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邮战役:王必成纵队为何不满?华中局领导为何对陈毅意见较大?

 海曲上人 2022-08-01 发布于山东

1945年12月19日至26日,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的高邮和陇海路东段战役爆发。历经7天激战,高邮城被华中野战军攻克,日军司令官岩崎大佐宣布无条件投降。该役全歼日军1100余人,其中生俘892人;全歼伪军4000多人,其中生俘3493人。缴获各种火炮80余门,各种枪6000余支。

高邮战役结束没几天,即1946年1月2日,华中分局领导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曾山联名致电中央并新四军军部陈毅、饶漱石、张云逸:

“此次高邮战役,已经中央电准,六、八纵队已开往前线,六纵队已一切准备完毕,后又奉军长(指陈毅)电令停止,因此,我们只得以七、八纵攻下高邮、邵伯、塘头、郭村等据点,巩固了南边的门户,并便于今后七纵北开作战。而将六纵重开淮北配合九纵破路。六纵未南开,失掉夺取泰州之良机。六纵刚到淮北,九纵已展开破击,我正需六纵增援,又奉军长电令六纵北上入鲁,致九纵孤军作战不能完成任务。此种军事上被动情形,一方面使部队忙于转移,疲于奔命,战果不大,我们对下不好解释;另方面使战斗丧失良机”。

不难看出,这是一封对新四军军长陈毅表达不满的电报,或者说是提意见的电报。我们不禁要问:高邮战役不是打得很漂亮吗?按说,这么一场抗日战争一次战役生俘日军最多的战役,这么一场抗日战争最后的收官战役,华中局领导为何联名要给中央发这样一封提意见的电报呢?

其实,从电报当中,已提到了一些原因。综合起来看,华中局领导对陈毅有意见,主要是体现在对王必成六纵的部署与使用上。

粟裕最初筹划的高邮战役,其战役整体部署是:以陶勇的八纵和吉洛(姬鹏飞)的七纵分别打高邮和邵伯,得手后再由王必成的六纵攻打泰州。这几个作战行动都是一体的,构成了整体意义上的高邮战役。

要知道,泰州是苏中的战略重镇,其向西与扬州连接,向南与长江边的口岸镇连接,向东南与泰兴、靖江连接。如果王必成的六纵把泰州打下来,那整个华中的战略态势无疑将大大改善。

而当时的泰州应该说还比较好打。一是1941年新四军发起讨伐李长江投敌战役时,粟裕曾指挥王必成纵队等打下过泰州,对泰州的城防及地理情况较为熟悉。二是泰州当时的驻军并不多,王必成纵队拿下完全没有问题。三是高邮、邵伯均打下,我乘势再打泰州,应该是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然而,就在王必成的六纵向泰州前线开进的时候,新四军军部命令六纵停止前去攻打泰州,立即调往淮北,准备配合张震的第九纵队执行破路任务。

等到王必成率纵队赶到淮北之时,第九纵队已经展开破击。按说此时正需要由刚刚赶到的六纵进行协同配合,一块遂行破路任务。结果这时突然新四军军部又来电要六纵放弃配合破路任务,立即开往山东方向作战。这样一来,九纵由于失去了六纵的战役配合,孤军作战,致使淮北的破路任务没有完成。

我们再看一下王必成的六纵,北调山东后作战又如何呢?结果是入鲁作战,并没有期望的那样大,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大的作为。整个纵队只打了贾汪(当时属山东省)外围的三个小据点,歼敌仅500多人。等到六纵做好攻打贾汪的侦察、部署和准备时,结果1月13日国共停战令下来,这样六纵打贾汪的作战计划不得不搁浅。

与陶勇纵队打高邮战役不同,该纵在战后获得了华中军区首长的通令嘉奖,嘉奖中称陶勇纵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高邮战役的完全胜利,这也就显示着你们的党性、革命战斗性,这种精神实在可嘉”。反观王必成纵队,从苏中到淮北,再到山东,这一趟下来,整个部队完全可以说是“疲于奔命”,只打了总共歼敌500余人的几个小仗,部队“缴获甚微”。这样一来,部队“难免有较大的怨气”。

回过头来再看华中局给中央上的那封提意见的电报,我们便不难理解了。毕竟王必成的六纵未能参加打上高邮战役,从而影响了战果的进一步扩大,给高邮战役平添了历史的遗憾。

不过,尽管这是一封给陈毅提意见的电报,但我们仍要说的是,战争年代有不同意见,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不同看法,这应该是很正常的。它体现了我军的高度军事民主。特别是这封电报,华中局领导联名直接上报给中央的同时,同步上报给老领导陈毅本人。尽管有点“斗胆直陈”味道,但它毕竟没有绕弯子而是直接报给陈毅。这充分体现了华中局领导的无私与光明磊落。而陈毅同样勇于接受下级这样提意见的电报,同样也说明他的胸襟是多么的宽阔与坦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