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洋内阁人物:梁如浩

 梦想童年594 2022-08-01 发布于江西

比起同为留美幼童、从珠海唐家走出的唐绍仪、唐国安,珠海先贤梁如浩即使对今天的珠海人来说,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作为第三批留美幼童之一,梁如浩回国后,曾任晚清京奉铁路总办、邮传部副大臣、民国外交总长等职务,为祖国的铁路和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值得后人铭记。他的民主、爱国、反独裁的思想,更是一笔珍贵财富。

文章图片1

梁如浩

13岁赴美留学志气高昂

梁如浩(1861-1941),族名滔昭,字孟亭。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生于香山县唐家村(今珠海市唐家镇)。父梁泽稳,母卢氏。此处邻近香港、澳门,海外交通方便,居民与外界接触较早,凡事皆能开风气之先。香山人相率出洋留学和谋生的风气,对梁如浩及其家人有很大影响。

梁如浩之所以入选留美学童,又是家乡人唐廷枢直接推荐的结果。早在19世纪40年代,唐家村的唐廷枢、唐廷植、唐廷庚等人,与南屏村的容闳同是香港玛礼逊学校的同学。其后唐廷枢办洋务,任招商局总办,而容闳赴美国留学。当容闳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留学计划之时,唐廷枢鼎力相助,并以老同学之谊,推荐了本村子弟梁如浩、唐绍仪、唐国安、蔡廷干、唐元湛、唐荣俊等人。容闳经过考察之后,全部予以吸纳。

据介绍,梁如浩被安排为第三批出国。为了做好出国前的准备,清政府于1871年在上海山东路设立了出洋预备学校,校内配备有中英文教师,学童们在这里进行半年左右的训练,学习一些简单的英文、中文和基本知识。学校要求甚严,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节放几天假,学习不努力或不守纪律要体罚或打竹板。但梁如浩和其他学童都能完成学业。1874年9月19日,梁如浩等第三批30名学童由祁兆熙率领赴美。

“梁如浩等留美学童敢为天下之先,年纪轻轻就离开家园,不怕艰难险阻,远涉重洋,前往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探寻救国救民真理,他们不愧为当时有志气、有胆识的先进少年。”黄鸿钊说。

梁如浩等学童到美国后,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被安置分别住在居民家中,以便他们学习语言和适应生活习俗。每一个美国家庭照管两个或四个学童,直到学童的英文合格,进入美国学校,不合格则继续在老师处补习,做入学准备。当时梁如浩年仅13岁,他与唐绍仪一起,被安置于四北岭非尔书馆,从格阿登学习。后进入麻省春田小学就读,继而升入康州哈特福德中学。

梁如浩到达美国后,生活很快适应,学习文化知识,也有很大进步,1881年考入新泽西州斯蒂芬理工学院。但是,就在这时候,留美学童突然奉旨回国 ,当时梁如浩刚刚读完大学一年级,但是, 梁如浩的大学梦很快被打断。5月份, 清政府因美国禁用华工以及担心留美幼童洋化太深, 下令撤回所有留美幼童。回到上海的留美幼童, 犹如弃儿, 一度无人问津。但是,梁如浩在美国毕竟学习生活了7年,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宽了视野,美国对他影响巨大。

与唐绍仪志同道合

梁如浩在美国留学生活的另一重大收获,就是同唐绍仪缔结了深厚的的政治交谊。他们两人本是唐家湾同乡,其后一同被选派到美国留学,到美国后,又一同被安置于四北岭非尔书馆,从格阿登学习。居住在同一个美国家庭中,多年共同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又进一步成为儿女亲家,梁如浩的儿子梁宝畅成了唐绍仪的女婿。两人政治上也志同道合,交情深厚。唐绍仪是120名学童中政治成就最大的人物,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位国务总理。梁如浩是唐绍仪政治上的追随者和亲密盟友,每当局势变化之时,他们两人总是同时进退。

