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血证

 虚竹怀远 2022-08-04 发布于湖北

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血证

黄明中,主治医师(湖北省广水市中医医院 邮编432701)。

主治

     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血证。

处方

      阿胶(烊化)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炙黄芪15克,牡蛎(生、煅)各20克,红茜草(生、炭)各10克,制鳖甲10克,干姜炭2克。

用法

      水煎服,日1剂。发烧咳甚加银花;内热口渴加花粉;腹胀便秘加大黄;汗多气短加西洋参、龙骨。若大吐血、药难入口,或出现休克,当配以注射止血剂、输血或手术等。

疗效

      本组350例中,痊愈(活动性出血停止,体征消失,相应检查正常,1~3年未发)286例,占82%;显效(出血控制,相应检查好转,较长时间未发)25例,占7%;好转(症情好转,时有复发)23例,占7%;无效(症状、体征检查均未改善)16例,占4%。总有效率96%。

按语

      血证是指血离常道,溢于脉外的病证,是临床多并发且较危急而又顽难的一种常见病变,自古医家甚为重视。血为机体重要物质基础,受于先天母体,长于后天水谷之精微。具生化于心脾,藏于肝,输于肺,施泄于肾。血气相依互制,气统血,血载气,气行血,血养气,气血相互化生;精血同源,相互资生,血气调和,神乃生焉。气营养机体,滋润脏器,形神充沛,功能自如。血行脉络,运循不息,喜动恶燥,若宁勿凝。若直接损伤血脉,或间接耗伤精气,均可致血离常道,造成血证,证成重疾。

       本病病因甚多,病机复杂,如风热上受,肺络损伤,血热外溢,多见咳、衄血;湿热蕴毒,肺胃痰热积滞,迫血妄行,多见吐血、咳血;情志郁怒,肝气横逆,犯胃伤络,火升血进“甚则呕血”、衄血;烦劳过度,或劳欲太甚,精气亏损,阴火灼脉,在上多咳血、衄血,在下则多尿血、便血;中虚寒湿,血精失摄,多现便血(隐血);膏粱厚味,燥热蕴积于胃肠,化火动血,出现吐、衄或便血以及意外损伤、疫毒伤血等,皆可致血离脉道。

       其治在于顺应血的“化生”、“动”、“宁”的特点,紧守病机。首当止血活血、生血养血,或益气固摄,或导血归经,调节血精气与整体关系。或清气降逆,或化瘀活络,或化饮渗湿,或化痰调气,或泄火解毒等。总以急则止血以治标;缓则调血以治本,或止调相宜,标本结合。黄连、黄芩、生牡蛎清气泄火,以降血热冲逆之势,阿胶、白芍、鳖甲养血宁血以缓血燥之急。《济生方·吐衄》曰“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行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因而以上味,清气为重,适宜于血热上逆之证。血随气行,气虚血失,当益气固摄,唯炙黄芪升而且守,益而不滞;另配煅牡蛎乃强固涩之力;伍姜炭以应中寒失摄,共补气固摄,适为中下焦失血之用;煅牡蛎、二炭通为收敛止血之味。血离脉外,本多瘀滞脉道所为,况瘀阻血更难入脉,血溢脉外必再凝滞,致流行不畅,更难循经,血愈相悖而成恶性循环,故自难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以生茜草活血化瘀面不伤血,黄芪配阿胶,阳生阴长,大可发再生之气血;阿胶配芩、连甘苦化阴,即可为精血互生,气血旺畅,血症自了。体有阴阳属性,证有寒热之分,况病都发生多有温凉之矣,故尔以茜草、干姜温凉之性作炭,以应属性之需,又作导血入脉之物,倘因过用寒凉之味,少佐温性以防格拒。大剂寒凉又可制姜炭之性,且无温血动燥之忧。变害为益相制为用,确为中药配伍之特色。本方止行同用,降升并施,寒温结合,标本兼顾,主次分明,适用临床多种血证,只有掌握得体,审时度势,方能丝丝入扣。当然,血证大则危在倾刻,小则遗患终身,为提高治疗率,有必要配用输血、手术等现代的中西结合方法,以全万一。还须注意戒烟酒,禁生冷、油腻防感冒,慎性欲,制郁怒,减劳心、劳力等伤血动气之弊,以防加重或复发。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