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备课角度反思中小学课堂低水平重复的成因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一、中小学教师备课的真实现状
近年来,笔者几乎每年都有部分时间调研学校的教学常规,就教师的备课而言,可谓“花样百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一)备课=从网上下载教案或课件。现在不少学校都给教师配备了笔记本或平板电脑。这在方便教师搜集教育资源同时也滋生了“依赖”和“怠惰”的思想。
【案例1】
(二)备课=城区优质学科教师编写的教案。近年来,一些区()推行片区教研,即以城区某所优质学校引领数个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城区优质学校组织名师、骨干编写了每个年级的学科教案,以供农村学校参考借鉴,但是农村学校直接将它们作为上课的教案。这就相当于我前面所讲的,用治别的病人的处方来治疗自己的疾病。能否治愈,不言自明。
(三)备课=教学步骤。一些教师的教案只要一堂课简单的教学步骤,可谓“万能教案”,放之任何学科和任何一堂课。
【案例2】
【案例3】

(四)备课=页码+例+练习

【案例4】

(五)备课=罗列课本知识点

【案例5】

【案例6】

(六)备课=练习+核对答案

【案例7】

(七)备课=习题
【案例8】


此外还有,备课=试卷(学案、习题单、学习指要等)
从上述实例看,我们可以清晰捕捉到当前中小学备课的一些显著特点:
一是教师的独立思考没有参与到备课之中。我们看不到教师研究学生、整合教学资源,看不到教师解读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要求,也看不到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摇动一丝丝他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是备课缺乏系统规划。(1)备课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建。见木不见林,甚至看到的只是一片片树叶,看不到一颗完整的树,更看不懂一片森林。教师的备课仅仅局限在某一堂课,甚至是某个或几个知识点,课堂之间缺乏联系,对整个学段、整个学期、整个单元更没有系统性的规划;(2)备课内容不完整。从教师的教案看,教师只关注每堂课的设计,没有学期和单元(章)的规划,没有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没有教材解读、没有学情分析、没有考试要求说明等。
三是目标定位不准。(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目标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我们也无法达到终点。(2)教学目标的表示方式不正确。大多沿用过去教学大纲的表述方法,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怎么样等等;(3)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不精准,不具体、不可操作、不可量化、不可检查、不可实现。
 四是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关照。(1)备课主要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2)备课更多关注的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普遍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3)课堂提问和练习没有体现层次性和可选择性,“黄鳝泥鳅一样长”。
五是教师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缺失。教师习惯性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设计课堂教学进程,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课堂教学规律,借助现有教学资源重新加工和整合教材。
二、中小学课堂低水平重复的成因
导致上述中小学教师备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重点从两个方面做一简要分析:
(一)就教师自身而言
一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亟待加强。自中小学实施绩效工资以来,学校各利益群体(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职工、班主任与非班主任、职称高的与职称低等)之间矛盾重重,为平衡各利益群体,学校只能缩小个人之间的差距,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这种落后的分配制度根本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一些老教师“船到码头车到站”,干了快一辈子,没了追求,也没盼头,觉得累了,该歇歇了!因此,不少教师写的教案纯粹是应付检查,费力费时费纸张,既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教师专业能力严重缺失。老教师不想干,年轻教师不知道怎么干。尤其是前几年教师准入门槛低,有为数不少的新教师根本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整个课堂,书写不规范,错漏百出,我们根本听不懂他们究竟要做什么,更遑论学生,“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譬如,前不久我去听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的语文课,课中老师想把面貌的“貌”写在黑板上,但突然神经断路,忘记这个字该怎么写,迅疾伸手到前排一个学生桌上,抓起一本字典,唰唰地翻阅起来,终于到“貌”字,然后照着词典,一笔一划拼凑在黑板上。尽管这些年加强了教师的培训力度,经费投入也不少,但大多培训“高大上”,曲高和寡,不接地气,脱离基层教师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当前教师培训不是坐而论道,而应该深入教师的课堂,解决他们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
三是教师负担过重。学校检查多、会议多、文件多、活动多、表册多、培训多、APP平台多等,本末倒置,教师每天跟打仗似的,“两眼一争忙到熄灯”,哪有时间静心思考备课!
(二)就学校管理而言
一是备课管理制度不健全。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相应的备课管理制度,但是大多数制度大话、废话、假话一箩筐,没有明确具体的备课要求(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备课检查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的备课检查重点着眼于“有没有”(如有没有教学目标、有没有超周备课、有没有教学中难点等等),这种检查本身就停留在浅表层面,根本不能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不少学校的教案检查落在教务主任一个人的肩上,但是教务主任一个人要面对学校数十或上百教师,其人际压力可想而知,打不开情面,难得糊涂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考核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管理制度形同摆设。
总之,当前在中小学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减负提质”、“减负增效”,备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