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线融合教学”:高等教育未来教学的新形态朱德全,罗开文

 清源渭水 2022-08-03 发布于山东

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发展有其内外逻辑,“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下,高等教育存在学校教学管理惯性沿袭、师生教学适应消极被动、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条件支撑羸弱等问题,制约着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理想图景在于教学时空弹性灵活,教学主体良性互动,教学内容整体融通。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培养师生双线教学适应能力,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体系,强化信息技术保障支撑,能够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与理想图景的实现。

文章出处:

朱德全,罗开文.“双线融合教学”:高等教育未来教学的新形态[J].现代教育管理,2022(2):1-8.

图片
图片

一、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逻辑

“双线教学”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简称。“双线融合教学”是指打破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之间的界限、拆除二者之间的屏障,促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互支持、有机协同,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新形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其教学质量与水平。高等教育教学总是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呈现为一定的教学形态。因此,要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有必要探讨高等教育的未来教学形态。那么,“双线融合教学”何以可能成为高等教育未来教学的新形态?

(一)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外部逻辑

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教育生产力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变革首先体现在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进步上。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进步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是教学形态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每一次变革无不改变着教学形态,引领着教育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着革命性的影响,马丁·特罗就特别强调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功能等带来的冲击,认为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新兴信息技术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态的冲击。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等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线上教学技术不断更迭,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形态逐渐发生改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双线共存”为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伴随信息化和智能化而发展起来的线上教学,从其诞生就对高等教育线下教学带来影响和冲击。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线上教学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却仍然只是线下教学的必要补充,并不足以撼动线下教学的“主流”地位,高等教育的教学形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许多高校将线下教学转到线上,线上教学“全面替代”线下教学。这一替代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快速发展,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学校的教学管理、线上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新变化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而且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实现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让线上教学的地位从“补充”上升为“主流”,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应急状态下产生的“超常”方式,随着高校的复学复课,线上教学“刚需”将不复存在,这种高等教育“超常”教学方式将不可能持续,但是师生线上教学的体验、信息化素养的跃升并不会随着高校的复学复课而消失,他们会对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提出新的期待,这种期待是推动学校教学方式变革的原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将成为高等教育线上教学永久化的一个转折点,高等教育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双线共存”且相互作用成为“新业态”,这就要求理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关系,解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冲突,促使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逐渐走向融合。

(二)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内部逻辑

教育目的究其本质而言,可以划分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然而,不论如何划分,教育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直面人、通过人和为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人来谈教育毫无意义。人是教育的目的,这种因为人的需要而带来的教育需要和价值,是教育发生和发展最为基本的内驱力,推动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优化与进步。

自从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诞生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不论在哪一个阶段,高等学校办学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始终都是指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呈正相关,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任何教学都需要采用一定的形式,优化高等教育教学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充满活力且个性鲜明地成长。当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共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各有优点。但是,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也都存在明显不足,例如,线下教学存在教学时空固化、教学主体单一等问题,而线上教学让学生脱离真实的课堂,远离学习社群,在师生互动、学习体验、教师监管等方面也有不少困惑。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恰恰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二者的融通整合能够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交往更满足教学主体的情感需求,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点,实现高等教育教学最优化,在教学中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种教学形式进行融通整合,让高等教育呈现出“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既是客观需要,也是必然趋势。

图片

二、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现实障碍

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是在现实条件发展尚不充分境遇下对其未来教学理想形态的期许,该教学形态之所以仍未实现,主要是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如学校教学管理惯性沿袭,师生教学适应消极被动,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条件支撑羸弱等。这些障碍既是当前高等教育双线教学遭遇的现实困境,也是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建构所应遵循的问题逻辑与现实依据。

(一)学校教学管理“惯性沿袭”

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最复杂、最高阶、最重要的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以“经验性”和“控制性”为典型特征,缺乏对“以人为本”现代管理理念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和实践遵循。一是教学管理权力过于集中。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强调高度集中,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安排言听计从,难以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制定之中。二是教学管理手段简单生硬。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高校师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而在高校的实际教学管理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不许、不能”等禁止性规定。三是教学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如对于教师的授课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教学时间是考核教师工作量的重要指标,而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则重结果轻过程,片面强调“分数成绩”。现阶段高等教育系统内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共存,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方式没有相应变革跟进,让新的教学方式去适应传统的教学管理,无异于削足适履,必然不利于高等教育“双线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

