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突然袭击我!丝博建馆30周年,也是我在纺织服饰上学习成长的13年……

 传统服饰 2022-08-01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因为疫情和搬砖等原因,我已经好久没去中国丝绸博物馆了(以前可是一年打卡好几次)。收到书的时候,才恍然惊觉丝博原来整30周年了。

没错,这又是一篇书籍相关的推文,不过主要想讲讲我关于的丝博的那些过往,以及这座对古代服饰爱好者、丝绸史爱好者都很重要的专业博物馆的一些(讲了或矫情或挨喷的)个人感悟(本文超长独白预告)。

这篇本来上周五就要发出去的(大家看我上周的发文频次也可以看出二三连更是为了给周五留一个档期),但是遇到了一些事,我就索性写在这篇里,调整到了这周一。

1

你是去买丝绸的吗?

我第一次去丝博的时候,还是在2009年。那次就是专门慕名而去,从宁波到杭州,当天来回,只够看一个博物馆,逛一下只闻其名的孤山与保俶塔。

△ 宝石山脚

△ 西湖边的物价

数字上的差距可能只是2022-2019=13年,但我翻当时的照片记录时又另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原来那会儿的相机像素这么低啊,照片只有1、2M大小(也可能当时我比较穷,相机比较差),要知道现在连手机拍照都动辄10M了!

△ 从宝石山远眺杭城

△ 孤山旁草坪上休闲的杭州人

那时宁波到杭州还没有动车,来回至少折腾五六个小时,更没有什么1小时城市圈的概念,旅游算得上是一件比较隆重的大事。亲友们听说我竟然可以去杭州当天来回(那会儿对女孩子孤身跨城也是很有顾虑的),并且只是逛了一个博物馆,都颇为不解。

比较有意思的是,比起我是第一次去丝博,亲友们很多反而是早就去过的,似乎在当时是一个杭州旅游的购物点,所以很多人以为我是去买丝绸的。这种对于丝绸博物馆的认知,后来还伴随我很多年,只要我说起来大家都以为那里卖丝绸,而我是去买丝绸的。

丝博的确有一个购物商场,就在进门那个展馆的一楼,被阶梯挡住的那个楼层。现在很多去丝博的人估计都对此没有印象,是因为这算是丝博建设早期的遗留问题,后来应该是花了一些力气去整治(因为我不是丝博工作人员,具体是怎么在解决的我不清楚,但是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尤其对比其他同类博物馆的现状,丝博肯定是专门去解决过才有如今的状态)我觉得很神奇,那个商场与楼上的展厅只是隔了一层楼板,却像是世界的两个朝向,只是在入口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 丝博的旧主楼(网络图片)

△ 升级改造后的丝博主楼(网络图片)

2

爱好究竟在哪条道路上?

2009年那次我在丝博看到了很多让我非常触动的文物,改变了我很多想法。毫不夸张地说,那次的丝博之旅让我审视自己爱好的道路(尽管转变不是某一刻发生的,还有很多朋友在引导着我的道路)。

我举几个自己至今仍有印象的例子吧!

尺寸,是“真实”重要组成部分。

那一年,某个汉服商家开始推出了“居家系列服饰”,算是比较早涉足汉服融入日常路线的知名商家。其中男式的是“麻纱直领男背子”,“背子,是宋人对两腋开胯类服饰的一种总称,其中尤以直领对襟式背子最具代表性,其制与明代披风相同”,引号里是商家的原文。

从模特图看是一件上衣长度的服装,而从平铺图看也和当时网络流传的宋代男性褙子图没有很大分别。

△ 商家图片,2009年

△ 当时网络图片(拼图为原貌)

所以,当我走进丝博看到文物原貌的时候,简直惊呆了,因为它几乎有整整一面墙那么大!(有悬挂造成的视觉差异,以及当时土鳖的我几乎没看到过多少服饰文物原貌。)

△ 2009年摄自丝博

很显然,问题出在了数据上,网络流传的图片出自《中国织绣服饰全集》,而这本书不知何故引用错了尺寸数据。翻阅发掘报告我们可以知道,这件服饰的身长121(而非74),通袖长268(而非142)。如此一来,它就从一件“上衣”变成了一件“大衣”,上身效果自然也是天差地别。

