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8年前,一个卖货郎救下3000红军,建国后军区司令亲自派人找他

 疯癫史鉴 2022-08-25 发布于河北

88年前,一个卖货郎冒着巨大的危险,凭一己之力救下了3000名红军,建国后军委领导亲自派人找他,最终结局如何?

一、穷苦少年,为生活四处奔波

这个贡献卓越,被领导铭记多年的卖货郎,名叫陈廷贤,出生于1911年11月,老家在山西省泽州县金村镇长阴村。

那时候,整个国家一片混乱,外有虎视眈眈的侵略者,内有野心勃勃的军阀。各地老百姓都过得非常艰难,很多人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一点都没有幸福可言。

陈廷贤所在的村庄,经常乱成一团。当地的百姓,总是被地主恶霸剥削,很难安稳地过日子。

出生在这样的时代,陈廷贤吃尽了苦头。他的父母,因为世道太过混乱,早早抛下他,去了另一个世界。如果没有人照顾的话,年幼的陈廷贤肯定活不下去。

还好,他的外婆还在身边。外婆是个坚强善良的人,她没有对陈廷贤弃之不顾,一直在努力照顾他,陪着他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陈廷贤逐渐长大,勉强有了生存的能力。

陈廷贤12岁那年,家乡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因为生活艰难,他开始跟着外婆四处逃荒,靠乞讨为生。

碰到好心人时,陈廷贤能勉强要来几口饭,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要是碰不到好心人,只能自己想办法挖点野菜或草根,实在找不到吃的,只能喝点水或是干脆饿着。

苦难的生活,在陈廷贤的身上,留下了很多沧桑的痕迹,同时也让他磨练出了顽强不屈的意志。不管生活多难,外界的条件多么恶劣,他都能咬紧牙关,凭着毅力熬下来。

陈廷贤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光明的未来,但是他知道,必须坚持下去,才能迎来希望,凡事轻易放弃的人,什么东西都得不到。

怀着这种信念,陈廷贤坚持了一天又一天。苦熬了一些年,陈廷贤勉强攒下了一点小钱,为了养家糊口,他拿着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做了点小生意。说是做点小生意,其实就是挑着扁担当卖货郎,四处兜售一些小东西,勉强赚点辛苦钱。

陈廷贤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晋豫陕一带。一路上,敌人设置了很多哨卡,每个通过哨卡的小商贩,都要缴纳大量的过路费。

陈廷贤卖的东西,本来就没多大利润,真要是被敌军一层一层盘剥下来,不仅没有办法赚钱,反而有可能亏不少。

老百姓的生活本来就不容易,敌军的所作所为,很快就引起了民愤。不少人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勇敢地挺身而出,找敌军抗议,结果都被他们强行镇压了。

凡是试图反抗的人,都会被他们狠狠教训一顿,轻则被打得鼻青脸肿,重则被打得终身残疾,甚至是当场丧命。

陈廷贤就曾亲眼看过不少反抗者的凄惨下场,每次看到那样的场景,他都会被吓得面如土色,甚至连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他害怕遭到同样的折磨,选择了忍气吞声,碰到敌军的时候,不情不愿地拿出一些钱当过路费。

可是一直忍着也不是办法,日子还得继续,真要是被敌军搜刮了所有的东西,以后连出去卖货挣点辛苦钱的机会都没了,这是陈廷贤绝对不愿接受的。

陈廷贤不敢跟敌军硬拼,选择了绕道。敌军的哨卡,一般都在大路上,因为大路上来往的人比较多,容易搜刮到钱财,所以他们很少在偏远的小路设置哨卡,这让陈廷贤看到了躲避搜刮的机会。

苦苦寻找了一段时间,陈廷贤还真找到了不少躲避敌军哨卡的小路,这些小路所在的位置,都很偏僻,基本上只有他自己知道。

陈廷贤找小路的初衷,是为自己省点钱,避免被敌军不断剥削,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意外找到的小路,居然改变了一支部队的命运。

二、邂逅侦察兵,冒险为红25军带路

1934年12月4日,陈廷贤像往常一样,挑着有些沉重的货担,走在人烟稀少的路上。突然听到了一阵叫喊声:老乡,附近的路,你熟不熟?

