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梁市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桂星

 翔山 2022-08-03 发布于山西
吕梁市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桂星

梁桂星,女,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吕梁市剧协副主席,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中国20世纪杰出人才,吕梁市人大代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2002年年终总擂主,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梆子表演艺术家刘玉玲的第一代传人……”这些由当地文化局提供的材料上所介绍的梁桂星,是以职务和她所获得的荣誉,年经事纬,叙列出来的,内容写得准确而周正。但真正接触后,留在我记忆中的梁桂星,就不仅仅是那样了。

立夏时节,酷热已至,我们来到了汾阳市某化肥厂,采访正在那里封闭排戏的梁桂星。走进剧场,梁桂星与配戏演员似乎忘记了炎热,正在舞台上全神贯注地排练。演员们正在“戏”中,我们不便打扰,静静地坐在台下看他们排戏。环顾剧场四周,两侧悬挂着的条幅上分别写着:《杏花酒翁》清香至尊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红兜肚》再展英姿精心装点二次进京;热烈欢迎国家省市领导专家莅临鉴赏新创剧目,领略艺术景观把脉会诊开方。在舞台的左侧,还立着一块小黑板,上面也清晰地写着:吕梁青年晋剧院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赴京演出还剩29天。至此,我们才弄明白,吕梁青年晋剧院之所以集中在这里,即是为了赶排以驰名中外的“汾酒文化”为题材的新剧目《杏花酒翁》,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工由该团首演、也是梁桂星获“梅花奖的剧目《红兜肚》。他们是为参加即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做着冲刺前的准备。

临近中午,导演一声“上午就到这里…”的喊声,把演员们从戏中“化”出。

利用午休时间,我们对梁桂星做了短暂的采访。有人说:天オ加机遇是成功的秘油。但梁桂星并不是天生的“幸运儿”出是靠着一股拼劲,在探索中执著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13岁考取吕艺术学校,开始学习戏曲。由于在同届学员中年龄最小,她并不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但她却是大家公认的勤奋学生。对于老师教授的戏曲演员所应具备的指法、台步、圆场、身段、唱、念、做、舞等基本功,每一阶段的学习,她都要在完成老师的训练要求之外,再给自己定下更大强度的训练计划,去依次完成。

在学校学习和进入吕梁晋剧团之后的几年间,梁桂星尽管也学会了《断桥》、《芦花》等几个折子戏,但更多的是在跑流程,扮彩女、演龙套、当配角,但她仍在按部就班地刻苦地继续着自己的训练计划,不间断地练功、再练功。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1989年,吕梁地区举办青年演员风采大赛。为了给团里的年轻演员压担子,团长要求每一位年轻演员都要自选一出戏参加比赛。一直做配角的梁桂星,思量再三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她选择了表演难度较大的《失子惊疯》。面对自己所选的这出大量便用水袖功、梢子功的剧目,很多人她能否胜任持怀疑态度。肯定者贺者有之,观望者反对者也有之。尤其人如何品头论足,或褒或贬,梁桂星没有争辩,没有豪言壮语,也没咬碎银牙的誓词,而是穿上一身练功服默默苦练。剧团的舞台上,小河边的空地上,翠绿欲滴的树下,古香古色的长廊中,一个“练”字道不尽如何的热汗淋淋,伤痕斑斑,迎日抱月,无休无止。

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天不负苦心人。演出中,丈余的水袖在她手中竟是那样的娴熟、自如、随意、花样翻新:云手袖、双手背飞袖、正反车轮袖、翻身袖、冲袖等水袖功夫,展示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因而也赢得了大赛一等奖的荣誉。这是靠长期以来的深厚积淀,使梁桂星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戏曲比赛,就夺得了大奖。

应当说,首次参赛的成功和之后接二连三捧得的各项大奖,丝毫不含侥幸和偶然的因素,完全是梁桂星“集腋成裘”

“厚积薄发”的实力体现。放歌大戏台拓宽艺术路勇攀新高,不满足现状一﹣﹣这似乎是梁桂星近30年艺术生涯中的真实写照:2001年,荣膺第八届“杏花奖”;

2002年,力捧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年度总擂主桂冠;2003年,勇夺中国首届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红梅大奖”;2007年,喜获首届中国戏剧奖及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一次次获奖的背后,是惊人毅力的磨砺,是锲而不舍的追求,是点点滴滴辛勤的付出,是无数个日夜“工夫在诗外”的耕耘。光鲜的奖盘、奖杯背后,有着多少讲不完的生动故事。

创办于新世纪初的电视栏目《走进大戏台》,为专业戏曲选手和戏曲业余票友提供了一个竞相角逐、展示实力的竞技平台。为验证自己的实力,梁桂星毅然“走进大戏台”,在上千名高手角逐的比赛中,她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力战四轮,从最初的分期擂主、到之后的半决赛、总决赛、直到最后的年度总擂主,分别以难度一场比一场大的く陈三两爬堂、《断桥》《残月》、《宝莲灯》等四个剧目的唱段演唱,以及水袖功、梢子功、僵尸功的才艺表演,连闯四关,脱颖而出。最终以1000分的绝对优势,登上了年度总擂主的宝座。

