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宅兹中国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8-03 发布于陕西

.

“何以中国”何以吸引大众

徐翌晟

司母辛觥 本版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妇好鸮尊

网格纹鼎

妇好鼎

今天一早,家住闵行的钟老伯穿过半个城市来到上海博物馆门口排队,期待着参观“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自7月29日开展以来,上博每天4000人的预约参观名额,非常抢手。无论普通观众还是专业人员,了解“何以中国”追寻民族文化之根的热情让这个夏天的温度更高。昨今两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连续两天来到展览现场,直面这些埋藏千年的秘密。得知展览信息的“考古迷”张文宏医生说:“我的导师即研究人类起源,我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很想当天就来看展。”

      “中国”曾指这里

      展览名称“宅兹中国”,出处是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上面的铭文,尊内的铭文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一句最为出名,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阳的重要历史事件。

      尽管它与现在的“中国”不是同一概念,更有“国之中央”、“天下四方中心”的意思,但这种提法与国名“中国”的出现之间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关联。

      青铜器作为早期文明的艺术瑰宝,不仅是当时政治、礼仪和文化的载体,也关乎着工艺水平、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对生死的理解。当考古学家在铭文中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中国,3000年前被镌刻于鼎尊之内,尘封于层层土地下。3000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战神”随葬妇好

      展览分为序厅、夏、商、周、尾厅五个部分,参观一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据悉,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心展线上有40件展品被调到这里,让海内外观众了解中原文明。

      展厅入口处的序厅,夏的代表性器物为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晚期“网格纹鼎”,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它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鼎的功用原是煮饭的炊具,与百姓的普通生活密切相关,最质朴的实用器皿最后成为权力的象征,充分体现了中原地区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基因,核心所在。

      往展厅深处,可以看到商代的国家战神象征“妇好鸮尊”。鸮即猫头鹰,“妇好鸮尊”设计上把猫头鹰前面的两个爪子和它的尾部形成三足,作为三个支撑点,没有任何其他附加。昂首挺胸的鸮尊身上的纹饰有蛇纹、龙纹、夔纹、云雷纹,背上还有一条小龙,其中负载了许多神秘的文化符号。但妇好是一位女子,为什么墓葬里会有“战神”鸮的随葬?据介绍,一则因为随葬在墓里为了镇墓驱邪的作用;二则墓主人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协助武丁南征北战,是一名勇猛的女将军。把这件器物随到她的墓葬中,也是对其身份的一种表达。这件器物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历史文化价值都非常高。

      “河南”只是开始

      “河南既是夏、商、周三代的核心区,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河南作为上博此次考古系列大展的开篇。”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系统、深入地展现先秦中原文明的魅力和精髓,展示中华文化早期'多元一体’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在距今5500到5300年前,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非常高等级的一个文明形态。河南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连续发展没有断线,这是主根主脉。

      未来,上博还将以举办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的形式,让公众了解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故事。据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透露,“何以中国”系列文物展是一个长期的办展计划,将最少持续5至10年。展览顺序不一定完全按时间线,而会追踪最新的考古成果、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主题。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2022.8.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