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5年毛主席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打胜了最关键的一仗,满盘皆活

 茂林之家 2022-08-01 发布于湖南

1935年9月13日,由红一方面军第一军、第三军以及军委纵队组成的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从甘肃省俄界地区出发,一路北上,于16日,打响了关键的一战。

这场战役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是毛主席在最艰难的时候,打过得最艰难的一战。聂荣臻在晚年回忆这场战役的时候都不禁感慨道:这一仗的胜利使得局势变得“满盘皆活”。

这场战役到底是什么战役呢?又为什么要打这一仗呢?

图丨毛主席

战役过程

1935年9月16日上午,先头部队红一军第二师四团(前身是叶挺的独立团)在击溃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第六团后,于下午便逼近了甘肃省要隘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东北,是川西西藏进入甘肃省内陆的唯一通道,是一个战略要地。可它的地势也同样险峻。

腊子口,就像是一整座大山被劈开的一道裂缝,两侧是陡峭林立着的崖壁,中间就是湍急的腊子河,只有一座木桥横亘于上。

它俗称“天险”,就连当地人都常说“人过腊子口,如过老虎口”,腊子口在藏语中也被译为“险峻的隘口”,它的险要可见一斑。

图丨腊子口

我军在抵达腊子口后,一开始对敌人的作战计划并不清楚,只能将全部兵力加诸在木桥上,与敌人“硬刚”。

国民党在桥头及两侧山腰修筑了好几个碉堡,还配置了十几架机枪,以一个营的兵力把守隘口,囤积了许多枪支弹药。

敌人还在碉堡附近建了一个粮仓,囤积着大量粮食,仿佛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腊子口前沿十公里的黑乍一带,他们也部署了五个营的兵力。

若真打持久战,我军定消耗不起。彼时我军人数不足万人,粮食弹药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尽管我军竭尽全力,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连续几次进攻都失败了。

图丨被炸烂的碉堡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后,我军终于发现了敌军布战的疏漏。敌军过于相信腊子口的天然“优势”,把主要的军力集中于正面,两侧峭壁均没有设防。

我军还发现,敌军的部分炮楼并没有设顶。找到突破点后,毛主席将作战部署改变了。

他将主要作战计划分为两条线:一条线由杨成武率部下正面夜袭,最好能通过木桥。另一条线由王开湘率部下,绕敌后方,展开攻击。

前后夹击,提高作战胜利的几率,避免意外发生。

图丨杨成武

看到腊子口后,领导们本来想要通过腊子口的坚定信念逐渐动摇了。因为这里有一个山崖,难以攀岩,真的属于易守难攻。

可由于我党面临的局势十分严峻,主席下了死命令——两天之内一定要攻下腊子口。若不尽快拿下腊子口,红军不仅无法完成北上抗日的目标,还可能会遭遇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

当时,前有鲁大昌带领的部队,后有刘文辉等追兵,周围还有卓尼杨土司的队伍以及胡宗南的主力。若稍有不慎,我军就很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中央领导人们一筹莫展时,他们只能运用群策群力的办法,召开军事民主大会。

图丨毛主席

在会议室里,一名青年站了出来,他自信满满地说道:“这还不简单嘛,直接爬上去不就好了!

杨成武正了正神色,严肃地说道:“现在可不是开玩笑的时候,这可事关重大!

闻言后,这个战士沉默了,他选择用实际行动说话。在众人面前,他用一根带铁钩的竹竿翻越绝壁,看得战友和领导们目瞪口呆。

这名战士入伍时并没有名字,还是战友们为他取名为“云贵川”。他是从贵州入伍的苗族人,于山区中长大,也常到山崖砍柴采药,爬过比腊子口的侧壁更陡峭的山崖。

图丨云贵川

这点难度对他来说,就是小意思。在看完云贵川的表演后,杨成武便做出决定,让云贵川先爬上悬崖,随后扔下绳子,其余战士再接着跟上。

布置好作战计划后,傍晚时分,王开湘率部下准备渡过腊子河,战士们砍倒了两棵大树,脚踩木头过河,然后就看“云贵川”的了。

他用竹竿上的铁钩勾住了悬崖的缝隙,顺着竹竿最先爬了上去。再将接好的绳子,绑在树干上放下来,让后面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

杨成武则率部下对桥头发动进攻,让战士们摆出迫击炮等军备,从而使敌人产生恐慌。

图丨杨成武

他还指定部分战士身上挂满手榴弹,拿着枪猫着腰接近桥头。快到达时,直接开火,机枪扣动的声响以及子弹落下的声音,惊得敌军往碉堡里冲,不敢再出来。

正面战场进入了一个僵局,这时,敌后战场的红军战士爬上了悬崖,向悬崖下的躲进没有顶碉堡的敌军投掷了手榴弹。

敌军无法想到我军竟会“剑走偏锋”,惊慌失措之下,被击得四处逃窜,溃不成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出其不意。

一瞬间,枪炮冒出的火光相互碰撞,光亮直摄人心,似乎在告诉我方,胜利就在眼前。我军气势大涨,全都拼尽全力击杀敌军。

图丨腊子口战役(油画)

但我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部分手榴弹被半山腰的树拦住了,桥上与树上都是手榴弹的碎片,而敌军还在奋力反抗,部分竟未受半分影响。

因而,山顶的部分战士们产生了一个念头,他们将手榴弹绑到了腰上,随之毅然跳了下去,与敌军同归于尽。

最终,腊子口战役获得了胜利,我军赢得了这关键一战的胜利,奠定了国共十年抗战胜利的基调。

那么我军为何宁愿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也要打此战呢?这就得从当时的背景说起了。

