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两章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听王老师读《论语》,完成她留的思考题。

一、怎样才算君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以前觉得最主要的标签应该是坦荡,磊落,行事光明,正大,不藏着掖着,不蝇营狗苟,其次得有担当,须忘却此身营营,眼界开阔,当仁不让,现在觉得这些只是君子的外向人格,固然能够尽一己之力,激浊扬清,力挽狂澜,但有时却难免由此自大,而被架空到高处,一顶冠冕便可以压死君子,像现在的崔永元,铺天盖地的颂扬之声,未必于他是好事,杀君马者道旁儿,若因为固守君子的担当与道义,被众人捧杀,这仿佛不是人们想做的君子。所以,现在觉得,君子的人格标签还应该内敛,既有识局之慧,又有容人之量,同时还得能够自我保全,不是明哲保身的保全,是真正有能力的保全,所以先得既以君子为原则,又不以君子为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怎么才能做到?好像作为君子只好内省,因为恭敬于事,自持于心,好像才会化解这“愠”,但我又觉得,这被化解的“愠”是真的不在了吗?
君子终究还是个体人格,并不能左右周围外界,如果只是自我化解,仿佛终究有些自我麻醉的逃避,不在意,你便伤不到我,可这不在意的境界其实很难,除非君子成为真的“佛系君子”。
最近看《如懿传》,越到后来越有些感触,且不论与史实是否契合,看有的评论说是讲婚姻的困境,但好像也可推而广之到人生的困窘。故事里的如懿不合时宜地强求少年情义始终如一,于是不争不抢,每当遭遇困境,只说“自己没做过”,再无他法,仿佛君子作风,人不知而不愠,因为愠也无法,反而让自己更难过,所以夫子的这一句,里面似乎有无奈的辩白。
倒是像故事里的海兰,曾经极端委曲求全,一朝醒悟,从此默不作声,也不卑不亢,伺机而作,绝不便宜了小人,最可贵是始终善恶分明,初心不改,这个人格标签,我心向往之,但我不够这个境界。
所以,我现在理解君子的人格,除了外在受人推崇景仰的那些光辉,除了凡事总能内省的格局,我希望能有一点在现实中庖丁解牛的智慧,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气场。可这样的君子,可能少有。

二、如何理解“无友不如己者”?
“友”,我理解为亲近,甘心乐意地亲近。少年时,会因为很浅显的理由就喜欢,就亲近,就以为遇到知己,当然,确实不乏后来真的成为一生的知己,但如果单凭青葱岁月里那一点彼此的“好感”,怕是在后来难以为继,所以才有许多“友”走着走着就散了,须加上后来成年岁月里的相知相惜,共同分担休戚,才能巩固并发展那份友情,不过,此友早已非彼友,彼此早就鲲化为鹏了,这过程中,能一起进步发展当然好,高山之巅,华山论剑处,你我切磋,你是洪七公,我就是黄药师。然而,有时,就不一定能在高处相逢,比肩而立,所以,还需要一点烟火气的情意,就像我跟你倾诉私语,你虽然早已豁然贯通,却依然不嫌我小家子气,还能跟着我义愤填膺,骂两句替我出出气,接着再告诉我,要不咱这样?
庄子与惠子是旗鼓相当的友情选手,他俩不是伯牙子期那样除了你这世上空无一人,从此我的人生便没了琴声的腻歪,而是生时,彼此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也没人记仇,其中一个死了,活着的那一个,会偶然感慨:无与为质,无与为言。寂寞溢于言表,但心里其实希望:再遇到一个惠子该多好。
孔夫子一定也有庄子样的寂寞,才会说出这番话。他先强调一个人要有自己,要自重自爱自信,如此,才有独立的判断,不会轻易动摇,要有一点信念做主心骨,且谈“忠信”,这样行事才不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然后才说“无友不如己者”,好像已经先笃定了自己,不会因为其他无赖因由委曲求全,假意美好,所以,但凡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可以不相为谋,敬而远之就好;若是对方给自己生命中新的成长趣味,则无关身份地位,这就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另一个意思,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对于身外标签可不以为意;另外,如果确认对方非但不是同道,更是浅薄狭隘卑劣低下之徒,那就该断然决绝,虽不见得横眉冷对,也可冷眼相待,并不妨碍自己同修温良恭俭让。
而且,谁还不会看错几个人?孙猴子的火眼金睛也是老君八卦炉里炼了许久才成的,起初傻白甜的时候,亲近了不该亲近的人,也不怕,不是还有“过则勿惮改”吗?
孔夫子是圣人,但绝不是无原则的老好人,他心里的账本一直都挺清楚的,这一句不过偶露峥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