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在忍不住,我取关了一个“贩卖焦虑的”大号;请不要因为焦虑而学习,要为了改变而学习

 萌芽可期成长社 2022-08-01 发布于北京

因为我近期我总看到他类似的标题“从月入几千,到年入千万,我做对了……”之类的内容。当然,为的是卖课程;当然,我之前买了;当然,我没怎么看;当然,我猜你和我是一样的。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之前一个朋友说“得到”制造焦虑,所以不喜欢罗振宇。

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从当初的逻辑思维到现在的得到,我自己是越来越不喜欢罗振宇了。

感觉这个人变了,或者说是我变了。

实际经历和感受告诉我:这些卖课程的,基本都是在割韭菜。这些盲目买课程的,基本都不能改变什么。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部分007的战友,想必有很多都是这样的。买课的时候信心满满,后来不了了之。

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是说到有效学习方式,当然听课算是比较不错的一个。

就像买东西一样,冲动消费总是容易后悔的,总是容易买一些看似有用,实则非必须的东西。

买课程也如此,难免的会买到劣质品。也有人,买了课,听不想进去;报了班,学不进去。这都是常态,不要有心里负担,更不要上升到自己蠢、不适合学习的地步。

学习属于益智思维范畴,成功更多的被定义为金钱财富,权势富贵,现世收益。

那些冲着钱去写作的,十有八九是耐不住寂寞的,是坚持不下去的。那些冲着一夜暴富去报课程的,一般也都是难以获得预期效果的。那些希望听几次课,就改变自己的,也是有些过于理想化了的。

我们之所以学习,都是想改变些什么的,对不对?

改变自己愚笨的大脑;改变自己困顿的人生;改变自己当下的窘境;改变自己干瘪的钱袋子;......

无论是买课的你,还是看书的你,都是想要改变自己的你。但我们得知道,从学习到改变,中间还有一个很大的、不确定的范围。

它的过程是这样的:学习引发思考,思考影响行动,行动带来改变。从学习到改变,是一个艰难且不确定的过程。需要耐心与坚持,需要正确的方法。

从层层递进的关系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一定的学习量,是保证最后获得改变大前提,无论中间有多少曲折,多学习总归是好的。

所以,请捡起你当初的课程,拿起尘封的书,重启你丢掉的计划,再次出发。不到一定程度,结果不会欣喜;不到一定时间,果实不会成熟。

你需/须要做的,只是继续出发,仅此而已。

致敬每一个热爱学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