出使朝鲜踏入官场

梁如浩回国后,先被派任天津西局兵工厂绘图员。1882年,清政府应朝鲜的请求设立税务署,派德国人穆麟德赴朝鲜出任总税务司,穆氏挑选了当时在天津税务衙门任翻译的唐绍仪为随员。唐又推荐老友梁如浩和蔡绍基(珠海北岭人)一同前往。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起点。唐绍仪又在朝鲜结识了通商大臣袁世凯,加入袁的幕府。梁如浩和蔡绍基也由唐的引荐入幕。

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在处理事件时捍卫民族利益,为日本人憎恨,公开宣称必置袁于死地。袁电请李鸿章调其回国获准,可是在日本人监视之下,一时难以脱身。梁如浩与唐绍仪、蔡绍基一起用计,将袁世凯化装成病人,雇轿夫抬出府衙寻诊,中途突然转道仁川,登上武扬兵船返国,逃脱了日本人的追杀。从此唐绍仪和梁如浩受到袁世凯的信任,仕途开始一帆风顺。

投身铁路事业展露管理才能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梁如浩回国。不久奉委为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后升为京奉铁路(北京至辽宁沈阳)总办(即局长)。在任期间,他充分展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该铁路曾被八国联军占领,1902年归还中国。当时每年亏损白银500万两。经过梁如浩接手经营后,迅速扭转局面,变成每月能赚100万两。

梁如浩的才干,在修建京汉铁路通往皇陵的“西陵支线”工程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清朝皇室春祭皇陵,向例乘车轿行走27英里。1906年仲秋,慈禧太后突发奇想,下令修建铁路以省车轿之劳,这就是所谓的“西陵支线”。慈禧严令这条铁路必须在次年3月完工。因时间匆促,外商不愿承建。最后这个艰巨工程落到梁如浩身上。他被委派负责修整京汉铁路西陵支线总办。履任后他精心组织力量,妥善安排施工,更得到留美学童詹天佑等人的鼎力协助,终于如期完成了支线建设,以供祭陵之用。

1907年,梁如浩出任锦州、山海关道。1909年,实授外务部右参议,外务部右丞兼奉天巡抚唐绍仪的左参赞。1910年唐绍仪任清政府邮传部尚书,梁如浩被委为邮传部侍郎。但此时宣统已即位,摄政王载沣总揽朝政,袁世凯失势,被罢官返乡。唐绍仪也被排挤去职。梁如浩遂未到任。

民国第二任外交总长

1911年10月, 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迫于形势, 重新起用袁世凯担任总理大臣, 组建内阁政府。11月16日, 新内阁成立, 梁如浩被委任为邮传部副大臣。12月初, 广东宣布独立, 都督胡汉民任命梁氏出任军政府交通部部长。借助于辛亥革命, 袁世凯东山再起, 梁如浩也再次成为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人物。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29日, 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到参议院宣布内阁名单, 他拟任命梁如浩出任交通总长, 但在表决时未能通过。这次失利并没有阻挡梁如浩的升迁之路。同年9月2日, 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因组织“超然内阁”失败, 辞去国务总理职位, 拒不到外交部办公, 袁世凯遂委派梁如浩接替其担任代理外交总长。16日, 梁如浩正式接任民国第二任外交总长。

正是在梁如浩担任外交总长期间, 外蒙古分裂势力在沙俄操纵下, 公然与俄签订《俄蒙协约》。《协约》及附件《商务专条》的签订, 完全无视中国政府的主权, 使沙俄囊括了外蒙古的全部权利, 种下了日后外蒙古脱离中国的祸根。可气的是, 外蒙古走上分裂道路, 中国外交当局竟一无所知。直到11月8日, 沙俄驻华公使库朋斯齐面见梁如浩, 当场将《俄蒙协约》及附件《商务专条》 (俄文) 递交给他时声称“俄国政府与之 (指外蒙古) 订立条约, 惟措词甚慎, 始终并未提及蒙古脱离中国之语”, 又强调订约目的是“中国在外蒙不殖民、不驻兵、不派官”。当外间的风传成为事实时, 梁如浩震惊之余, 答称:“中华民国继承前清之权力, 外蒙古仍为中国之一部分, 不能擅与外国订约”, “外蒙之事, 全属内政问题。中国自有相当之办法, 决不受第三者干涉”, 态度虽然强硬, 但不能解决问题。

