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开经络的千古之谜20——“虚证”与“上火”的筋膜奥秘

 渐华 2022-08-01 发布于山东

中医能够用中医的理论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分析疾病转归等逻辑内涵,这些分析具有相应的确定性和指导性,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中医掌握了相当的人体科学内涵,或者说,中医就是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理论中的“虚”证,听起来比较魔幻,但是——

我们可以用现代生物学把中医“虚”证解释清楚。

用科学能解释中医理论,中医不是科学是什么?

随着我对筋膜与经络关系研究的深入,我发现筋膜立体结构可以比较完美地解释中医理论的“虚”证。

而且再进一步,我们可以用这个虚证的道理,把虚证容易上火的机理讲清楚。

反过来,把虚证容易上火讲清楚了,更加说明中医虚证具有客观与科学的内涵。

我们借助于筋膜可以将中医与西医连接起来。

筋膜是衔接中医与西医的桥梁。

筋膜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相互结合形成不同密度的筋膜。

那胶原纤维是怎样形成筋膜的呢?

胶原纤维相互间的连接与扩展是通过粘多糖的粘接形成的。

筋膜具有紧缩与松解的结构特点,就是这个粘多糖所引起的。

大家注意这个粘多糖,筋膜的千变万化大都与这个粘多糖有关 。后续将不断介绍 。

筋膜又分成几个类型:

1、疏松的——有胶原纤维排列疏松疏松筋膜,比如肌间隙里和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

2、致密的——也有胶原纤维密集排列深筋膜,包裹肌肉的肌筋膜就是这类。

3、更加致密的——还有胶原纤维更加密集排列的肌腱、关节囊、韧带、支持带等。

4、更加致密的——骨膜也是深筋膜的一种,骨膜是胶原纤维排列更为密集的深筋膜

打断骨头连着筋,这个中医的“筋”就是胶原纤维非常致密的深筋膜。

5、矿化的纤维——其实,在骨膜与皮质骨之间的出现矿化的纤维,称为“沙比纤维”

6、中间密度的——胶原纤维密度排列在疏松纤维与深筋膜致密纤维二者之间的情形,比如浅筋膜

不管怎样,它们的结构状态是这样的:

1、深筋膜致密纤维包裹所有组织器官,比如心脏、肾脏、肌肉等等,然后将这些组织器官悬挂并固定在骨架上。包裹内脏的深筋膜又称为“固有筋膜”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所有组织器官都由深筋膜包裹并悬挂固定在骨架上。其实骨膜也是强化的胶原纤维。

就像深筋膜容易紧缩发硬需要经常按摩松解一样,骨膜纤维也需要经常刺激,我们可不可以研制一款“锤骨器”呢。希望能有机械工程师与我合作。

寻找机械工程师!锤骨器有可能 松解骨膜的紧缩,有可能促进身体健康,有可能防治骨质疏松与钙质的流失。

我们可以基于深筋膜理论、基于经络行为,研制许多深筋膜或者经络健康仪器,能为大众健康增添新的途径。

2、深筋膜包裹组织器官后,在整个身体里面会留下许多空隙。或者说,深筋膜的片状纤维结构的两个面,一面是深筋膜包裹面,包裹着组织器官,那么,深筋膜另一面(深筋膜背面)会与其他深筋膜背面之间有一种“背靠背”的接触,它们中间会留下许多空隙,比如肌肉与肌肉之间的肌间隙。这些空隙就由疏松结缔组织的疏松纤维填充进去,使得身体里面不留任何空隙。

身体内部没有剩余的空间,所有可用的空间都已被占有,特别是被疏松纤维占有。

注意:致密纤维与疏松纤维之间并不是分开的,它们两者是手牵手的亲兄妹,两者由同样的纤维连接成一体。

致密纤维与疏松纤维不是大小粗细的区别,仅仅是编织的纤维数量和纤维成分含量的多寡不同而已。

下图:用蓝色标记的深筋膜背靠背留下的空隙就是肌间隙,肌间隙我们用绿色标记,它们这种看似不重要的特别组成结构,产生一种特殊的生理、病理、治疗行为,被中医古代医者发现并命名为“经络”。

下图是经络经过前臂的横截面示意图。

文章图片3

3、深筋膜的致密纤维包裹组织器官后所留下的空隙由疏松结缔组织的疏松纤维所填充,肌间隙疏松结缔组织的疏松纤维再连通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疏松纤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纤维织进而外联真皮和表皮的纤维。

身体上的各种组织器官都生活在胶原纤维网络之中。这种形态多么像古代中医对经络的叙述啊,后续再来专门梳理它们的关联。

4、疏松结缔组织中无数的疏松纤维交织成多面体纤维链条,再网罗糖胺聚糖链,糖胺聚糖链继而网罗水分,疏松纤维填充在疏松结缔组织中间,皮下和肌间隙都分布着疏松纤维,继之蔓延到全身,包括内脏与内脏之间都是由这种疏松纤维所填充 。

文章图片4

上图:这些放大65倍的胶原疏松纤维多面体在皮肤表面会看的格外清晰。

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身体内无穷无尽的胶原纤维多面体也没有两个是一样的

文章图片5

多面体呈现大的多面体套小的多面体,大大小小无穷无尽,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不断伸展与蔓延,直至分布到全身的各个角落与空隙中。

