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类方 之 桂枝汤类方(二)

 知行中航中医 2022-11-25 发布于云南
​​​​​

  本篇将继续“桂枝汤类方”的论述,将从下面第12-20首方剂展开。

  通过类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方子通过加减药物剂量就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如桂枝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等。类方学习之后,应该形成一种思维,那就是临床用药,用哪一味和不用哪一味都是要有根据的,而不是说见到病人脾胃虚就搞一堆健补脾胃的药,见到阴虚的病人就搞一堆滋阴药上去。煮火锅都不可能一桌子菜一起放下去煮,更何况是遣方处药。

​                                  

第12首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葛根 四两 桂枝 (去皮)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 二两 生姜 (切)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加了葛根四两,出自《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在“太阳病”这个大前提之下,出现了“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的症状,就加用葛根四两。那么“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有什么区别?

  来看“葛根汤”第【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最大的区别是桂枝加葛根汤有“汗出”,而葛根汤则“无汗”。无汗故而加了麻黄以强解表发汗之力。葛根汤剂量如下:


第13首

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 (去皮) 三两 大黄 二两 芍药 六两 生姜 (切) 三两 甘草 (炙) 二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其原文第【279】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和桂枝加芍药汤有深浅之别。腹痛得轻一些,用桂枝加芍药汤;腹痛得厉害用桂枝加大黄汤。从组成可以看出,其本是“桂枝加芍药再加大黄汤”。

第14首

桂枝加黄芪汤

【组成】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黄芪 二两  

  出自《金匮要略》,其云:桂枝加黄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另外一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为什么加黄芪,来看大家解释:


  《医门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热粥助其得汪,加黄耆固卫。以其发热,目兼自汗、盗汪,发热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黄耆也。其发汗已仍发热,邪去不尽,势必从表解之。汗出辄轻,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过汗而伤其卫外之阳,并胸中之阳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阳通而阴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黄耆固阳,桂枝通阴矣。

  《金匮要略方义》:以桂枝汤微解其表,和其营卫,使在表之湿随汗而解。表盛之人,虽取微汗,犹恐重伤其表,故少佐黄耆以实表,使之汗不伤正,补不留邪,此正为寓补干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时,黄耆与桂枝、生姜配伤,尤有化气行水之功。然黄耆固表,有碍桂枝之发散,故服后需饮热粥以助药力。其治黄疸者,因黄疸亦属湿郁之证,故其表虚者,亦一并主之。

第15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 (去皮) 三两 甘草 (炙) 二两 生姜 (切) 三两 芍药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厚朴 (炙,去皮) 二两 杏仁 (去皮尖) 五十枚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在太阳病的前提下,出现喘的情况,加用厚朴、杏子。《内经》有云:“肺气不降则喘,肺气不宣则咳。”所以知道治疗“喘”怎么治疗了吧?

第16首

桂枝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 (去皮)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炙) 三两 生姜 (切)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附子 (炮,去皮,破八片) 一枚

 《伤寒论》第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病机:太阳病,伤寒表实证,本当发汗,汗出而解;若非伤寒不可发汗,倘若伤寒而发汗过多,或误汗伤及卫阳,致汗漏不止,其人恶风,此卫阳伤而御风之能罢。小便难,是汗多伤津所致:四肢微急而难以屈伸者,是津伤液涸,筋脉失濡之证,故宜桂枝汤调和营卫,缓驱在表之风邪,配附子实表阳,固汗液,阳复津生,筋脉得润,而四肢屈伸自如。

第17首

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 (去皮) 四两 附子 (炮,去皮,破) 三枚 生姜 (切) 三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甘草 (炙) 二两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第18首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组成】附子 (炮,去皮,破) 三枚  白术 四两  生姜 (切) 三两  甘草 (炙) 二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方还是那个方,药还是那几个药,治疗的病情却不一样。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两条(174/175)是关于风湿病的条文,是伤寒的类证,属杂病范围,所以《金匮要略》中也载有三方。三方都能治疗风寒湿痹,但桂枝附子汤为风湿偏重于表而设;去桂加术汤为风湿偏重于肌肉而设;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偏重于关节而设。”

《金匮要略》治疗风寒湿痹三方:

  风湿偏重于表———桂枝附子汤

  风湿偏重于肌肉——去桂加术汤

  风湿偏重于关节——甘草附子汤

第19首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 三两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龙骨 三两 牡蛎 三两

  《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第20首

桂枝去姜桂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龙骨三钱(煅)牡蛎三钱(煅)甘草五分白芍钱半(炒)大枣三枚

【功用】补阴和阳,镇潜安神。

【主治】治伤寒被火,惊狂,起卧不安,脉数。

  出自徐灵胎《伤寒约编》,其云:“火迫劫汗,心阳外亡,故惊狂烦躁,起卧不安也。芍药、甘草缓中敛血,合大枣补中气,以振营卫之阳。龙骨、牡蛎咸以补心安神,涩以益阴固脱,俾阴阳和平,则神明得旨,而惊狂烦躁无不自安矣。此安神救逆之剂,为虚神不守舍之专方。”

  《伤寒论》原文火逆亡阳惊狂证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徐氏用桂枝去姜桂加龙牡,大概是以火逆证当避辛温之故。(录自《张仲景医学全集·方方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