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8):父母爱孩子的边界和界限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距离产生美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的过程中,在时空、心理上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就会导致审美疲劳,即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但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往往角色错乱、边界模糊,甚至剥夺孩子的参与权。

       案例1:有一位妈妈特别爱干净,经常帮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收拾脏、乱、臭的房间,结果换来儿子的埋怨和赌气。表面上看这是房间边界,实质上则是心理边界问题。后来这位妈妈尊重孩子作为房间的主人,忍住不去干预他的生活方式,孩子看到屋子里到处干净整洁,自己也渐渐开始收拾垃圾、整理房间了。因此父母最好不要触碰孩子的心理边界,而应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不包办代劳,亲子关系反而健康和谐。

       案例2: 有个妈妈认为吃韭菜对身体好,运动员都吃韭菜,所以从儿子3岁起就逼着他吃韭菜。尽管儿子一吃就恶心得想吐,但直到20多岁回家妈妈还给他做韭菜馅的饺子。儿子简直崩溃了,尽管不想让他妈难过,但这事给他带来莫大的焦虑和烦恼。

       家庭角色边界不清最常见的表现是生活中父母的包办代替,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调查发现:有四个方面与父母角色边界有关:身体安全、隐私空间、选择控制与能力剥夺。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隐私,大到孩子的职业、配偶选择,父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越界行为。

夫妻关系优先

       在多代同堂家庭结构中,存在着夫妻、亲子、双方父母(祖父母)等三种关系。边界实际上是在家庭成员关系中找到彼此接纳的平衡点,并非是一个僵化、固定的界限。每个人在家庭中肩负多重角色,譬如一个男人既是儿子,又是父亲和丈夫,面对不同的关系需要不同的角色定位。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中,无论从时间维度上还是从重视程度上,都应是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最后才是跟夫妻老人的关系。

      有专家形象地用3个圆圈来比喻:孩子是小圆,爸爸妈妈是另外两个圆。3个圆既不完全重合,也不彼此分离。孩子3岁以前跟妈妈的关系更亲密,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不能再把爱人边缘化。夫妻关系和谐,孩子就健康成长。

       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达成共识不易,落实更难。某专家举了自家的例子,“外公外婆从孩子小时候就跟我们一起住,我用了15年的时间才让老人知道,我们感谢他们对我们生活的帮助,但这个家不是他们的家,是我和太太的;孩子不是他们的孩子,是我们的孩子”。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包容,即尊重包容对方的看法、立场和选择,千万不要相互依赖、相互干扰。有的父母放不下自己的子女,以“我们都是为你好、为你着想”、“我爱你”为包装干扰、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永远活在自己既定的思维里,按照自己假想、可控的轨道生活、工作和择偶。

        家庭成员角色归位

      解决家庭次序错位问题,需要夫妻坚持共识,生活上对老人既爱护又尊重,原则上不让步。国外有句谚语叫一个人的蜜糖,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没有邀请的帮助就是暴力,最好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各归其位、各取所求、见我所爱,给其自由。有位家长在客厅里挂了一幅字“给我所爱的人自由”。他家老人总是觉得孩子吃不够,一给孩子夹菜,孩子就皱眉头指指这幅字。家庭成员归位后,彼此关系轻松,各有其位。整个家庭儿子更像儿子,女儿更像女儿了,老人更加幸福。

       家庭关系的调整是动态的、弹性的。有时候老人有被需要的感觉,需要有一种价值感,因此年轻人要多理解体谅老人,老人该放手时要放手。巨大冲突之后,配合以人文关怀,多种沟通方式灵活运用,会有利于修复冲突造成的裂痕。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家庭关系中,调整和协调一定不要带任何情绪,不带情绪说话就是一种爱的能力。

       社会在飞速发展,父母仅凭现在的认知无法判断今后的事情,智慧的父母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把权利交给孩子,勇敢地让孩子自己去选择,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是一种难得的生活体验。创造是在身心无障碍的情形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而不靠兴趣追求人生的人极有可能失败。如果孩子开心快乐地享受他选择的学习和工作时,就已打赢了一大半的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