(二)师生教学适应“消极被动”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要行之有效,都离不开师生的接受和适应。当下,高等教育系统内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形式共存,教师和学生首先需要适应“双线共存教学”形式,才能以此为基础,逐渐主动追求和胜任“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然而,现阶段仍然有不少高校师生对“双线共存教学”不适应,既表现在观念层面,也表现在行为层面。首先,观念上认知错位。从教师角度看,由于长期受到“授受”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线上教学表现冷漠,甚至是抵制和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是当下高校教学的常态。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长期处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生态之下,部分学生对于线上教学所需要的自主管理、主动学习等要求不适应,存在连线而不在线的现象,因此,线上学习的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证。其次,行为上跟进迟缓。尽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仍不到总数的10%,不少教师对一些录播、直播等软件并不熟悉,存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因此,对学校推行的线上教学往往消极应付,即便是一部分教师具有积极主动开展线上教学的愿望,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困惑,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促进学生有效进行知识构建等。从学生角度看,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但他们对上网浏览信息、购物、聊天或娱乐比较在行,对于学习软件或工具的使用仍然并不熟练,从而影响应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师生对于线上线下双线教学适应的“消极被动”,难以激发他们主动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的内驱力,当然也不利于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走向融合。

(三)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

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需要以大量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媒介。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发展,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在线课程平台在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新增慕课超5 000门,新增其他形式的在线课程达18 400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高等教育在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即便这样,高等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呈现出线上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的困惑。一是课程资源质与量不平衡。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应急”,重在强调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的替代,相当一部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差别仅仅是一网络之“线”,即将教师线下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录制剪辑就变成了线上课程,是站着教的电视教学,仍然存在线下教学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等问题,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缺乏比较优势。二是课程资源供给学科不平衡。部分热门学科的线上课程多达几个甚至几十个版本,而有的学科却难以找到高度适切的线上课程资源。三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借鉴不平衡。线上课程资源不仅可以通过课程平台获得,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但在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倾向于现有课程资源的借鉴,自主开发的线上课程资源很少,导致线上课程资源的学科契合性不高。线上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必然对“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造成阻碍。

(四)信息技术条件“支撑羸弱”

“双线融合教学”是我们对高等教育未来教学理想形态的勾勒和描绘。但是,现阶段支撑高等教育线上教学的信息技术条件“底子”仍然较为羸弱。一是师生线上“教”与“学”信息技术条件薄弱。部分高校教师受摄像和录音设备、内容制作软件、稳定的网络服务等条件的限制,难以保证线上教学质量。同样,部分大学生也因缺乏相应的网络服务和设备,造成线上学习的不便。二是高校线上教学管理平台缺位。疫情防控期间众多在线教育企业纷纷加入公益教育的大军,免费为高校提供平台和课程资源,为高校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高校对教师自主选择在线教育的教学管理难以到位,以至于有时出现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三是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保障“停课不停学”,教育企业推出了大量的线上教学资源,但高校自身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平台及课程资源使用等技术指导完全推给了在线教育企业。

图片

三、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理想图景

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超越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现实障碍,对其理想图景进行有意识地描绘和刻画,不仅有利于激发构建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激情,也能为推进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建构指明努力方向。

