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六次派人寻找一个小贩:他曾救过红25军

 鸢飞九天2018 2022-08-02 发布于河北

1996年3月,河南卢氏县委、县政府将一个普通老人的坟墓专门迁到了县党校旁边的公墓里,在墓碑上正面写着五个大字:陈廷贤之墓。

陈廷贤之墓

这本没有什么特别,不过,特殊之处在于,墓碑的正上方还有一颗鲜艳的红色五角星。不仅如此,这个既没有参过军、也没有入过党的普通老人,还被写入了卢氏县党史馆。

这个当过货郎、做过售货员的普通老人,为什么能享受如此殊荣呢?

其实,这已经不是陈廷贤第1次有“特殊待遇”了。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的程子华,曾先后6次派人到陈廷贤的老家山西晋城寻找他。

然而很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不仅是程子华,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也曾专门派人找这个老人,令人遗憾的是也毫无所获。

这个老人究竟何许人也,为什么会先后被程子华、刘华清等开国元勋亲自派人寻找,甚至被写入军史、墓碑上也能刻上红五角星呢?

这一切,都与红25军的长征有关。

红25军长征

红25军大概是长征路上最特殊的一支红军队伍。因为,这支队伍不仅不在红军三大方面军之列,就连长征的路线都与红军三大方面军主力截然不同。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很容易被忽视的红军队伍,却创造了红军长征史的数个奇迹。例如,它是红军四支参加长征的队伍中兵力最少的一个,出发时,红25军不到3000人。

它也是各红军队伍中最年轻的一支。根据1936年《共产国际》第7卷刊载的文章——《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中说到,红25军将士大多数都是鄂豫皖根据地牺牲红军将士的遗孤。

1932年,由于第4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离开鄂豫皖苏区,鄂豫皖根据地面临国民党的疯狂报复。正是在这种极端艰苦和危机的情况之下,诸多烈士遗孤纷纷拿起枪支,擦干眼泪,参加了红军,重组红25军。

鄂豫皖苏区

这些烈士遗孤普遍年纪很小,红25军也成为红军队伍之中最年轻的一支。当时,红25军除了徐海东等军领导年龄稍大之外,绝大多数红军战士和指挥员都是未成年,许多战士更是只有十三四岁,还只是一个孩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极为年轻、以未成年为主的红色队伍,却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的最大奇迹:他们孤军长征,不但率先顺利到达陕北苏区,为毛主席和党中央打了前站,而且,他们还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一个兵力不降反增的队伍。

红25军从长征时近3000人的队伍,到达陕北之后,已经发展至4000余兵力。而且,这还不算部分留在鄂豫陕根据地的红74师。

但与此同时,孤军长征、兵力只有不到三千人,途经又是敌人重兵布防的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份。因此,这支规模并不大的孤军从踏上长征的路的那一刻起,就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

由于毫无援兵又没有根据地作依托,从红25军踏上长征路上的那一刻起,就不容任何一场失败。

因为稍一失败甚至被敌人阻挡,一直重兵追赶的国民党军队就必将扑上去,以绝对优势兵力将红25军团团包围,红25军将极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所以,红25军的长征,其实就是在刀尖上跳舞,不容一丝闪失。

红25军长征路线

所幸的是,红25军有一个十分优秀且坚定的领导队伍。1934年11月,红25军在鄂豫皖省委和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的率领之下,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先后越过平汉铁路,经歇马岭,血战独树镇,并终于到达河南卢氏县境内。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区,位于伏牛山脉,直接与陕西接壤,是红25军进入陕西省的必经之路。因此,1934年12月4日,在当地地下党的帮助之下,红25军到达卢氏县叫河,准备从卢氏朱阳关一带进入陕西。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红25军到达卢氏县之前,国民党已经在入陕必经之路驻扎重兵。当时,国民党第十九军六十师已经在卢氏的五里川、朱阳关、黄沙镇一带构筑了坚固的工事,以逸待劳,牢牢的控制着进入陕西的必经之路。

这是蒋介石为数不多的成功“微操”。从红25军的行军路程大致可以判断,红25军就在河南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在人烟稠密、国民党密布的河南地区建立根据地,完全不具备条件。

所以,红25军极有可能经河南进入陕西。正是判断了到了这一点,蒋介石在红25军的必经之路上调集了重兵:早在红25军到达伏牛山半个月前,他就已经将命令驻扎于开封的国民党第十九军60师西下,率先占据了从伏牛山脉进入陕西的必经之路——朱阳关和五里川。

