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部《 内用曾国藩 》第一章 须先立坚卓之志之三:读书有方,身心兼治①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自古有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对现代人来说也许不符合现实,但是对像曾国藩这样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而言,读书就是一条最好的出路。 



01

如果说志向是对人生的一种指导,那么为学就是开拓人生之路的一种方法和获得成就的一种手段。自古有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对现代人来说也许不符合现实,但是对像曾国藩这样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而言,读书就是一条最好的出路。曾国藩一生的成功与读书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他的成功就是读书的成功。

在读书的同时,曾国藩还精于养生,他的养生法是身心兼治。他举《易经》乾坤两卦比喻养生与事业的关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想有健全的精神,应当先有健康的身体。要有健康的身体,就需要对养身之道十分留意。

曾国藩认为: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四字为要。减少思虑,排除烦恼,二者用来清心,就是说'君逸’。常常行步走动,筋骨常动弹,'臣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干大事才有足够的资本。起居饮食,既有规律,又有定时,这是现代卫生学非常强调的。至于爱好运动与节制少怒,则是健身与养心的根本。所以,身心兼治,确实是一种达到人生最佳境界的途径。


02


曾国藩用程朱理学这块敲门砖敲开了做官的大门之后,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而是对它进行了深入研讨。这种身心修养在儒家是一种内圣的功夫,通过这种克己的内圣功夫,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的。他还发挥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张经世致用。

他对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深入研究,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而对于这一套理论、方法的运用,则贯穿于他整个一生。

 曾国藩在青少年时代就酷爱书籍。1836年的那次会试落第后,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装,怅然而归,搭乘运河的粮船南行。虽然会试落榜,但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学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做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这时曾国藩身边所剩的盘缠寥寥无几。

路过睢宁时,遇到了知县易作梅,也是湘乡人,他与曾国藩的祖父、父亲非常熟悉,与曾国藩也相识。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


03

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做路费时,易作梅慷慨应允,借予曾国藩一百两银子,临别还给了他几两散银。经过金陵时,曾国藩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便流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

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爱不忍释,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书商似乎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都不肯让低价钱,开价一百两银子一毫也不能少。

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所费也很有限。随身所带的一些皮袍冬衣,反正这时已是初夏也穿不着了,干脆送去当了,勉强还可凑足回家的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平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购置财物,便是这部书籍。这一举动,显现了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不爱钱,不聚财,但却爱书,爱聚书。

曾国藩回家以后,父亲见他花了上百两银子买回一堆书,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他说:“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还债),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父亲的话对曾国藩起了很大作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