获得总擂主,首先在于梁桂星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这其中有她先天

的优势,更多的来自于她后天的勤学苦练所打下的扎实功底。学校学习期间,她幸运地受到了擅长唱腔的青衣老师郭桂香的启蒙,使她懂得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首先要拥有一副音质纯正、音域宽广的好嗓子。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梁桂星在初学唱腔时,就十分注重发声要讲究,行腔要合度,从不随意为之。端正的求学态度,使她在之后的旦角讲习班进修时期,以及向晋剧名家宋转转学习唱

腔的过程中,她都十分注重从前辈艺术家的唱腔中汲取营养,在继承晋剧传统演唱手法的基础上,糅进现代音乐旋律和其他剧种的唱腔精华,化为自己所用,逐渐形成她独有的唱腔特色: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性格,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行腔风格。

梁桂星的成功,还得益于她娴熟扎实的特技功底。她将1989年排练获奖剧目《失子惊疯》时苦练而成的水袖功、梢子功、僵尸功等戏曲技巧,运用得更加娴熟和自如,达到了行云流水、变化无穷的地步,赢得了一片喝彩之声。

2003年“红梅大奖”的争夺,梁桂星更加注重在唱腔和表演技巧方面的突破。她大胆地将民歌的唱法和音乐旋律融合在晋剧唱腔之中,在9分20秒的演出中,通过唱、做、舞,把桂英悲痛、哀怨、愤慨、绝望的情绪变化,以独特的断音、颤音、滑音、鼻音等悲腔唱法,以及双抛袖、单抛袖、左右甩发和高难度的僵尸特技表演,使塑造的人物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

刻意追求永无止境

纵观梁桂星的从艺经历,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攀登不止,勇于上进的人。她总是给自己立下一个个更高的目标,再以博大的雄心去夺取,去挑战。

2006年,已是山西省劳动模范的梁桂星,再次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挑战目标﹣夺取中国戏剧“梅花奖”。她和刚刚成立不久的青年晋剧院的同事们一道,带着以吕梁山区一对母女悲欢离合故事为题材的、歌颂母亲博大情怀的大型现代戏《红兜肚》晋京演出。有着扎实传统戏功底的梁桂星,竟细致入微地将这出现代剧目演绎得精致而成功。在疏密、浓淡之中,把主人公重若崩石、轻如蝉翼的内心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最终技压群芳,夺得“梅花奖”。

已站在戏曲巅峰的梁桂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她仍把荣誉看作是自己艺术的新起点,总是在尝试着在更多的领域寻求艺术上的突破。2008年,她选择了与自身条件有着极大差异的大型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将其成功地改编为晋剧剧目,深入到吕梁市的各个中学校园里演出。剧中师生的平等交流、妙趣横生的思想碰撞、中学生敏锐思辩的智慧,“感动了所有的观众,大观众、小观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评论家刘平的评语)。

梁桂星和她的团队,又全力以赴精心打造以吕梁地区驰名中外的汾酒历史为题材的新剧目《杏花酒翁》,面对梁桂星一贯的韧劲和知难而上的拼劲,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一个新的奖项正在被刷新。扎根吕梁山区服务人民群众

梁桂星是土生土长的吕梁山女儿,吕梁的山水哺育着她、培养着她,因此,她对故乡吕梁山有着特殊的挚爱之情。吕梁的每一项成就,吕梁的每一个变化,都游动在她的心扉,都引发她的创作冲动。她满怀激情唱响的《吕梁颂》、《三十年寻梦梦成真》等戏歌,都是赤子献给家乡、献给母亲的赞歌。

梁桂星最崇尚的名言,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讲的“戏比天大”。她把这句话诠释为:“每个演员都要把为人民演好戏作为自己的天职,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她在众多的荣誉和掌声中,唯一的心思、唯一的选择是:脚踏吕梁沃土,心系三晋父老。

多年来活跃在第一线演出,使她拥有了众多的观众和戏迷,一次次大赛中的荣誉,自然也引来了更多的青睐和关注。老戏迷专点她的戏,青年观众争相与她合影、请她签名,使她戏里、戏外的活动内容增加了许多,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腰酸背疼,真想躺倒歇一歇。但当她看到山区的老乡们为了看一场好戏,爬山越岭,张罗忙碌,顶风冒雨地等在露天剧场时,她就会打起精神走上舞台,多演一折,多唱一段,为的是能让乡亲们喜欢。已成为公众名人的她,一年中要参加的会议、比赛、公益演出很多,但她随团演出的场次,每年平均要在40台共计150场以上。梁桂星始终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只要没有卧床不起,就要坚持为家乡的观众们演出,满足山区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是“台下做好人、台上演好戏”的信念,支撑着她一次次带着病痛站在舞台之上。