卢氏县并非红军的根据地,红25军在当地也毫无根基可言。而且,长征到此的红25军身后本就尾随着大量追击的国民党军队,所以,红25军只能向前无法后退。

然而,向前进入陕西的必经之路上,却被敌人驻扎了重兵,情势可谓极为危机。蒋介石对于自己的这个布局也十分得意,他认为红25军被国民党军队前后夹击,腹背受敌,已经“插翅难逃”。

前后都有国民党的重兵,红25军只有不到3000人的兵力,比之动辄上万的国民党军队相差悬殊,硬拼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因此,此时摆在红25军面前的唯一选择是:必须要趁敌人追兵来临前找到一条安全进入陕西的路,而且,这条道路还要绕开当前国民党的阵地和重兵。

因此,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红25军派出了大量侦查部队,试图寻找这样一套不为人知的小道。

然而,由于并不熟悉当地情况,当地群众对红军也一无所知,再加上国民党一贯的反动欺骗欺骗宣传以及土匪、地主武装的阻挠,红25军派出的多路侦察队都以失败告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追击的重国民党军队也越来越近,形势更加严峻。就在此时,红25军手枪团突然报告:在卢氏横涧一带找到了一个愿意为红军带路的老乡。

很快,这个人被带到了红军面前。这是一个年轻的货郎,经过一番介绍后红25军首长才知道,这个愿意为红军带路的货郎叫陈廷贤,1911年出生于山西晋城人,现在23岁。他之所以从山西老家来卢氏县,也与家中贫困有关。

陈廷贤家中兄弟姊妹多达6人,他排行老三,由于家中人多,再加上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土匪横行,政府压榨,使得陈家生活十分困难。

因此,10年前,年仅13岁的陈廷贤为了给家中减轻负担开始做工,他曾在运城下过盐井,也曾挑起扁担贩卖私盐,后来更是开始走街串巷,做起了货郎。

陈廷贤

由于卢氏县所在的三门峡与运城本身只有一河之隔,因此,四处走街串巷的陈廷贤,最终选择在卢氏县落脚。

因为长期做货郎,几乎走遍了当地的村庄,因此,陈廷贤对于伏牛山山脉的地形十分了解。而且更巧的是,担任红25军军长的程子华,也是山西人,还是陈廷贤的老乡。

在外漂泊遇到老乡,陈廷贤的积极性更高。在得知红军希望绕过入陕的必经隘口朱阳关和五里川之后,陈庭贤根据自己对于当地的了解,给红25军提供了这样一条入陕道路:

经香子坪、通河、大石河、文峪,沿洛河南岸,过龙驹、黑沟、徐家,进入官坡、兰草,随州进入陕西界内。

陈廷贤所提供的道路,全部绕开了国民党重兵集结的大陆和官路,所经之处都是小路和勉强能走人的荒路,十分隐蔽。因此,红25军的军首长当机立断:就按陈廷贤所提供的道路行军入陕。

陈廷贤

陈廷贤是山西人,他所在的伏牛山区也没有红军根据地,按道理,他对于红军应该一无所知才是,为什么却自告奋勇愿意为红军领路呢?

这一切,其实与红军的良好纪律有密切关系。在这之前,陈廷贤对于红军和共产党确实毫无了解,更没有什么概念,甚至在听了国民党妖魔化宣传之后,对于红军还一度十分恐惧。

然而,就在红25军到达卢氏县并派出多支侦察队后,陈廷贤却改变了以往的看法。因为,当时陈廷贤正位于卢氏县横涧大干集上,而恰在此时,一支红25军的侦察队也到达于此,并开始在集市上采购东西。

他们与其他持枪的军阀和土匪截然不同,虽然拥有绝对武力,这些红军侦察战士却公平买卖,与商贩的交流也和蔼可亲,这大大出乎了陈廷贤的意料。

由于走南闯北,陈廷贤也多次遭遇过国民党军队,然而,他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如此亲民的队伍。所以,当时他就下定结论:这个队伍肯定不是国民党宣传的那么坏。

紧接着,陈廷贤再次听到了红军的一个事例,当时,红25军手枪团的一名小战士由于腹中饥饿,在一个老百姓的屋檐下摘了几个晒好的柿饼,由于没有见到主人,他留下了一枚银元作为购买柿饼的钱。

程子华

然而万万没想到,看门的老太太没有看到钱,误将这名拿柿饼的小战士当做土匪抢劫,开始大声疾呼起来。听闻呼救之后,手枪团的干部闻讯赶来,急忙带小战士向老太太道歉。

虽然事后解释清楚有给钱,但是,为了维护红军形象,这名小战士还是被严肃处理了。听到此事经过之后陈廷贤更加感动,他从来没见过军纪如此严格的队伍,更没有见过如此善待老百姓的军队。