陈廷贤闻声望去,看到了一个军装模样的人,他神色憔悴,身上的衣服,也有些破旧,看起来很是狼狈。

刚看到对方的军装时,陈廷贤本能地有些害怕,还以为自己又遇到了那些肆意剥削自己的敌军。不过,陈廷贤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因为那些敌军的衣服都比较新,看起来也很狂傲,眼前这个人的军装虽说有些破旧,但是一身正气,给人的感觉很是亲近。

陈廷贤默默地看着对方靠近,心里有了一个猜测:这人会不会是红军?

陈廷贤因为需要卖货,长期四处奔波,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红军为老百姓战斗的光辉事迹,甚至还想过加入红军,跟大家一起战斗。如果眼前的人真是红军,那他根本不用害怕。

陈廷贤的猜测没有错,出现在他眼前的人,确实是红军,准确地说,是红25军的一名侦察兵。

这名侦察兵走近陈廷贤,通过交谈得知,陈廷贤确实熟悉当地的路线,激动地险些跳了起来,赶紧把陈廷贤带回了军部,让高层领导亲自跟陈廷贤接触。

说到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红25军当时的情况。那时候,25军已经因为敌军的围追堵截开始了长征。

12月初,红军以十分之一的人员伤亡为代价,勉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进入了伏牛山区。

25军领导本想着在当地建立个根据地,继续跟敌人周旋,到了伏牛山区后,大家无奈地发现,当地的环境很复杂,不适合建立革命根据地。

25军的领导们考虑再三,决定到陕西南部山区发展。随后,红25军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陕南时,更加糟糕的情况又出现了。

迎接他们的东西,是敌人精心准备的“铁桶阵”。因为之前的频繁战斗,红25军消耗了大量弹药,战士们的身体也是疲惫不堪。敌人却是以逸待劳,还有大量武器装备。

以红25军当时的兵力,真要是跟敌人硬拼的话,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小道绕过敌人的封锁,以最小的代价,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在这个紧要关头,熟悉地理环境,且知道偏僻小路途经的陈廷贤,成了红25军最佳的帮手。

因此,陈廷贤跟着侦察兵来到军部时,得到了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的热情接待。

当时,陈廷贤只有23岁,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但是他的阅历很丰富。经常走南闯北的他,早就有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不会轻易被人迷惑。

跟军长程子华接触后,陈廷贤很快就被程子华的人格魅力折服了。陈廷贤和程子华都是山西人,算是老乡,两人相处时,本身就有一些亲切的感觉。

身为军长的程子华,跟陈廷贤相处时,没有一点长官的架子,给陈廷贤的感觉平易近人,就像是自家亲戚一样。

陈廷贤还发现,程子华手下的士兵,虽说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模样,但他们都是一身正气。

明知道有老百姓在附近晾晒柿子,也不会随便去拿,实在想吃的话,就找老百姓商量,公平的交易,如果老百姓不愿意,战士们绝不勉强老百姓,宁可饿着肚子,也要遵守组织的规定,保持自己的军人风骨。

知道红25军正在被敌军围追堵截,迫切需要走小路绕过封锁时,陈廷贤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程子华等人的要求,真诚地对程子华说:长官,咱可不能拖延时间了,我给你们带路,迟了就来不及了。

12月5日凌晨,陈廷贤带着红25军的战士们,从朱阳关东北35里处转向西北,沿着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绕过敌人的封锁,直插卢氏县南文峪。

途中,战士们因为太过劳累,无奈地宿营休息了一下。陈廷贤却没有闲着,他看部队里有不少伤员和病号,主动跟领导申请说:战士们的伤病太严重了,可不能再拖了,卢氏县那边我也熟悉,我想去那边买点药。

获得批准后,陈廷贤悄悄离开队伍,秘密进入卢氏县城,买了点药品和盐,还顺便打探了一下敌军的动态。

陈廷贤买回来的药品,挽救了不少战士的性命,他打探出来的情报,也为接下来的转移,争取到了很大的优势。

当天晚上,红25军由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的狭隘路神速西进,天还没有亮,红军就绕过了有敌军重兵把守的五里川和东阳关,轻易地突破了敌人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到了这时候,陈廷贤依旧没有离去,他继续为红25军带路,带着大家翻越百盘岭、攻下龙驹寨、穿过大黑沟、勇闯小官坡。

