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病例的感悟以及老师的指点

 经方人生 2022-08-01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帮朋友治疗头痛、呕吐,经过老师的指点,心里有所感触,赶紧起来写篇文章,以记录之,与大家汇报。

一、总说

现在大多数以脏腑辨证为主,用的方子叫做“时方”,很有可取之处,用方用药也相对平和,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但是,也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可以结合《伤寒论》,结合“六经辨证”,这样就会更加全面,也会豁然开朗。

很多辨证方法都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比如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相互取长补短,综合各种辨证方法的长处去治疗疾病,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现代教育中最常见的就是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先辨出病位是在脏还是在腑?在表还是在里?再辨病性是寒热还是虚实?这样会看的非常明确,也非常容易施行。

比如一个人心悸、气短、乏力。根据心悸可以辨别病变部位在心;气短、乏力可以辨别病性为气虚。综合起来就是心气虚,可以用七福饮治疗,也可以用四君子汤合生脉饮合甘麦大枣汤治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但是现在却忽略了六经辨证,其实六经辨证在广大的医生群体中应用的还是非常多的,这叫做“经方派”,以《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之中的方子为主。这两本原来是一本书,叫做《伤寒杂病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后世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以外感为主,《金匮要略》以杂病为主。但是《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是特别健全的,是临床实战的宝典。

经方治病如果辨证准确,方证相对,疗效是非常快的,有个词叫做“效如桴鼓”就是形容效果很快。而且《伤寒论》也有着严谨的辨证体系,有着独特的辨证方法。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证候群为大的框架,每个证候群之下又有很多的细目。每种疾病的用方用药,加一味药,减一味药,或者是加一味药的剂量,减一味药的剂量都有着严格的法度。同样一首方子,剂量变了就变成另外一种方剂,而治疗的疾病也并不相同。还有传变、合病、并病等各种复杂的情况。《伤寒论》可以说是我们中医治病的武林秘籍,是最上乘的宝典,所以我们应当努力的学习、继承、发扬。

但是《伤寒论》最重要的不是方,而是法,所谓“临证察机”,就是要知道每种病的病机是什么。比如太阳中风证,它的病机就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所以要用桂枝汤去调和营卫。但桂枝汤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营卫不和这个病机我们要用调和营卫的方法去治疗。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就算不用这五味药,用其它药代替,只要符合调和营卫这个法,那么这个病也是可以治好的。后世的医家,比如清代名医叶天士,民国名医张锡纯,他们都是用伤寒法的高手,虽然他们用的药不全是《伤寒论》里面的药,但是他们的法是严格遵循《伤寒论》的法,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现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占据了主流地位。当然,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这些都是我们中医人应该学习的。但是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精力学习的就是“六经辨证”。现在“六经辨证”在主流的体系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了主流之后,一定要回归到《伤寒论》,回归到“六经辨证”。但是也要照顾到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因为这两种辨证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在治疗一个疾病当中,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可以同时运用。时方和经方也可以同时应用。在诊断的时候,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的融合在一起。在遣方用药的时候,把“时方”和“经方”也要融合在一起,这样效果会更加明显。

当然,我们也并没有必要去非得把它们糅合在一起,有个词叫做“圆机活法”,就是我们一定要灵活。有些病适合脏腑辨证我们就用脏腑辨证,有些病适合用六经辨证我们就六经辨证。有些病适合用时方我们就用时方,有些病适合用经方我们就用经方,有些病适合二者结合,我们就二者结合,要根据情况而定。

还有一个辨证叫做“营卫气血辨证”,这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之中也非常有用,我们一定不能忽略。这些老祖宗传来的东西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是非常宝贵的。因为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实用。我们中国人是非常务实的,古代不像现代各种知识、资讯、纸张那么发达,它们能流传下来一定是可以帮人们解决问题的,一定都是非常实用的。所以我们在临床中一定要把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运用好。

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我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以及向老师的请教来具体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给朋友治疗头痛,效果不理想,很疑惑,就请老师指点了一下。

图片

二、一个病例

这位朋友的症状是:头痛,疼的时候吐一下才能好。晒太阳、累了、睡不着觉时、冷了、热了都会加重。部位是在前额,还有前头顶。这个毛病有十五六年。性质是胀痛。刚开始的时候是中暑引起的,早上还会有口苦的症状。有时候睡眠不好,入睡困难。舌质红,舌苔黄。脉不详。