六载春风化雨

成绩令人翘指

梁桂星领衔主演,并担任名誉院长的吕梁青年晋剧院,是在2006年才创办起来的、属于吕梁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的改革试点单位。是一个尚月“年幼”,但成绩斐然的专业表演团体。

制团还同时荟萃了著名晋剧表演木家张嘉盛的弟子、山西省第十一届戏剧“杏花奖”得主曹福富;著名晋表演艺术家“三儿生”第四代传人、山西省第十二届戏剧“杏花奖”得主刘敦杰;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获得者刘玉萍、吕天佐、张长耀、冯建明、张晓明,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分期擂主杨玉兰,以及大批优秀艺术骨干力量,是一个阵容强大、行当齐全、青春靓丽、人气兴旺的演出队伍。

梁桂星和青年剧院的同仁们,深知一个剧种和剧团的生存之本,当在于剧目建设。剧目有一定的数量,又有一定的质量,剧团才会兴旺,剧种才会繁荣,反之则会衰退。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上演了《宝莲灯》、《下河东》、《三义亭》、《秦香莲后传》、《双娇案》、《金.断.雷》、《双官诰》、《抬花轿》、《捉放曹》、《喜荣归》等20多部传统剧目,同时还新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戏《红兜肚入、新编历史《廉吏于成龙》、革命现代戏《飞夺泸定桥》等。同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配合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他们还移植演出了青春期早恋题材的大型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走进校园演出,得到了广大中学生朋友的欢迎和共鸣。

为贴近时代,青年晋剧院率先试验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带伴奏演出,使古老的晋剧艺术焕发出青春之光,传统戏的观赏性也随之得以提高,使得一些精品剧目和参赛剧目不但能够在城市大剧院、大舞台演出,又同时还可以走到基层为老百姓服务,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六年来,山庄窝铺,校园矿区,都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迹,他们每年平均演出40台、300场左右,共计演出了1000余场,观众人数多达100余万人次,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改革荡春风,梨园更馨香。新生的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承载着吕梁戏曲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带着真挚的感情为山区观众送戏、带着朴素的感情为乡亲演戏、带着炽热的激情为家乡人民唱戏,用它绚丽迷人的精湛演出和异彩纷呈的剧目,回报着全社会的关爱。

谈到今后的打算,梁桂星沉思了片刻,提出了未来的设想:

(一)戏曲要有活力,必须重剧日建设,创精品。因为她深知:一个剧团、一个演员,如果不能拥有一定教量的经典剧目,剧团就很难有活力,演员的表演水平也难有一个质的飞跃。而对那些表演技能的熟练掌握,没有一定量的功夫的投入,也是难以达到的。所以,她和青年晋剧院的同仁们,在完成日常演出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排演新剧目,创造精品。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剧目的创新,既丰富演员们的艺术积累,提高大家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使优秀的剧目真正能够从观众那里获得顽强生存的力量。

(二)戏曲要有活力,需要有一批优秀的表演人才的传承。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尽一切努力多给年轻演员们创造学习、演出和参加比赛的机会,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另外,针对众多演出团体所面临的戏曲人才青黄不接、面临断档的问题,2006年,吕梁青年音剧院联手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招收了20名随团学员,使学员在挣到工资的同时,又能获得戏曲表演专业的学历。这批学员在几年的演出实践中,已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剧团的新生力量。

(三)戏曲要有活力,必须重演出,占市场。娱乐活动门类的增多,演出机构的庞杂,使得戏曲的生存开艰难。要想在竞争对手增多的情况,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本所着“市场变、我也变”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地区观众的欣赏习惯,制定出相应灵活的演出方式和措施,及时了解众多观众的喜好和希望,创作出真正为他们所喜欢的作品,建立起牢固的观众群,同时也使剧团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结束语

交谈中,我们体悟到:梁桂星是一位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当她谈到曾经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她母亲般关怀,如今身患重病的启蒙老师时,她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明亮的眸子中常常闪烁着泪花。

短暂的接触,使我感觉到:成就梁桂星艺术生命的因素,来自于她性情的率真与善于挑战,对琐事的不为所动与对艺术的潜心磨砺,对程式的传承与发之于情的恰当糅合,对晋剧艺术的炽热之情与刻骨之思。更可贵的还在于她始终脚踏在吕梁山的沃土之上,对目标永不停息的追求……正是这诸多的因素和许许多多像梁桂星一样的艺术跋涉者,才使得古老的晋剧艺术能够紧紧追随时代的脚步,也使得徜徉于艺术海洋中的梁桂星,充分享受到了晋剧带给她的令人眩目的艺术人生。

尽管这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但她依然痴心于此。

愿跋涉在“青春跑道”之上的梁桂星和年轻的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无愧于她的称谓﹣永远年轻,充满朝气。

(文·徐秉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