虽然,当时的不少人就已经开始重视平铺“版型”,也顶着汉服圈的压力开始重视出土文物的参考价值,但似乎仍然不够。就像我们网购一样,真实的尺寸总是让我们这代对网络图片习以为常的人感到震惊

修补,是对文物的解答和补充说明。

那一次丝博之行还有一件极为幸运的事,当时丝博正在举办《天衣有缝——中国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成果展》。我没有特意去挑选一个日子,但似乎遇到了最好的时机。

后来很多网络上逐渐成为“明星”文物的藏品,我都在当时得以看到实物:

△ 当时的部分展品(我自己拍的太渣了,就不放了)

我在现场,本能地用相机记录了那一块块展板,上面记录了修复前的状态、修复的步骤等等。尽管早该认识到文物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那样平整完好的样子,但真切地看到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后来,我买了《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书中写的更为详尽,里面还涉及到了各种工艺、各种病害以及各种技术手段,这些促使我对于文物背后的科技史、丝绸史更感兴趣。

同样的对象,会产生出对它有喜有恶的不同人,但即便是喜欢也会有很多不同。而我,在2009年的时候发现,比起与旁人在主义精神上争得面红耳赤,那些何以将服饰织染绣裁的极度理性而科研的部分,似乎更吸引我

关于修补,之前有过相关文章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谁在丝博修文物:博物馆们是怎么修复古代服饰的?》《古代服饰修复的对与错:我们该如何看懂一件博物馆古代服饰展品?

3

最好的课堂

后来我就开始留意起丝博的各种展览,尤其是那些并非简单罗列文物,而是让我脑袋里有一道光闪过的展览。

也是举几个我自己喜欢展览:

《乾隆色谱:从历史档案复原清代色彩》

这是我提过很多次的展览,是它让我发现很多我傲慢地以为不可复原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无限接近真相。只要,我们这些后人足够努力、足够严谨。

△ 图片来自丝博官博(我自己拍的太渣了,就不放了)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族织锦》

和上面同时看的一个小展,我很少提它,但它改变了原来那个傲慢的我。曾经我也像很多汉服爱好者一样,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十分轻视,但“西兰卡普”用绚丽的色彩与精美的图案(那会儿还不懂织造)打动了我。它质朴而美丽,神秘而悦目,都让我至今难忘。

△ 2014年摄自丝博

《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成果展》

遇见了许多“老朋友”展品,并且科技成果的角度重新去认识了他们。《不仅只有熊猫想要一张彩色照片,秦兵马俑也想要啊!(修正版)》就是在这个期间写的。

从《天衣有缝》开始,我就格外喜欢成果展,作为一个爱好者很缺乏接触前沿研究的机会,而成果展总是能缓解一下我的困惑,并且再给我打开一些新大门。

△ 图片来自丝博官网

△ 2017年摄自丝博

《岛夷卉服:东南亚帽子展》

这是一个差点让我因名字而错过的展览,是去看迪奥展的时候刷到的。原来看起来日常到不起眼的帽子,也可以作为收藏的对象,而且当它们汇集在一个展厅里,几乎就是双手用自然编织出的生活,如此温情,如此平和。

其实在帽子展之前我就开始发现,相比很多人喜欢贵族的服饰,我似乎对于民间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东西更有兴趣

△ 图片来自丝博官博

△ 2020年摄自丝博

《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

最不能不提的还是《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毕竟作为社畜的我冒着失业的风险请了很多天假期去参加展览的活动(直属领导当时还问我值不值?我说很值啊!)。幸好,请假成功,并且学到了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人类技能点,似乎都可以在一台织机上体现。

回来以后,找了许多资料去补足那几天里疯狂摄取的知识点。织机的专门内容真的很罕见,如果没参加那个展览活动,我可能永远也补不上这堂课。

△ 2018年摄自丝博

从织机展回来,我就老是忍不住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在家纺织就是首选活动。

4

专业博物馆

我也算是见证了丝博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让很多爱好者都竖起拇指的样子,也算是它筚路蓝缕的一个阶段旁观者与见证人,未能同沐风霜,却享受到它带来的诸多助益

比如丝博的很多藏品是没有出土墓葬说明,并且是修复过的。以往说明这些往往是希望他们在作为复原参考的时候不要只单一去看展柜里的样子,还要去一些周边相似文物的信息以及修复前后的资料(复原类文章见《为了装X,现在写真集都包装成服饰复原学术成果了!?》《谈谈我这个吐槽鬼眼里的“复原”》)。但今天这说这个是想说明比起很多管了一方土地的博物馆,丝博在藏品征集上的困难

