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揭开太极拳“气沉丹田”的神秘面纱

 潇湘书院909 2022-08-03 发布于山东

图文/积善成德

文章图片1

气沉丹田,先说一下“气”是什么。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这里的气,包括两部分:一是先天之气;二是后天之气。与生俱来的先天之气,存在于五脏六腑、血肉之躯中,会越用越少(如果任其下去,散尽则亡);后天之气是通过口鼻呼吸,获取带有能量的精微物质,古代道家称之为“元阳”。如果不练气,先天之气就不能得到补充。为了延年益寿,就必须补先天之气的不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要练气(元气、元阳)的缘故。

怎样练气?如何才能气沉丹田呢?气沉丹田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呢?

练气,首先把外在能量转化为丹田练气的原材料。大小周天之气就是通过站桩站出来的,元阳就像一个火气团,小腹感觉暖暖的,火气越聚越多,在身体里游走,上升,下降,身体各部位感觉麻、热、冷、涨、酸。如果任其胡来,到处乱串,就会引起麻烦,“走火入魔”。学会练气,导气,掌握火候,控制它,并且待机而动。就像用柴烧火炒菜、做饭,火大了,得撤火;火小了,就再加把柴。你得学会控制它。

丹田在哪里?

其次,就是要知道丹田在哪里?如何气沉丹田?人体丹田有上中下三个:上丹田在阳窍和玉枕垂点中宫处;中丹田在夹脊穴和膻中穴连线和阳窍、阴窍连线交点上;下丹田在脐下三寸为中心点向四周上下左右再延伸三寸左右范围,脐后对应尾闾和命门。这就是下丹田的大体位置。“气沉丹田”,就是把元气聚拢在下丹田。气沉丹田(不能死沉在一处)的过程:丹田好比是个泵,把所聚的气输送到全身的经脉,供应脏腑和四肢百赅所需的能量。丹田练气,吐故纳新,清气上升被采用,浊气、废气排出体外(人此时说话有底气)。丹田,由丹和田组成,先练好丹,再送到脐下田,即炼气的过程,把气结成丹,输入田。这时候要注意,气沉丹田,指的是打拳、站桩与外界进行气的交换,沉的丹田是脐下范围;意守丹田是静功,固守一点做冥想,指的是三寸以外的“关元穴”。郝少如说:“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亦有“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的形象说法。

气沉丹田的呼吸,最好的方法就是逆腹式呼吸:当吸气的时候,腹部微收;呼气的时候,腹部外凸膨出。即吸气时,会阴用意轻轻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腹式呼吸,我最有体会的就是体检做B超的时候,大夫让你鼓肚子,你就必须长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呼气,肚子就鼓起来了!你这时会恍然大悟,哈哈,原来这就是逆腹式呼吸!(相反不就是顺腹式呼吸吗?)

练气关键的是导气阶段。掌握气的运行路径就像婴儿学走路,把元阳带到丹田有一定规律。诀曰:“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眼、鼻、心、丹田四个点,就是气的运行路线。练气时,要求闭嘴,用鼻子长呼短吸,连绵不断,循环往复,用心感受气息的平稳。引入清气通过四个点,途经尾闾,至腰间(两肾),使肾水充足,上升至督脉丸宫,回到鼻间,舌抵上颚,接引肾气向下入丹田,下腹感觉鼓荡饱满,这就是气沉丹田的体现。

太极拳的气,就是人体先天之元气和后天通过放松练习获得的内气结合而成的气。这种气,是内在感觉存在的物质,也是有益健康和辅助技击的内在能量。从生理、医学的角度看,它没有外在的形态。从严格意义上讲,丹田甚至没有一个具体的点,大致以脐下三寸(小腹)为中心的一个空间。道家认为,丹田是聚气、养气的地方,是身体内在能量的枢纽中心。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气沉丹田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纯任自然,不可勉强。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心静体松、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动作圆满,处处以腰带身,劲路贯通,全身松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行拳走架时,腹部就会产生一种圆满厚实的感觉。丹田这种内在的感觉,随着意念、劲路、外形动作的变化而变化,时而上提,时而下沉,以至于翻滚、鼓荡、转动、聚合、虚散、平静等等感觉,这是功夫达到一定层次的必然结果。但要记住一点,在太极拳习练中,身体内部并非时刻表现为气沉丹田。