辨证为肝气上逆,肝脾(胃)不和。

我当时内心思辨:头痛,尤其是头胀痛,还有口苦,这很明显是肝火上炎所致,再有就是呕吐,很明显病位在胃。肝属木,胃属土,脾胃同属中焦,皆属于土,木克土,所以会有一些肝脾(胃)不和的症状。我就用清肝泻火,调和肝脾(胃)的方法治疗。

处方∶

天麻5克  菊花5克  黄芩5克  夏枯草10克 
当归5克  生白芍5克  党参10克  炒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5克  百合10克  莲子10克  陈皮5克 

三付水煎服。

天麻、菊花、黄芩、夏枯草清肝火;
当归、白芍养肝血,止痛;
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与当归、白芍共同调和肝脾;
百合、莲子安神;
陈皮理气,活化脾胃以助运化。

服用之后说吃了药就像醉一样,吐了一天,就没吃了。头痛了一天,那一天喝了就不敢喝。好像喝醉了睡了一天,后来就头痛的不行。还说也可能是碰巧又头痛了。

我开这个方子的时候还觉的很好,吃了应该会有效果。但是没想到吃了以后会有这种反应,就和没吃药之前的反应一样,这位朋友吃药之前就是头痛、呕吐。

当初我也想过:这位朋友劳累加重,又有头疼、呕吐、口苦,可以用小柴胡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因为劳累加重一般属于虚证,因为劳累最容易耗气,但是他又没有明显的气短乏力,所以就用了更加平和的四君子汤来健脾益气。当然,劳累也耗血、耗阴、耗阳,但是最常见的还是耗气。呕吐、口苦属于少阳证,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当时也想到了这位朋友前额头痛,应该是有阳明经的问题,想加入一味白芷,因为白芷属于治疗阳明经头痛的引经药,而且还有祛风止痛的功效。

但我又想,还是先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吧,因为这位朋友头痛,胀痛,口苦,有肝火的表现,用补中益气汤,用白芷会不会更加助热、使肝气更加上逆,先用平和的方法治疗,所以就选用了清肝火的菊花、黄芩、夏枯草。再用四君子汤加上当归、白芍以调和肝脾。

没想到用了之后又出现了之前的头痛、呕吐,当时我非常疑惑,也想着可能是她在服药之后她的头痛、呕吐又发作了。但如果是因为吃药之后她的头痛、呕吐又发作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很疑惑,又很不甘心,所以就向老师请教了。

图片


三、解答疑惑


老师给我一指点,我立马就明白了。

老师是这么说的:已经看了,从舌象看舌质红苔黄,症状有口苦、呕吐,头痛的部位在前额与阳明有关。综合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试一下。

柴胡15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枳实10克  白芍12克  大黄10克  川芎10克  蔓荆子10克  生姜三片  大枣四枚 三付水煎服。

因为我一直是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的,当诊治疾病的时候就会直接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就会首先想到病位是哪里,病性是什么?就会定位脏腑,定位表里。就会判断寒热虚实。

后来得到老师的指点以后,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口苦,呕吐是少阳病;前额头痛属阳明,舌红苔黄是热证。这是很明显的少阳阳明合病。所以用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主方大柴胡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这位朋友的疾病如果用《伤寒论》的方法,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就会看的很清楚,治疗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疑惑了。

我看了老师开的方子之后,有一种感觉:老师开的方子有一种“通”性,感觉方子是活的,是动起来的。

我开的方子虽然平和,但是太“静”。虽有清火的菊花、黄芩、夏枯草,但是远远没有老师开的黄芩、大黄、枳实、川芎有力度。还用了蔓荆子,蔓荆子是治疗巅顶部位头痛的药物,用药很精致,有方有药,很值的我学习。

这里面有一味药叫做川芎有必要说一下,川芎可以治疗各种头痛,无论是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痰浊所致的头痛都可以用,但是有一种头痛不能用川芎,那就是肝阳头痛,也就是肝火上炎,肝气上逆所引起的头痛是不适合用川芎的。这也就是我当时为什么在给这位朋友开方的时候没有用川芎这味药,因为她是肝气上逆、肝火上炎,所以就没有用这味药,也没有用白芷,白芷也是温性的,虽然知道前额头痛属于阳明经,但是也没有用,想着把肝火撤下来,头痛就好了,所以用了天麻、菊花、黄芩、夏枯草。但是老师在这里为什么用了呢,这就是配伍的意义。整个处方都是通降,有大黄、黄芩、枳实、半夏、白芍。所以多一味川芎,多一味蔓荆子这种往上走的药物也没什么关系,而且还用它们止痛的功效,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去性存用了吧。

图片

四、一个重要问题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为什么服药后会出现头痛、呕吐呢?