12月8日,红25军顺利抵达铁锁关,这里是豫陕两省的交界处,敌人也在这里布置了一些兵力。不过这些人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红25军很容易就把对方击溃了。

紧接着,红25军迅速越过海拔为1700米的蟒岭,进入了没有敌军守卫的陕南地区。真是海阔天空凭鱼跃,天高地远任鸟飞。敌人企图围困25军的计划,自此彻底崩溃。

成功脱险后,红25军的战士们,都对陈廷贤特别感激。身为军长的程子华,专门让人拿来15块大洋,一边往陈廷贤手里塞,一边感激地表示:老乡,这次可真是多亏了你啊,没有你的话,还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这钱你可一定要收下。

陈廷贤却坚持不肯拿这些钱,他看着程子华,颇为憨厚地说:你们为我们老百姓打仗,我给你们带路是应该的。

程子华看陈廷贤一脸真诚,心里特别感动,他跟政委吴焕先商量了一下,联名写了一张字条,郑重地对陈廷贤说:从今以后,你就是党的人了。

陈廷贤文化水平不太高,也不知道这张字条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只是本能地觉得,这个字条很重要,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陈廷贤早年确实有过参军入伍的想法,可是他没有跟大家一起走,因为他家里还有一些牵挂,不想独自走太远。

看着红25军远去的背影,陈廷贤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自豪。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算是跟红军并肩作战,有了值得终生铭记的美好回忆。

三、25军脱险,立下赫赫战功

红25军告别陈廷贤后,又接连粉碎了敌人两次围攻,还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局势比较好的时候,鄂豫陕根据地甚至有了50万人口。

后来,红25军为接应中央红军北上,又开始了长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红25军历经千难万险,于1935年9月,顺利抵达陕北的永坪镇,跟红26、27军顺利会师,组成了红15军团。

红25军历时8个月,克服千难万险,走了上万里,成为了第一支完成长征的英雄队伍。

更令人敬佩的是,红25军出发时,大约是2500人,发展到最后,部队规模扩大到了3700人。在所有长征队伍中,25军是唯一没有缩减规模,反而发展壮大的队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25军主力组成的红15军团,被缩编成了八路军某旅,一直在晋东南一带,以游击战的方式,跟日军周旋。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这支部队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有效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削弱了他们的有生力量。

1945年8月,苦熬多年的中华儿女,终于赢得抗战胜利。这支曾在晋东南不断与日军周旋的部队,因为战斗力强悍,被派到东北地区,成为了第四野战军的主力。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多次挫败敌军锐气,为组织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这支部队又被派到了朝鲜,成了赫赫有名的“万岁军”38军113师。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38军在军长梁兴初的指挥下,负责了关键的穿插任务。113师用14个小时,强行军70公里,赶在全机械化的美军面前,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

在这次战斗中,38军成功挡住敌军退路,死守着阵地,打退敌军多次进攻,击毙1.1万敌军,缴获14辆坦克,200门火炮,300辆汽车,改变了朝鲜战局的走势,让38军扬名天下,成了彭德怀元帅亲自称赞的“万岁军”。

从这些辉煌的战斗经历来看,陈廷贤当年冒死救下红25军,显然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红25军的领导们,也对陈廷贤特别感激,一直牢记着他的拼死付出。

四、苦寻多年,陈廷贤被载入军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担任25军军长的程子华,因为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得到了国家的重用,负责了山西省的各项工作,还当上了省军区司令员。

因为身兼数职,程子华一直很忙碌。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了宝贵的时间,亲自下达命令,要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务必找到当年的卖货郎陈廷贤。

因为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日夜操劳的程子华,对过去的记忆有些模糊,把陈廷贤的名字,错记成了“陈廷献”。