(一)教学时空:弹性灵活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时空特征是教学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强调“控制”和“统一”,教学时空具有确定性,在教学时间上表现为刚性化,教学时间结构灵活性和弹性较差;在教学空间上表现为单一性,教学空间结构缺乏层次性和立体感。在线上教学条件下,教学活动虽然需要师生来共同完成,但却是个体独立地面对屏幕、电脑等机器进行操作,传统的班集体形式不复存在,时间和空间不再统一,教学时空存在不确定性。教学时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下高等教育双线教学共存,拓展了高等教育的教学时空。但是,一加一不仅可以等于大于二,也可能小于二,线上教学时空与线下教学时空有机融合、相向而行,有利于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反之,则可能阻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融通整合的产物,其教学时空自然不应表现为线下教学时空与线上教学时空的简单加和,而应是线下线上教学时空融为一体,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的完美统一,呈现出弹性化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弹性化”是从教学时空的张弛角度而言的,是指在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状态下,是固定的教室内教学多一点,还是不固定的教室外教学多一点,是线上教学时间多一点,还是线下教学时间多一点,不是固定僵化的,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合理地确定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间,让教学时空有弹性、张弛有度。所谓“灵活性”是从教学时空的变化角度而言的,即何时采用固定的教室内教学,何时采用课堂外教学,何时选择线上教学,何时选择线下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的需要适时、因地转换的,自然而不突兀,流畅而不生硬。

(二)教学主体:良性互动

教学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在高等教育中,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件发生在大学课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没有交流互动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传统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来进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控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节奏,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接受课堂知识。因此,在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让讲授沦为“灌输”“填鸭”的代名词,课堂气氛沉闷,缺乏互动交流。“互动”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思考与行动的逻辑核心。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学形态,也改变了师生的角色,让课堂教学互动成为可能。首先,从教学形式的改变看,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兼具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优势,有利于促进教学主体课堂教学互动。就线下教学而言,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分享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彼此敞开心扉,让教学双方真实地感受到认知、情感和情绪的变化。就线上教学而言,学生可以借助文字、语音、图片、表情包等与教师以及同学互动,这一方面让他们摆脱了线下组织语言时间短、难以清晰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不需要克服当众表达的心理压力,在线上教学实践中一部分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也经常在学习中通过文字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从师生角色的转化看,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通过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推动课堂互动。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形态,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而是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引领者、心理的开拓者、思想的启迪者;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自主学习的管理者和主动学习的探究者。师生角色的转变会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际生态发生变化,师生利用线上与线下进行多渠道、高频率且有深度和广度的直接或间接交流,整个教学活动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彩、由僵化走向灵活、由预设走向生成,在这一过程中促进教学主体思维转向,彰显学习者的生命尺度,关照教学主体的生命价值。

(三)教学内容:整体融通

教学内容需要以一定的形式来呈现,再好的教学内容,没有恰当的教学表现形式,还是难以让人接受和欣赏的。高等教育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共存,相对于传统的线下教学而言,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但是,不论是何种表现形式,教学内容才是根本,如果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严重割裂(如将线下教学内容简单搬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与线上教学内容相互交叉,将线下表现效果更好的内容勉强搬到线上等),都是难以满足高质量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从形式到内容的整合,其教学内容哪些通过线上呈现,哪些要在线下完成,应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一体化建构,是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的整体融通。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上看,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共同构成教学内容整体,既不交叉也不重复;从教学内容的协调性看,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分离的“两张皮”,也不是“线下+线上”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教学内容的呈现状态看,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教学内容线上线下呈现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适时调整再构,让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呈现出相互衔接、融汇贯通、有机统一的状态。

图片

四、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推进路径

“双线融合教学”是高等教育未来教学的新形态,呈现出教学时空弹性灵活、教学主体良性互动、教学内容融通整合的理想样态。但是,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双线教学的现实情况,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培养师生双线教学适应能力,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体系,强化信息技术保障支撑,从而克服制约双线教学走向融合的现实障碍,让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由理想变为现实。

(一)推进教学管理“多主体”与“弹性化”改革

首先,坚持“多主体”协调管理。社会组织自身内部的凝聚力来源于对利益相关者诉求的尊重。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需要新的教学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传统的控制性教学管理既不适应教师的教,也不适应学生的学。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观,尊重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实行多主体协调管理,有利于激发各主体的教学改革动力,形成改革合力。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囊”作用。大学教师是教学的主要体验者之一,在高等教育线上线下教学共存的当下,他们对于双线教学中的困惑有着直接的体验和深刻的认知,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听取他们关于双线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精准把握阻碍“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形成的症结,真正找到解决阻碍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应对之策。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大学生既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又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自己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双线教学新形式中,综合吸纳大学生关于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双线教学的融合发展。