有一些是其他文博机构的支持,有一些是购买以后的修复,还有一些是放在丝绸博物馆语境以外可能就显得不那么有意义的藏品。我是看了《宽厚专精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型发展之道》才知道很多文物是他们用技术换来的。比如丝博有一批数量不少并且十分精美的辽代服饰,就是丝博与梦蝶轩合作以后对方全部捐献的。

很多古风服饰爱好者可能会忽略掉丝博里的北朝、辽代、元代等朝代文物,但其实丝博的这些文物是可以填补很多服饰发展线上的实物空白的。

△ 菱地飞鸟纹绫海青衣(丝博官网)

△ 织金绫大袖袍(丝博官网)

还有一些外国的文物,就是《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这个常展,几乎就是在代替服装博物馆的作用了,给了很多对西方文物感兴趣但无处可看的人一个非常棒的窗口。里面有一个鞋子的大展柜,应该是很多的梦中情柜,就是跟外国一个藏家与其他博物馆争取来的。

△ 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丝博官网)

还有每年吸引很多人去看的修复展,也可以算作用技术换资源的一种。

我不清楚丝博是如何跟那些文物所有单位沟通的,但这些修复展给了我们第一时间看到修复后文物的机会。毕竟一座墓葬发掘好多年都出不了一份正式报告,这种情况听起来离谱,却是常态。又或者,文物在博物馆里展出了很多年,但在报告里却只有寥寥数字或者压根没有提到过,也是常态。

所以能够展示,让我们看到,让我们普通爱好者去做一些探讨甚至仿制,尽管不属于古代服饰研究学科里的某种进步,但它确确实实在推动者古代服饰学术的良好畅通

△ 2017年赵伯澐服饰

△ 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服饰的修复与保护(丝博官网)

一个人武功很好,固然是一个高手,但他愿意与天下人切磋,愿意与天下人分享武学精神,那就是另外一种宗师了。

据说,筹办丝绸博物馆的同期也曾想筹办服装博物馆,但目前依然只能算各自为政。它们并不是做得不好,只是有丝博的成绩,许多专业博物馆就显得有些不足了。从现状看,丝博承担了很多服装博物馆应该承担的功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状并不会改变。

不过这不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只是我的心路历程。毕竟,我的性格并不讨喜,更不长袖善舞,熟悉我的人也知道我和丝博一些工作人员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理性而克制的连接或许更适合我。因为我也会对一些活动产生疑惑,对一些文章产生质疑,对一些现象产生反感,但我依然不能想象没有丝博的现状。

我今天想推荐的其实就是《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精选》,是为了庆贺丝博30周年推出的藏品精选,基本囊括了“纺织服饰”的大多数方面了。“中国篇”有各代服饰织物,以及纺织刺绣的工具等;“海外篇”除了服饰织物,还有丝路上不同民族的特色织物与织机。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精选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

¥478.4(原价8折)

如果手头想要一本丝博藏品的书籍,这本就是最合适的,毕竟是30周年的大成之作。我个人更喜欢“海外篇”部分,因为可以总览很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色,这些国内几乎找不到同类书籍。虽然可以买一些进口书,但一方面价格会比较贵,另一方面只能专注一个方面,全面性还是差点。当然,这本书的缺点也就是浅尝辄止,毕竟是藏品集而不是专业书籍。

5

馆长赵丰

这一段就是临时加的,本来是和上面那段融合在一起写的,不过由于最近的一些事,我就单独拿出来作为一段,好好说一下。

因为我本来只想说丝博作为专业博物馆这些年做过哪些很棒的事儿。但是我最近真的看到了一些很令人生气的言论!

△ (我就不打码了)

我之前说过,我超级喜欢丝博的馆长赵丰(书单《首期书单:重读锦绣中国的千年文明,不如就从赵丰的书开始》),但好像没解释过为什么。正好,就是这个(表白)机会啦!

