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必须知道的认知规律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教师必须知道的认知规律

了解认知规律对于课堂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都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都想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

课堂教学设计最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好不好?这样设计的教学效果如何?尽管你这样设计的理由很多,诸如课程标准的规定、考试的要求、学生的实际等等。但是有一点很重要:这样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什么是认知规律?认知规律有哪些呢?

一、戴尔学习金字塔

学习金字塔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它以数字形式形象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多少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见图一)。

(图一)

第一种"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阅读",可以保留10%。

第三种视听,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第七种"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Jean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互动转化。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遗传特性可以改变。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是指心理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方式有两种: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调整适应客体的过程。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和主动建构的过程。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图二)

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见图三)。

(图三)

简言之,学习金塔表明,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皮亚杰则认为,儿童学习式具有阶段性的,且学习式不断建立平衡、打破平衡、再建平衡的过程;维果茨基则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下从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潜在发展水平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