图丨腊子口战役(油画)

战役背景

1933年,蒋介石派出了五十万大军,对我党“赶尽杀绝”,发起第五次“围剿”。

为了确保围剿的成功,蒋介石还购进了大批军事装备,想要将“妄想”与他平分政权的我党赶尽杀绝,全部歼灭。

而此时我党正在接受苏联国内战争的思想,坚持运用苏共胜利的战略——“城市中心论”。我党听从李德博古等人的指导,积极攻打中心城市。

可中心城市出现敌强我弱的情况,最终无法实现。尤其于湘江战役指挥失败后,他们不仅不自我反思,甚至回过头来埋怨我军。

图丨蒋介石

我党终于认识到,他们空有理论知识,竟无实践经验与能力,于是决定改变这种盲目听信他们的状况。

毛泽东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左倾”的教条主义仍在我们党中存在。

我党在这三重原因的共同影响下,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我党受到了严重打击,为了保存我军的有生力量,挽救革命格局,争取革命胜利,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

1935年1月,我党为了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召开了遵义会议。

图丨毛主席

这次会议是我党第一次,自己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并将其进行中国化,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还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指导思想。

与此同时,蒋介石知晓我军想要通过长征改变革命局面,顺便北上进行抗日后,派遣大军对我党到处进行“追杀”。除此之外,他还设好许多“陷阱”,希望我党自动跳入他专门设计的“圈套”里。

他万分肯定我军不会选择走远路绕道青海,而是会前往腊子口,便在腊子口布下了“天罗地网”,企图困住我军。

图丨遵义会议

事实上,我军在长征开始之际,就已经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内了。中央领导人能否正确指挥,便决定了我军是否能够突围成功。

1935年9月5日,红一军先头部队一军团首先到达了俄界(迭部县达拉乡的一个藏族村庄,村庄西南有八座山峰)。

于9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带领着中央军委纵队以及三军团,抵达俄界,与红一军会师。

我军刚沿白龙江进入甘肃境内时,已全然筋疲力竭,我军以为会受到当地居民的帮助。但是因国民党的恶意宣传,当地居民十分不待见我军。

图丨长征

各家各户将自家的粮食藏了起来,避我军如蛇蝎。

同年9月12日,党中央在高吉村(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达拉乡)召开了俄界会议,会议上讨论了张国焘企图分裂我党及红军的错误,还讨论了军队的整编问题。

俄界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我党党中央在甘肃境内召开的第一次的重要会议,指明了我党下一步的前进方向,甚至包含未来的行动方针,对于胜利完成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具有极大意义。

就是在这场会议中,我党决定继续北上,希望渡过长征中最后的最险要关卡,突破腊子口,因此就有了前面的腊子口战役。

图丨毛泽东和张国焘

战役评价

这场战役,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后最关键的一战,是扭转国共当前局势的关键时机。

这一战役的胜利,为在国共对峙中占据有利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抗日战争做了一定的准备。使整盘棋都“走活了”,破除了在军事及政治上的困境,是我国革命新的开端。

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地区,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利用极度恶劣的条件“摧毁”红军的阴谋,为我党顺利进入陕甘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是由于这一战的胜利,我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奠定了胜利的基调。

图丨长征

军事民主是我军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云贵川的帮助,我党领导并不会以一人之智进行裁决,而是充分听从全党的意见与建议。

他们从不小看任何一个战士,不以刻板印象为准。只要意见值得参考,他们便会欣然接受,一向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因而,战士会对领导心悦诚服,听从指挥,凝聚力也格外的强。

腊子口战役是我国漫漫革命史上出奇制胜的经典一战,也是红军长征路上的生死攸关之战。

图丨腊子口战役旧址

这一战意义重大,红军成功做到了以奇制胜,善于运用自身的智慧以及优势,出其不备,攻其不意。

正如黄汉青所说: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军队也是如此,若因循守旧,军队迟早就会覆灭。他们灵活运用战术,善于任用人才,对彼此充满信心,充满团结精神,这便是他们制胜的法宝。

红军队伍的胜利,依靠的不仅仅是谋略,还有战士们那颗誓死捍卫家国的心。

图丨腊子口战役旧址

战士们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不惜以生命代价换取人民幸福的生活,这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以及积极乐观的“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

面对敌人数量多,装备精良的优势,红军表现出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战斗精神,以己之“卵”,击彼之石。即使性命堪忧,也在所不惜。

就如陶铸在《理想情操生活》中所言: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正是如此,他们才得以获胜。

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作战方法如何演变,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只要人心齐,韧劲强,胜利自然不在话下。

图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我们如今的和平得之不易,是一代代我党党员的鲜血所浇灌而来的,是他们用脆弱而又坚韧的躯干为我们顶住枪林弹雨所换来的。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不仅在于领导人们的正确指挥、奇思妙想,还在于战士们勇于奉献以及团结的精神。

即使毛主席回忆这场战役为在他最艰难的时候,打下的最艰难、最关键一战,但这同时也是他最为圆满,最为记忆深刻的一战。

因为这一战的胜利,导致原有的“死局”变得“满盘皆活”,使我军进入新的篇章。正是因为这一战的成功,才有了以我党政权为领导的新中国。

而我国这颗冉冉升起的星星,也震惊了整个世界。我国的长征精神永垂不朽,我国之“声”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