表皮表面所呈现的多面体这种形态在身体里无穷无尽。

5、在肌肉里面。这种深筋膜致密结缔组织的致密纤维与肌间隙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疏松纤维,特别工整、特别固定,占据着身体整个表面,表现出最为明显的古代医者发现并命名的“经络”功能和行为。

文章图片6

身体所有的肌肉都与肌间隙形成这种“深筋膜+肌间隙+深筋膜”立体筋膜经络结构。

这种身体体表结构最能表现出中医命名的“得气”、“内属脏腑外络枝节”、“分肉之间”、“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诸多经络行为

这种身体体表结构还能同时表现出现代人发现的感觉传导现象等诸多经络现象

这些胶原纤维,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纤维、肌间隙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纤维、还有包裹肌肉的深筋膜致密纤维,还有肌腱韧带关节囊的致密纤维,它们这些纤维集合体都经过粘多糖粘接而形成筋膜。

粘接纤维形成筋膜的粘多糖广泛存在于筋膜上,而粘多糖的一个结构特点是因为其富含负电荷,负电荷会吸引拉拢水分子,使得筋膜吸水而保持一定的柔软性。

筋膜具有的吸水功能是通过粘多糖的负电荷来实现的。

但是,筋膜上粘多糖拉拢的电荷吸引水分子很不稳定,水分子很容易脱落而形成失水现象。

原本柔软的筋膜在失水后会变得紧缩,甚至发硬。

筋膜容易失水、随之紧缩,进而发硬的特点,对健康特别重要

a、紧缩发硬的筋膜疏松纤维——挤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许许多多的细小血管;

b、微循环与淋巴管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疏松纤维的组成部分,疏松纤维的紧缩会挤压这些微循环与淋巴回归;

c、肌筋膜致密纤维的失水紧缩发硬——挤压肌肉和为肌肉供血的血管;

c、大的深筋膜上的血管弓直接被紧缩发硬的深筋膜挤压。

a、b、c、d这些都会造成体表血液循环的障碍,使得血液循环变得艰涩和缓慢。

文章图片7

上图:被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纤维包围的细小血管(20倍)。

临床上我们经常抚摸到身体上紧缩发硬的筋节,条索状硬物,甚至小腿肌肉被肌筋膜紧缩压制成半块砖头一样硬硬的团块。

更多的人小腿肚会绷得紧紧的,有的人的小腿肚里面的硬结像一个圆圆的鹅卵石。

我在临床经常松解人们的小腿肚的硬结,感慨甚多。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上图:手术内镜下观察到的肌旁纤维网,进出肌肉的血管非常丰富。

肌肉运动需要大量的能量,能量来自血液,所以,进出肌肉的血管非常丰富,使得筋膜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巨大。

文章图片10

上图:电镜下10倍观察到的肌旁纤维网非常丰富。纤维的紧缩发硬对肌肉是一个沉重的挤压。

临床所见,有的人脸色灰暗灰暗,说明血液循环不好,绝大多数这类人就是因为全身筋膜紧缩发硬挤压身体造成的。

有的人感觉双肩像山一样压在肩头,身体非常容易疲劳,眉宇间挂着一个憔悴。

有的人颈部紧缩发硬犹如发硬的木头;

有的人的大腿特别是外侧硬如钢筋水泥。

我们整个身体都是由深筋膜包裹的,深筋膜的紧缩发硬犹如一条绳索将整个身体绑的紧紧的,身体非常难受。

文章图片11

血液循环变得艰涩和缓慢,使得所有组织器官都缺血,缺血造成全身代谢的减慢、供应的减少,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显示出各种各样”虚“的现象。

中医的“虚”证就是这样表现出来了。

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时机,组织器官对”虚“证的反应程度不一,临床表现的“虚”的症状就会形形色色。

那么,身体的”虚“证又怎么会出现实证性的”上火“呢?

原来血液循环竟然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功能——

原来血液循环具有“身体空调”的功能。

血液循环将身体内产生的”热“传导到体表,再将体表的”凉“传送到体内,身体再将”热 “和”凉“中和起来,达到一个固定的稳定的生理值。下图是我画的示意图:

文章图片12

身体产热的组织器官有很多,比如心脏无时无刻地跳动,肝脏无时无刻地代谢,全身肌肉的收缩等等,身体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热”

文章图片13

但是,当全身血液循环变得缓慢和艰涩的时候,身体内部的”热“不能及时转运到体表,体表的”凉“不能及时转运到体内,结果——

”热“就会聚集,不断聚集增强的”热“就会改变身体的状态,形成各种各样的过热的“上火”症状 。

”上火“,既不是发炎感染又不是病毒侵害,民间又把这说不明道不白的现象称为”热气“。

外国人被这个“上火”直接”蒙圈“,一连五个八个的WHY? why? why? what? what? what?

其实,大多数国人原来也是对“上火”说不明道不白。

深筋膜紧缩发硬——全身细小血管被挤压——全身血液循环不同程度的障碍——血液循环流速减慢变缓——体内产生的”热“不能及时转运到体表,而且体表的”凉“也不能及时转运到体内——热和凉不能及时中和——身体失去平衡——体内”热“发生聚集——身体上火——使得身体发生诸多的”上火 “现象。

过去,我们 无法解释”上火“现象,有的人用”发炎“来表述是不正确的。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

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

“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因为外面的“凉”也少了,没有更多的“凉”去中和体内的“热”。

对中医理论中“虚”证与“上火”发生的科学解释,说明中医理论是通过另一个角度看待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用最简单的最形象的语言,描述了生命过程曲曲弯弯复杂多变的发生机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