所以他知道,这一定是一个心向百姓的好队伍,也正是因此,在听得知红军侦查员需要找熟悉当地情况的老乡领路时,他自告奋勇,决定给红军带路。

陈廷贤指所提供的道路果然十分隐蔽,在陈廷贤的带领下,红25军近3000指战员趁凌晨夜色出发,一路没有遭遇任何敌人,经三天三夜翻山越岭,顺利的走出了国民党的重兵包围圈,抵达陕西商洛地区。而且正,是抵达陕南之后,红25军犹如龙入大海,一举创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因此,为3000红军带路、帮助红军不费一兵一卒跳出敌人的重兵包围的陈廷贤,成为红25军的名副其实的功臣。

吴焕先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陈廷贤的带路,红25军为了跳出敌人的封锁和包围,只能与以逸待劳的敌人硬拼,这样一来,即便突破敌人的封锁线,也势必遭遇惨重的损失,所以,陈廷贤对于红25军的帮助之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对于陈廷贤的功绩,红25军出身的刘华清上将在日后有着十分详细的回忆:

省委再次改变计划,决定转进陕南商洛地区。这时,敌军正分两路追击,并派兵控制了入陕的要道。我军在当地一位货郎的帮助下,沿一条人迹罕至的隐蔽小路,直奔豫陕交界的铁锁关,一举突破了敌军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而且,作为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普通货郎,放下自己赖以为生的生计,冒着生命危险连续三天三夜带领红军翻山越岭,陈廷贤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此,走出伏牛山跳出包围圈之后,红25军将士对于这个年轻的货郎十分感激,临别之际,红25军的首长们坚持要给他200元大洋。

然而,这个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的普通小伙却坚持拒绝了。见钱无法送出去,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就找来纸笔,两个人亲自写上了字,盖上了红25军的大红印章送给了陈廷贤。同时,他们对程廷贤说:你为红25军立了大功,从今天起,陈廷贤就是共产党的人了。

红军长征

为红军带路之后,陈廷贤带着程子华和吴焕先给他带写的纸条返回了卢氏县。

然而,就在他回来的当天,由于国民党的民团听说了陈廷贤为红军带路的事情,当即将他抓到了城隍庙,严刑拷打三天三夜。然而,陈廷贤始终只字不提红军,最终,由于国民党没有证据,不得不将他放了出去。

1940年,29岁的陈廷贤终于结婚了,他娶了晋城老家的一位姑娘。结婚之后,他带着妻子再次回到卢氏县,并在卢氏县建了两间土房,从此定居下来。

而程子华和吴焕先给他写着那张纸条,由于卢氏县始终是国民党的地盘,他不敢透露出来,一个人悄悄地藏在房梁的缝中保存。

由于不识字,所以从始至终,陈廷贤都不知道红军的两位首长给他写了什么,为了保证安全,他也不敢叫人看。

最糟糕的是,抗战期间日寇占据卢氏县之后,对当地烧杀掳掠,陈廷贤的两间土房也没有幸免,被日寇烧毁,藏着纸条的纸条因此被毁。

1947年,解放军打进大卢氏县城时,早就自认为共产党的人的陈廷贤,还自告奋勇为解放军保存过布匹等军用物资。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廷贤进入卢氏县食品公司门市部,当起了售货员。

由于10多年前红军首长告诉他“已经是共产党的人”了,所以,他一直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在1950年主动向组织要求交党费,只不过由于当时口说无凭,组织并没有承认他党员的身份。

而对于10多年前曾带领红25军在极端危急局面跳出包围圈的这位救命恩人,红25军没有忘记。程子华先后6次派人寻找,刘华清也曾到河北找人,然而都没有结果。

两个人不知道的是,其实陈廷贤一直在卢氏县。只不过,由于陈廷贤有着十分浓重的山西口音,在自我介绍时,他把“陈廷贤”说成了“陈廷鲜”,这导致多次找人从一开始就找错了,自然没有结果。

刘华清

直到1983年,红25军战史编辑部再次找人,并将调查范围扩大至山西、河北、河南三个省份后,才最终找到了这个曾为红25军带路的恩人。然而,此时72岁高龄的陈廷贤已经重病卧床,一年之后就因病去世。

1993年,当年的红25军政治部主任、后来担任中纪委副书记的郭述申到卢氏县旧地重游时,对这个普通却又不普通的货郎做了这样一个结论:陈廷贤是为红25军长征立下大功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