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山就是国家——胡适的价值经百年而不衰,两类人为何不喜欢胡适

 沧海一粟1951 2022-08-04 发布于江苏

民国那点事儿

1962年,胡适先生在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突然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被葬在中央研究院的后山坡上。一代学人埋骨台湾,成为一位葬在台湾的外省人。但胡适曾说过青山就是国家。

胡适的价值

在铁与火的争雄中,胡适是民国时期唯一一位没有枪杆子、刀把子做后盾而在思想言论颠倒众生的思想家。胡适依靠的就是他的清誉。唐德刚曾问李宗仁如何评价胡适?李氏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胡适一辈子都在维护学术独立与自由,提倡容忍,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不以大众之是为是,不以大众之非为非,更不曲学阿世,阿谀奉承任何人,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前者容易做到,但后者不容易做到,一旦与大众意见不一,就会被大众扣帽子,吐口水。但胡适始终独立与自由,清醒与稳健,保持着他不偏不倚、中流砥柱的地位。



1949年,胡适先生避走海外,一生未回。1952年,胡适曾回台湾讲学,《孽海花》作者曾朴的儿子曾虚白先生曾问胡适:为什么会批判你。胡适曾回答:自己提倡怀疑一切和主张独立与自由。进入80年代,人们思想再度得到解放,开始回归胡适,研究胡适的著作也开始多了起来,并且始终不衰,“胡学”成为显学。

各领风骚数百年,是说一个人的文章影响也就百余年时间,然后影响逐渐式微,而胡适从上世纪20年代誉满天下直到今天,胡适的话题依然不衰,可见其影响的生命力的强健。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须知,异议也是记忆的 一种延续。



批评、诋毁胡适的那些人

胡适及胡适思想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来评价的。但一味的诋毁胡适的这类人却也始终泾渭分明,极具标签化。

首先是第一层,之所以不喜欢胡适,因为胡适没有上船。胡适不顾北平西山的广播与学生的秘密劝说,而是在蒋介石的连番电报催促下,离开北平,选择南下,而后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远走美国,中间又拒绝李宗仁和阎锡山组阁邀请,继续“在道义上支持蒋先生”。甚至在50年代的橄榄枝的摇晃下,胡适态度依然故我。



其次是第二层,之所以不喜欢胡适,主要是学术之争和治学思想。这一层次极为丰富,既有论敌,也有统一阵营人士,传统派对胡适的反传统不依不饶,而统一阵营,又认为胡适过于妥协,不够强硬,不够激进。而过于强硬,不妥协,必然要保持思想上的清一色和组织上的铁律,又与自由主义价值观相悖,这也是胡适及胡适们这类自由主义者的两难、矛盾、悲哀和尴尬。



第三层的不喜欢胡适,这类人对胡适观点断章取义,从不了解观点的上下连贯性、发展性和完整性,只截取片段甚至一句话就大骂特骂。而这类人的从众因为别人骂所以跟着骂,被人牵着鼻子走。但他们只要看了胡适的文章,他们也就不会再是这类人的从众了。

比较典型的就是“低调俱乐部”。这首次出现在50年代批判胡适的文章中,可以考虑下当时的政治背景。另外所谓孤证不立,胡适这个人是树敌很多的,中间不乏激烈的民族主义者,但他们的文章中也没有出现过低调俱乐部,如有,以民国文人的特性,绝对不会饶过胡适,文字的繁重、尖酸刻薄、诋毁功夫肯定比大陆的文字要精彩许多,但是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个方面的文字,哪怕是胡适论敌们的弟子文章。



胡适的意义

其实,我们与胡适的距离,可以说是100年,但也可以说是0。我们应该多读读胡适,胡适的文章从来都是浅白而清晰,里面都有现成的答案。晚清以来,曾国藩日记或曾国藩家书逐渐成为许多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引导。同样的,周围有不少人也从《胡适文存》或书信、日记等文字中得到人生导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