老师也给出了答案∶

药不对证,一旦对证除了症状改善,有的病人说中药好喝。山东名医李克绍教授在他的《胃肠病慢话》中,记载了一个病例,这位胃病患者滴水不进找了许多医生,因为呕吐服不下任何中药,李老看后认为胃气欲绝。让人搞了灶心土放在锅里煮,随着热蒸气在房间的弥漫,这位患者问煮的什么这么香?于是把灶心土去掉,药液冷却之后,让患者服用,结果很快就喝完了。然后李克绍教授开了处方,以灶心土为药引煎药,这位患者不再呕吐,喝药顺利,病情逐渐康复。病人家属问其缘故,李老讲《黄帝内经》中讲“香入脾”,这在一般人中是体会不到的,脾在五行属土,灶心土也叫伏龙肝,是经过煅烧过的泥土,有温脾胃的作用。这位病人长期患者,呕吐不止,诸药不能下咽,是脾气欲绝。以灶心土补脾胃之土,同气相求,再加上准确的辨证论治,所以这位患者能够起死回生。由此也说明了《黄帝内经》的文字,是经过实践的验证,然后再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下来,虽然已经几千年,但是我们还是要认真的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好。


今年我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他是我同学的妻子,年龄63岁,对异味过敏,包括汽油味及各种花香的味道,在家里香油,大蒜的味道都不能闻。我首先想到“香入脾”这句话,当号脉、看舌苔、问清楚症状之后,辨证为脾虚湿困,告诉我这位同学之后,他从临沂一个灶心土炉子,在中药方中每次灶心土100克做药引,经过两个月的调理,现在已经能吃大蒜,对香油的味道不再感到难闻。上个月她的女儿带她们到玫瑰园游览,对那么多花香没有过敏,但是别人闻到那么香,她则没有感觉,说明病情好了一半,现在继续调理中。


通过不断的临床,会对中医越来越有兴趣,因为中医可以治疗西医许多无法治疗的疾病,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有兴趣。应验了这句名言:张仲景的书越读越有味,张仲景的方越用越神奇。


                        黄衍强  2022.6.12日


老师跟我说:“医学无止境,我们共同探讨研究,争取在常见病效果好的基础上,对疑难病症也能有效果。”老师总是在我疑惑的时候给予我指点,在人生道路上也给予我很多启发,跟我说过四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第一句话是“把爱好作为一种职业,再把职业发展成事业。”第二句话是“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第三句话是“人要谦虚、虔诚一辈子。”第四句话是“孝敬父母,刻不容缓。”还总是给予我鼓励,在书法、诗词上都给予我肯定,开方也鼓励我胆大心细,给人一种很踏实的后盾之感。我写好这篇文章向老师汇报,老师看了以后说∶“写的非常好,成功之道在于有心、用心、坚持,不要着急,一定能够成功。”总是给人以鼓励,而且从话语中就能感受到老师的舒缓、用心与儒雅。学问从静中来,只有静的下心来,努力学习,用心思考,才能更上一层楼。所以老话讲∶“静能生慧”,只有心无旁骛,一心用在学习上,那么才能有更多收获。

图片

五、感悟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把《伤寒论》学的非常熟练,这也是一门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的功课,这是在临床中对付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也是为人们保驾护航最坚实的盾牌。老师曾经说:“仲景书越读越有味,仲景方越用越神奇”,清代名医柯韵伯也曾经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伤寒论》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是治疗疾病的金钥匙,我们一定要把更多精力都要投入到学习《伤寒论》中,在临床中与其他辨证方法共同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疾病,获得健康长寿。

学习《伤寒论》首先就是要把条文记熟,很多大家也都在讲《伤寒论》,既有视频也有书籍,我们学习起来会很方便。让我们用心去好好学习《伤寒论》,相信《伤寒论》一定会带给你很多惊喜。当患者吃了你开的药,而疾病得到缓解或者痊愈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愉悦的,这种愉悦是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而是《伤寒论》带给我们的,是古老而智慧的中医学带给我们的。

所以我们学好《伤寒论》,从现在做起。

图片

                      2022.6.11  写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