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中,记载了一位布衣英雄,他曾经带领红军脱险,救下3000名红军,为红军长征立下大功。 故事要从1934年说起,这一年的12月,当时正值寒冬,但大街上仍然有很多为生计奔波的劳苦百姓。红二十五军长征行至山西卢氏县叫河镇,此时的红军陷入了敌人的“铁桶阵”包围圈,如果被敌人发现,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军长程子华本是山西晋城人,他深知要想走出敌军的重重包围,必须找到一条鲜为人知的偏僻小道。为了突破困境,程子华决定找一名熟悉当地地形的农民带路。 程子华 就在这时,一个挑着扁担的货郎正在路上叫卖,程子华便上前问路。一番交谈之后,程子华了解到货郎名叫陈廷贤,和自己是老乡,他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双亡,为了生存,他曾做过苦工,受过压迫,成家后以卖糕点为生。 货郎 程子华看着面前这个年轻人冻裂的双手,不禁流下了眼泪,动情地说道:“老乡,你受苦了。”而陈廷贤早就听说红军的队伍是专为穷人斗争的队伍,当得知红军需要一个带路人时,他不顾自身安危,主动揽下了这个重任。 陈廷贤 紧接着,陈廷贤带领红军进入了一条鲜少人涉足的入陕小道,这条小道刚好绕过了朱阳关、五里川两个危险的隘口。他们走过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高山险谷,翻过悬崖峭壁,趟过山涧小溪,整整三天三夜,最终陈廷贤成功将红军带出了重围,也为红军前行开辟了一条胜利的道路。 红二十五军沿水峪河进入卢氏县城 要知道,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作为带路人的陈廷贤随时有丧命的可能。所以成功脱险的红军对这位货郎是万分感激,他们拿出200元大洋作为酬谢送给陈廷贤,但朴实善良的陈廷贤拒绝了。程子华见状,拍着他的肩膀说:“老乡,以后你就是我们共产党的人。”并交给陈廷贤一张带有红印的纸条,以此证明他为红军带路的功绩。 陈廷贤带路 此后,陈廷贤一直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副食品公司上班时兢兢业业,主动包揽脏活累活,被评为省级劳模。但唯一证明他的纸条在日军的炮火中被毁坏,所以他的党员身份一直没有被认同。当他主动交党费时,受到了周围人的嘲笑,更有人说他“编造历史”。从那以后,陈廷贤就寒了心,也很少提及此事。 其实红二十五军并没有忘记陈廷贤的救命之恩,在新中国成立后,军长程子华就想方设法寻找他。但由于记载军史的工作人员将陈廷贤的名字误写成了陈廷献,所以一直寻找未果。因为这一字之差,直到1984年,政府才找到这位当年帮助红军脱险的货郎,时隔50年,陈廷贤终于被正名。 可惜的是,政府找到他时,陈廷贤已经去世了。据他的后人回忆,在陈廷贤临终前曾留下遗言,死后必须将他葬在县委党校旁边,生前未能入党,死后要头枕党校,永远听党课。政府对陈廷贤的事情高度重视,为他的坟墓立碑,并刻上他助红军脱险的感人事迹。 陈廷贤墓 陈廷贤生前被诬陷为“假党员”,冠上莫须有的罪名,在他死后,不能让他的后代寒心。于是,政府对陈廷贤的家属给予了特殊照顾,为他的子女安排工作,更优待他的老伴吉桂枝,保障她的晚年生活。 如今,陈廷贤的感人事迹被拍成了纪录片《北上先锋》,他为人民做出的贡献不亚于上战场拼搏的战士,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军史布衣第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