其次,实施“弹性化”灵活管理。要想使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真正落地,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变革至关重要。高校要根据“双线融合教学”的需要,主动践行契合“双线融合教学”的管理策略,变传统“刚性”教学管理为“弹性”教学管理,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教学时空管理方面,不再硬性规定课时要求,高校可以根据教师教学的需要,对课时的规定相对灵活,赋予教师充分的教学时空自由选择权。第二,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为了规范师生的教学活动和行为,可以采取线上统计和线下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第三,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构建多元协调的评价体系,既注重评价的公正、客观和科学,又真正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评价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真正实现用考核来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加强双线教学“认同感”与“胜任力”培养

首先,加强师生“双线教学”“认同感”培养。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必须首先加强师生“双线教学”“认同感”培养。一是正面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进行正面宣传,让师生意识到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是高等教育未来教学的大趋势,要适应这一趋势和变化,必须适应“双线教学”。二是典型激励。在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师生已经感受到了线上教学的魅力,学校可以挖掘这部分信息素养较好的师生,通过他们的经验交流和分享,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整个师生群体的信息化学习力。三是考核促进。学校可以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尽可能为师生提供线上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考核评估机制。当师生真正尝到“双线教学”带来的“甜头”时,就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接受“双线教学”,从而推动“双线融合教学”的形成。

其次,加强师生“双线教学”“胜任力”培养。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对师生“双线教学”“胜任力”的培养,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专题培训。利用本校资源组建培训团队或主动邀请校外培训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平台使用、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整合、线上课程开发制作等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协同教研。教研是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师胜任力的有效举措。围绕线上线下教学的组织、设计等教研内容,打破学科、学校界限进行研讨,能够提升教师的“双线教学”胜任力。三是做中学。高校要尽可能为师生创设双线教学的条件,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学习,这会让师生对双线教学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于增强他们“双线教学”的行为适应效果会更好,在不知不觉中渐进推动“双线教学”走向融合。

(三)推动课程资源“优质化”与“一体化”构建

首先,“优质化”盘整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资源“优质化”盘整,是丰富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课程资源体系的捷径。现有高等教育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良莠不齐,通过筛选、转化,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一是课程资源筛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对现有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在筛选中坚持课程资源本身优质、利于线上线下资源对接统一、适合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实际的原则。二是课程资源的转化。无论是线上课程资源还是线下课程资源,仅仅筛选还不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的应有作用,要对筛选课程资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转化重构,让现有优质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力争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其次,“一体化”开发课程资源。“一体化”课程资源开发是丰富双线融合课程资源体系的关键。随着线上教学的发展,线上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要真正实现“双线融合教学”,必须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统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是对学生学习某一教育阶段课程后在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发展程度的期望。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开发的核心,在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资源开发时,不能将课程目标以“线”进行孤立和分割,而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开发。另一方面,统整课程内容。对线上与线下课程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编写、统一使用,让线上课程资源与线下课程资源不是呈现为“两张皮”,而是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建立起亲密联系。

(四)强化信息技术“基础性”与“专业化”支撑

首先,夯实信息技术“基础性”条件。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实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设备与平台基础,这些设备和平台要在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建设中实现其有序运行。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强高校信息化基础性设施建设,配备齐全的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同时,对于教师和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学校需要为他们配备必要的线上教学与学习的设施设备。二是完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高校可以依托商业平台自建线上教学管理平台,将自建平台与第三方商业平台有机融合,既促进学校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发展,又自主管理本校线上教学过程数据,通过对学校的线上教学进行有效管理、监督、评价,促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打造信息技术“专业化”团队。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对技术的要求高,需要建设一支业务娴熟、具有一定经验的高水平技术服务团队。一是加强对高校技术支持平台教师的业务培训。这部分教师不仅要能够熟练操作使用学校的线上教学管理平台,而且需要熟悉师生线上教学设备的使用,还需要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平台与商业平台的衔接,当师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操作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使用线上教学与学习资源出现困难时,能够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二是要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他们进行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操作相关的信息技术设备,而是为了让他们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平台基础上进行恰当管理,做到既懂业务,又懂技术,避免在教学管理中“瞎指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