因为对我来说,从书籍和PDF里认识到的优秀学者很多,逛到的不错的博物馆虽然不那么多但也不少,但能让一座专业博物馆在爱好者的学习道路上提供助益的却并不多。尽管,我常常说,知识只能让渴望学习的人变好,但知识的获取,尤其是非专业非职业的人在进入社会后依然可以得到获取的途径却少之又少。丝博,恰好做到了,所以我很欢喜,也很感激。

关于赵丰我还记得一个很久远的事儿,朋友当时要做明代皇后大衫,但由于一些群体排挤的原因,他无法在当时的明代服饰爱好者里公开探讨,他和另外的伙伴跑到丝博去请教赵丰(赵丰于2005年发表了《大衫与霞帔》),赵丰接待并解答了。我当时还是个小白,问他们:你们是直接冲过去找的么?他们说,是啊!

而我与赵丰的第一次见面也不是后来很多人知道的那几次,而是2012年在微博上的一次完全陌生的交集。当时是一条微博里的图片,我评论指出出了照片的年份,他私信我可否交流更多照片,并且约我去丝博。

△ 当时的私信截图

他不是客气,几天后我们就见面了,还送了我很多书(我很贪心地拿了很多)。见面的时候他还有其他学者客人,交流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我仅仅只是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是非常尊重与认同,尤其在座还有别的人,我是能感受出来那种区别的。

可以说除了他的研究和专著,在我刚刚想要迈到这条道路上的时候,他对待我、和我知道的那些人的态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勇气。我并不是没有接触过其他学者,我和朋友们聊起来,都觉得赵丰对爱好者是最真诚最平等的一个,并且治学严谨,毕竟我们接触过的还有一些是术业不精、利用网民之辈了。

因为这些不怎么愉快的热点,我和完全与服饰无关的朋友谈起赵丰,她也说赵丰是少见的愿意与普通人对话的学者,连她都知道赵丰提供给汉服爱好者一个博物馆级别的平台。

其实不仅如此,被小红薯拿来大力抨击的那次中韩合作的成果,是与当时的国丝汉服节一起举办的。

△ “梅里云裳:明代服饰中韩合作项目(2012-2019)”,翻拍自《宽厚专精》

可能,我说出这点,会成为明天另一个罪证吧,但那次合作其实是补全了丝博修复工作一直想做的最后一环,就是“工艺复原”。

△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全链条”,翻拍自《宽厚专精》

我一直都知道人与人的思想可以差别很大,但我没想过一群人可以把自己的愚钝与短视包装得如此伟岸与高尚

博物馆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儿。今年还是中韩建交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相关的展览呢。难不成,还都潜伏到国博去了么?

△ 微博截图

逛的博物馆少,了解的文化交流少,真的不是什么大事。但把这些自己的不了解当作世界的不存在,这就显得可笑了。

丝博在赵丰带领下,所作的对外的交流不仅仅只有韩国,他还整理过一套《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这些都是需要和英、法、俄等国多个收藏机构合作整理的。这些文物是中国的没错,那也只有中国人最珍惜,不是叉着腰怼到别人面前喷口水就可以解决所有历史问题的。

△ “千缕百衲:敦煌纺织品保护项目(2006-2014)”,翻拍自《宽厚专精》

△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网络图片)

不仅如此,今年年初浙江省还宣布了一个由赵丰担任总主编的重大文化研究项目“中国丝绸艺术大系”。这个项目是干嘛的呢?就是要对收藏在中国、收藏在海外的中国丝绸文物、丝绸文化进行整理,促进丝绸文物数字化和国际共享。没错,就是小红薯和文化输出超话打满水印生怕别国来偷的那些,浙江省要搞一个重大文化项目出版100卷书籍。怎么样?是不是热血沸腾地要冲一下仅有一个畲族少数民族的浙江省!

△ 网页截屏

世界并非让你们很难理解,而是你们从来没有正确认识过世界,连丝绸为何物都不知道的一群人,每天在网上兢兢业业地找寻斗争目标。

丝绸本来就象征中国向外输出的美好生活与高超技术,每一条从中国通向外界的道路都有一个以“丝绸之路”为名的别称。万万没想到,“国际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竟然还能被自己国人扣一个如此荒唐且恶毒的帽子。

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要交流?除了共同进步以外,良好地互动还可以让我们在国际舞台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尤其在丝绸这个领域,中国自己的文化声音就应该发出来。那些人不是爱宣扬文化输出、爱抨击文化挪用么?那么真正在做这些文化工作的人,怎么反而成为了你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呢?

最后,我很喜欢30周年展的那四个字,很像丝博,很像赵丰——宽厚专精!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精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