绵长,你不绵长把它切掉,它的意义就自然失去了一大半。大家知道,毛泽东、杨开慧、李淑一是大学同学。1934年(柳直荀和李淑一是一对夫妻),柳直荀被王明害死了。有一天晚上他的妻子李淑一梦见他的丈夫一身雪白的衣服来到她面前,浑身血淋淋的。她就哭着去追他,醒来发现是一个梦,枕头湿了一大片,她就披衣点灯写了一首《蝶恋花》。若干年以后,这首《蝶恋花》连同李淑一一封长达万言的信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拿着这首词多次落泪,铺笔写不下去,最后改了又改:“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一字一顿,所有的诗都是这样一字一顿出来的。

《诗经·击鼓》里的,我们最熟悉的是哪一句?今天的人还会这样吗?一个战士应征入伍,他本来想去修城门。但是去不了,因为将军孙子仲要他跟着跟着到宋国跟陈国去平定战乱。他去的路上马丢了,他就在树林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老马也想回家啦。他想起他新婚的妻子,他对妻子说,我是不能活着回去了,我曾经跟你订了生死契约书的。可是因为我不能活着回去,我曾经答应过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诺言。今天我只有对天长叹,“于嗟阔兮,不我活兮”。我不能活着回去,我的泪像大雨般落下。因为我不能实现自己的诺言,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诗,一字值千金,君子之诺重一生。今天的人为什么没有这样子的重诺,缺少这样的情怀。所以他这首诗读到后面的时候,你就感觉这个战士泪洗满面——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总喜欢告状。他来你面前告状,你不审这个官司要吃不了兜着走。但是你天天审这一个:“老师他偷了我一支笔”,“老师他踩我脚了”,“老师他扯我头发了”,你说多无聊?一天,有个孩子来到你面前说,老师刚才上早操他打我一拳。你要怎么样?看看打这一拳值不值得你去审。不值得你去审,你对全班同学就这么告诉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虽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亲爱的呀,将会成为、将会成为亲切的回忆。”这个来告状的孩子,在全班的这个吟唱声中,他也会唱着:“将会成为,将会成为亲切的回忆。”他回到座位上坐好了,然后你问他,你刚才告什么状?90%的孩子,都会说:老师我忘记了,我们要的就是他这一份忘记。

大量的文言成为你的肌肉记忆的时候,所有的文字它都是歌。我们六年级毕业,所有的孩子都唱徐志摩的这首《沙扬娜拉》。《沙扬娜拉》什么意思?“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祝福,那一声祝福里有我期待的相逢!”

谢谢!

-【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