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问 第十三节 原文: 雄虺九首[1],倏忽焉在[2]? 何所不死[3]?长人何守[4]? 靡萍九衢[5],枲华安居[6]? 一蛇吞象[7],厥大何如[8]? 注释: [1] 虺(huǐ悔):传说中的有九个头的毒蛇。 [2] 倏(shū书)忽:极快地,忽然。 [3] 何所:指不死之国。不死:长生不死。 [4] 长人:长寿之人。守:操持。 [5] 靡(mí 迷):蔓延。萍: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衢(qú 屈):本指分岔的道路,在此指浮萍奇怪分岔的九个枝杈。 [6] 枲(xǐ洗):指一种奇异的麻。华(huā花):同“花”,指麻之花。 [7] 蛇吞象:此神话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吞象”。 [8] 厥:它,指蛇。何如:什么模样。如,像,模样。 大意: 有九个头的毒蛇,行动飞快又去何方? 什么地方是不死之乡?长寿的人掌握了什么秘方? 蔓生的浮萍有九个枝杈,奇异的麻花又长在什么地方? 一口能吞下大象的巴蛇,它身大像一个什么模样? 解读: 本节八句五问,主要内容是对动物、植物、长人的奇异神话发问。 第一问:毒蛇行动飞快又去何方;针对有九个头的动物雄虺的神话传说发问。 第二问及第三问:人类有不死之乡吗?针对人类长生不死的神话传说发问。 第四问:浮萍的九个枝杈和枲麻之花长在什么地方?针对植物浮萍、枲麻怪异的神话传说发问。 第五问:能吞下大象的蛇是什么模样?针对动物蛇吞象发问。 上述神话传说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屈原之问至怪、至奇、至妙、至趣,体现出屈原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谭家斌注解 第十四节 原文: 黑水玄趾[1],三危安在[2]? 延年不死[3],寿何所止[4]? 鲮鱼何所[5]?鬿堆焉处[6]? 羿焉彃日[7]?乌焉解羽[8]? 注释: [1] 黑水:神话中水名。玄趾(zhǐ止):染黑脚趾。 [2] 三危:神话中山名。 [3] 延年:延长寿命。 [4] 寿:寿命。止:停止。 [5] 鲮(líng 林)鱼:即陵鱼,《山海经·海内北经》述其“人面,手足,鱼身,居海中”。有说陵鱼即陸(陆)鱼,生活在陆地。所:所处,居处。 [6] 鬿(qí旗)堆:即鬿雀。《山海经·东山经》述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亦食人”。处:处所,地方。 [7] 羿(yì 意):神话中善射的英雄,亦称“后羿”“夷羿”。焉:如何,怎样。彃(bì毕)日:射日。 [8] 乌:神话中所说的金乌,即太阳里的三足神乌。解羽:脱落了羽毛,指鸟死亡。 大意: 黑水能染黑脚趾,三危山在什么位置? 那里的人长生不死,活到几时为止? 鲮鱼到底生活在哪里?究竟哪座山是鬿雀的居地? 后羿在何处射了太阳?金乌在哪里脱毛死亡? 解读: 本节八句六问,主要内容是对奇事怪物的神话传说发问。 第一问:黑水和三危山在什么位置?针对黑水和三危山的怪象发问。 第二问:人到底能活到几时为止?针对长生不死的怪言发问。 第三问:鲮鱼生活在哪里?针对鲮鱼的怪习发问。 第四问:鬿雀的居地在哪里?针对鬿雀的怪居发问。 第五问:后羿射太阳?针对后羿的怪行发问。 第六问:金乌脱毛死亡?针对金乌的怪象发问。 上述六问都是神话传说的奇谈怪论,且多奇形怪状。反映出屈原的认识论和唯物论。认为人类有生则有死,不可能长生不死,这就是朴素的唯物论。能辨别虚与实、是与非,如三危山、金乌等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就是认识论的反映。 ——谭家斌注解 第十五节 原文: 禹之力献功[1],降省下土四方[2]。 焉得彼涂山女[3],而通之于台桑[4]? 闵妃匹合[5],厥身是继[6]。 胡维嗜不同味[7],而快朝饱[8]? 注释: [1] 禹:夏禹。力:努力,勤劳。献功:奏功,奏效,作出成绩。 [2] 降:从天降临。省(xǐng醒):查看。下土四方:指天下。 [3] 涂山:古国名。传说夏禹在治水途中娶涂山氏的女儿为妻。 [4] 通:指通淫。台桑:旧说是地名。一说指桑间野地,为男女幽会野合之所。 [5] 闵:通“婚”。妃:通“配”。“闵妃匹合”,即“婚、配、匹、合”,四个同义词并列连用。 [6] 继:延续,继嗣。厥身是继,即“继厥身”,继承他自己。 [7] 胡:为什么。维:语气助词。嗜(shì示):爱好。味:口味,食欲。这里是以“食欲”象征“性欲”。 [8] 朝(zhāo招):一朝,一时。饱:以食喻色,就是满足性欲的意思。 大意: 夏禹为治水建立功业,从天降临巡视下情。 他又怎么会找到涂山氏的女子,在桑间野地和她通淫? 男人和女人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继承己身。 为什么彼此的嗜好不同,难道是为一时的欢快而放纵? 解读: 本节问了两个问题,主要围绕夏禹的传说故事发问。 第一问:夏禹为治水建立功业,从天降临巡视下情。他又怎么会找到涂山氏的女子,在桑间野地和她通淫?针对大禹全力治理洪水建立功绩而后为何又有闲暇娶涂山氏女为妻提问。 第二问:为什么他们彼此的嗜好不同,难道是为一时的欢快而放纵?针对大禹为何喜爱上涂山氏女而与她交合发问。 屈原认为,“通之于台桑”是一件不成体统的事情。所以他开始质疑大禹全力治理洪水建立了功业,奉命下来察看天下水情。怎么还有闲暇的时间跑去找到那涂山的女子,而且与她私通于台桑? ——付珺 注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