太极拳百炼必须一站(站桩),行拳走架是动功,搂膝拗步、野马分鬃、倒撵猴、云手等有进退、有侧行,是活的桩功;还有静功,提手上式、手挥琵琶、预备势、站桩都可以做静功练习,动静结合,不可偏废。

站桩之后,能够体会到大小周天是如何运行的:

小周天,呼气时,意想有一股气从头顶大脑,经面部、胸部下降到太阳穴神经丛(丹田),小腹外突;当意识到气行至肛门处,立即吸气,小腹渐内收,使气从尾椎经骶骨、腰、胸、颈椎上升至大脑。通过呼和吸,上下(前后)一周即小周天。

大周天,呼气时,意想有一股气从头顶大脑经面部、胸部,下降到丹田,此时小腹外突,气经膀胱与肛门(会阴),分支顺着腿前部下沉,直到涌泉穴(脚心)时吸气,沿着腿后上升到肛门,经脊柱上升至大脑(百会)。上下呼吸一周,为大周天。

练习大、小周天,对保健和防治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在做功的状态下,吸气时,腹部微收,呼气时,腹部凸起。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当我们练拳做开功的时候,随着呼气,小腹鼓起来,这就是腹式逆呼吸,即拳式呼吸。当然,在套路中,不是每个动作都配上拳式呼吸。因为拳势有长短,动作有繁简,不可能式式都配上拳式呼吸。复杂的动作之间必须用自然呼吸过渡。从矛盾论角度看这个问题,不需要动作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动作,但是有必要。一套拳下来,拳式呼吸越多,质量越高,效果越好。衡量呼吸质量的标准:要领正确,呼吸自然(缓、匀、深、细),淋漓而呼吸不喘。太极名宿赵斌云:“呼吸的极意是忘掉呼吸,绝不可强求动作配合呼吸。”这些拳理,初学者要慢慢消化,否则物极必反,很难上路。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正规的杨氏太极拳站桩(太极混元桩,供参考):

预备势

两脚平行站立,略宽于肩,膝关节微屈蹲,胯根内收撑开,裆部虚圆,脊柱松沉直竖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合抱,高不过胸,低不下腹,指尖相对(间距两个平拳),掌心略向内下,劳宫遥对神阙(肚脐)。

动作(三调)

站桩

调身:虚领顶劲,垂帘(眼帘),内视(眼神使鼻尖、心尖、肚脐对齐),反听(静听身后和左右),下颌微内收,唇微闭,齿轻合,舌抵上腭,沉肩坠肘,大椎向上鼓起,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脊柱竖直,胸前空松,背后撑圆,百会和会阴上下呼应。做到:三平两竖一垂直,即顶平、肩平、胯平三平;肩井穴与涌泉穴两竖(两条竖线)上下对应;一垂直,百会-会阴这条中线要垂直,此时不要忘记,两胯根微微撑开(后收,向左右撑开),收尾闾,调直脊柱。

调心:心无旁骛,心静用意,意守丹田,进入练功状态。心静,手脚不妄动。

调息:调节自己的呼吸,做到深、长、细、匀。最好是逆腹式呼吸,为拳式呼吸打基础。

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你就像个不倒翁(上松下沉)。站桩的核心是气沉丹田,但不要特意鼓肚凹腹。不会气沉丹田,站桩就失去意义。而如何站好桩?智慧的人常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我认为贵在循序渐进,每天坚持。希望拳友们有点耐心,好好站,认真练,慢慢悟。

顺腹式呼吸双手上举与肩平时(不超过肩),吸气用意渐渐将气输入脐下小腹部,使之外突;当沉肘收回、下按时,呼气,小腹内收。与逆腹式呼吸动作正好相反。要想学会拳式呼吸,必须首先把腹式呼吸的顺逆区别开来,取其一,形成习惯,才能自然流畅。

太极拳腹式深呼吸运动,无论顺逆,都是为了气沉丹田。而气沉丹田并通过大、小周天练习,气遍周身不稍滞,有助于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就拳技而言,调整呼吸(拳式呼吸),控制丹田之气按照指定路线运行,才能使动作和呼吸协调一致,达到天人合一、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