梁如浩为何采取出走天津、函请辞职的态度来结束其外交总长生涯?他曾披露心迹:“内阁中最难为之职莫过于外交, 余无意担此重任。……余以为我国应采取坚决反对现行侵略之立场。屈服于沙俄之卑劣行为, 必将招致其它贪婪国家对我国领土之无理要求。……然而对此生死存亡之攸关问题, 与余共同制定外交政策者却不同意余之观点。尤其当此举国对方建立之民国政府期待方殷之时, 竟无所作为, 以慰国人, 思念及此, 唯有去职。”11月14日, 袁世凯为解决困局, 下令梁如浩辞职照准, 重新任命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 与沙俄交涉解决外蒙古问题。

收回威海卫谈判留“骂名”

1921年, 北方大旱, 梁如浩热心赈灾事业, 被推举为华洋赈灾会会长。不久, 美国策划华盛顿会议, 以解决列强在远东势力范围问题。梁如浩受聘担任中国政府高等顾问, 前往美国参加会议。会议期间, 梁如浩最精彩的表现, 就是与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刁作谦、高等顾问周自齐、蔡廷干, 为抗议大会不公正对待中国, 呈请辞职, 以示抗议。美国之行, 梁如浩声望重新得以恢复。1922年9月, 复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 负责与英国交涉接收事宜。

威海卫问题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产物。1898年7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 将其强行变为自己的租借地。华盛顿会议上, 中国代表团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要求, 引起舆论界瞩目。迫于压力, 加之威海卫租期将近结束, 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不得不宣布:“英国政府愿将威海卫交还中国, 以尊重中国主权。”华盛顿会议后, 英国政府致函中国政府, 提出了交还威海卫的条件。梁如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交涉接收威海卫租借地舞台的。

1922年10月, 中英双方组成委员会在威海卫进行磋商, 后谈判移至北京举行, 前后举行近40次会议, 至1923年5月31日, 双方拟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该《意见书》规定英国海军无偿租借刘公岛10年, 期满后可任意续租;英军可在刘公岛及威海卫附近海面演习、训练等;威海卫部分官员可由外人担任;等等。因此, 该《意见书》一经公布, 全国舆论大哗, 各地纷纷表示反对, 抨击梁如浩“自奉命办理接收威海卫事宜后, 措置乖方, 擅订二十四条意见书, 丧权辱国。”山东省更是人声鼎沸, 山东省议会、旅京山东同乡会、旅京山东外交后援会、山东各界联合会等团体纷纷集会, 赴政府请愿, 认为“威海为梁如浩断送, 若不设法挽回, 于国权损失太重, 为今日计, 非撤惩梁氏, 将其所订之意见书根本推翻不可。”一时间, 梁氏成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 梁氏急忙呈请辞职。12月13日, 高凌霨内阁审议梁氏辞职案, 会议以“威案交涉尚未竣事, 一切接收手续, 仍多借重于梁之处, 只能给予假期三个月, 俾资休息一时, 所请辞职之处, 应勿庸议。”但梁氏经此打击, 深受刺激, 将威海卫交涉案卷全部移交外交部, 决计不愿再干。1924年6月, 北京政府委派外交总长顾维钧接替梁如浩, 与英国重新谈判威海卫接收问题。

威海卫接收谈判是梁如浩外交生涯中最大的耻辱, 此后梁如浩淡出政界,闲居天津。1926-1927年间,曾加入天津扶轮会。晚年曾担任国家赈灾委员会会长。1941年10月14日,在天津病逝,享年80岁。梁如浩有三子一女。长子宝鉴,次子宝畅,都是曾留学英国的名医,其中宝畅与唐绍仪之女结婚。幼子名宝和,一女名宝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