因为这一字之差,负责寻找陈廷贤的人,先后6次到晋城地区寻找了许久,始终没有找到当年的英雄。因为迟迟没有得到线索,寻找陈廷贤的事情,被耽搁了下来。

1983年,中央军委因为需要编写25军的战争史,再次派人寻找货郎陈廷贤。

这一次,负责寻人的调查小组,把寻找范围扩大到了晋冀豫陕各地。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调查小组终于在河南省卢氏县找到了陈廷贤。

令人痛心的是,此时的陈廷贤,已经因为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早就神志不清了,根本没有办法跟别人正常交流。

医护人员努力抢救陈廷贤,结果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撒手西去,这样的结局,真是令人心酸落泪。

那么,陈廷贤当年告别红25军后,到底经历了什么?陈廷贤的家人,含泪说出了之前的事情,背后的故事,更加令人心疼。

陈廷贤当年带着红25军脱离险境后,独自一人回到了卢氏县。他知道敌人正在围堵红25军,生怕泄露消息,一直不敢跟别人说之前的事情,尽量不跟别人见面。

陈廷贤已经小心到了这种地步,他之前帮忙带路的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敌人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直接把陈廷贤抓起来,对他严刑拷打,迫使他交代实情。

早就看清敌人真面目的陈廷贤,非常清楚他们都是心狠手辣的刽子手,自己如果承认了之前的事情,肯定没啥好下场。因此,他一直咬牙硬挺着,不肯承认之前的事情。

敌人之前的所作所为,本来就已经引起了民愤,陈廷贤被捕后的遭遇,很快就在民间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敌人这边本来就没有充分的证据,并不确定陈廷贤的身份,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敌人最终选择了放人。

侥幸逃过一劫后,陈廷贤又挑起了货担,每天走街串巷,靠贩卖小商品,赚取一些钱,勉强养家糊口。

跟以往不同的是,陈廷贤的心里有了盼头,他很清楚,红军都是百折不挠的英雄队伍,敌人的围追堵截,根本打不垮他们。早晚有一天,红军会凯旋归来,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建国之后,陈廷贤过上了期望已久的好日子,还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曾多次跟单位和同事说自己帮助红军脱险的故事,可是大家都是半信半疑,因为他拿不出任何证据,无法证明自己的说法。

跟红25军告别时,陈廷贤曾在程子华手中得到过一张字条,这本来是证明他英雄事迹的最佳证据。可惜的是,这个字条并没有被保存下来。

战争时期的环境实在是太乱了,陈廷贤的家被烧过一次,程子华当年给他的字条,在那次火灾中,被烧成了灰烬。程子华曾对陈廷贤说过:“以后你就是党的人了。”

这句话陈廷贤一直铭记在心,他曾经几次找有关部门主动缴纳党费,结果因为无法证明身份,也被拒绝了。

陈廷贤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一直很后悔。他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啥没有保护好那张字条。要是还留着那张字条的话,自己的事情早就被人认可了。

其实,陈廷贤表明身份并不是为自己谋求什么利益,他只是想要得到组织的认可。如果他是贪图钱财的话,当年就不会拒绝程子华军长给的15块大洋了。

那时候,15块大洋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陈廷贤拿了这笔钱,完全可以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面对本应属于自己的酬劳,一直渴望过上好日子的陈廷贤,却选择了拒绝。

因为他知道,当时的红25军实在是太难了,多一分钱的经费,红25军的处境,就能稍微好一些。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给战士们添麻烦。

陈廷贤这种不图钱财,坚持大义的高尚选择,正好跟红军的革命理念不谋而和。

正因如此,程子华对陈廷贤的认可又多了几分,不仅亲自给他留下字条,还在建国后多次派人找他。

可惜造化弄人,程子华没有及时找到陈廷贤,耽误了30多年,才听说了陈廷贤的消息。

对陈廷贤来说,没能正式加入组织,也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家人们都知道陈廷贤的心愿,在他去世后,把他的遗骨埋在了卢氏县委党校旁,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他靠近党组织,实现生前未能满足的遗愿。

陈廷贤不知道的是,当年那支请他当向导的红军,不仅在几十年后找到了他,还把他的名字,写进了军史中。

在众多军史人物中,陈廷贤是“军史布衣第一人”,这份荣誉他当之无愧。他当年的拼命付出,应该被后人铭记。他的光辉事迹,会随着党史的传承,一直被人传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