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生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夏历八月二十一,即公元前552年),一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庚子(夏历八月二十七,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第二种。因为,它是根据孔子第七十世孙、清代孔广牧《先圣生卒年月日考》和张培瑜《孔子生卒的中历和公历日期》等文考证的,为匡亚明《孔子评传》和张岱年《孔子大辞典》所采信。究竟孰是孰非呢?不妨用前面讲过的四分历术方法推算一下。《春秋》说:“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唐代陆德明音义说:“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查《甲子蔀子月朔闰气余表》28,前大余为53,前小余为727。可知,公元前552年前子月朔日干支为甲申,合朔时刻为727分。累加朔策(29又940分之499),可得全年各月朔日干支和合朔时刻:《春秋》经传使用的是建子的周历。查《甲子蔀子月朔闰气余表》28,知道这一年有闰月,而古时多于年或岁末置闰。从全年月朔可以看出,此年置闰于年中(夏历六七月间)。于是,《春秋》所载的“九月庚戌朔”就成了“酉月庚戌朔”了。在年中无闰的情况下,酉月应该是周历的十月(夏历八月),因为置闰,酉月就成了周历的九月(夏历的七月),戌月就成了周历的十月(夏历的八月)。因此,《春秋》将酉月庚戌朔记作“九月庚戌朔”,将戌月庚辰朔记作“十月庚辰朔”了。如果将闰月置于岁末,则戌月庚辰朔自然就是周历十一月,所以《公羊传》记作“十有一月(庚辰朔)庚子,孔子生”,陆德明标注为“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的原因。《春秋》说:“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查“张表”,公元前551年没有日食,而公元前552年8月20日庚戌在曲阜能看到一次食分为0.69的日食,但公元前551年各月朔日没有庚戌,仅公元前552年酉月朔日为庚戌,或为误记。周历十月(夏历八月)的朔日干支既然是庚辰,则庚子就是周历十月(夏历八月)二十一日。因此,孔子诞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十月庚辰朔庚子日,即夏历八月二十一日。而孔子诞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庚子(夏历八月二十七,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的说法,用的是拼凑法,也就是说,年从《史记》,月从《谷梁》,日从《公羊》和《谷梁》。如果按照四分历术推算的话,得出公元前551年前子月朔日干支为戊申,合朔时刻为634分。全年都没有月朔庚戌和庚辰,则“十月庚辰朔”的庚子日就更无从谈起了。昭公七年杜注:“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喜子卒。”“喜子卒时,孔丘年三十五。”昭公十七年杜注:“于是年(公元前525年)仲尼年二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