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论语》(6)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里多有师生对话记录,大多点到即止。《学而》篇这里记录子贡与老师的对话,言简意赅,心有灵犀。

师生关于贫富境界问题进行探讨,子贡提出第一境界:贫穷而不谄媚讨好,富有而无骄慢,其实这一境界已经超出常人所能及。人穷常常志短,所以无论乐不乐意,总会或多或少有些低声下气,而财大往往气粗,即使自己不觉得,那份意满踌躇摆在脸上,就足够说明一切了。尤其当下世界,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似乎更迫切,单看中学生作文里那些被用滥的人物案例,几乎大多成功的标签都是名利双收,或者至少有利,拥有一定财富积累,好像便可扬眉吐气,证明自己的上进与成才,而中学生的价值观并非天生,熏陶教养他们的,这个世界的成年人都有份,遑论那些充斥视野的“成功学”的洗脑术,因此,作为老师只好一面尽量讲授真正的成功是如何成为独立而自由的自己,无关名利,一面又见许多少年敷衍的眼神无可奈何。但清醒的世人也明知道,成功的标配是财富榜上的排名数字,这确实并非不露破绽的真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谁没见过?

所以,身处清贫困窘,还能不卑不亢不讨好,坐拥富可敌国,还能不眼睛长在额头上降尊纡贵,已经是人性品格的自我进化。

然而,老师孔子只是淡淡地首肯,又提出了更高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类,叫作隐逸文化,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和严光。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又是种豆南山,又是修菊东篱,经常喝酒,偶尔出游,临溪长啸,乐夫天命,忙得很,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但他似乎没有多贫穷,鲁迅就曾毫不留情地指出,陶公还有奴子可用,如果真穷,怕早饿死在东篱边了。因此,陶渊明乐则乐矣,似乎不是真的“贫而乐”。

另一位大隐严子陵先生,年轻就有才名,最重要的是他的一位好同学后来当了皇帝,如果换成一般人,发小如此发迹,怕早就蜂拥而至,至少可分一杯羹。但是严先生却“变名姓,隐身不见”,这是足够高贵的“隐”,只可惜当同学皇帝寻访他时,他明晃晃地“披羊裘钓泽中”,让人不由不开始思考他是否有欲擒故纵的意味。虽然后来他在皇帝同学面前确实有些“放诞无礼”,似乎不放名利在眼里,但终究他还是应聘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又隐富春山,活到了八十岁。严子陵的“乐”,应该也很丰富,毕竟与皇帝权贵周旋再三,需要拿捏好既保全清名又不致惹杀身之祸的分寸,晚年隐居地又是好山好水,也该“乐之无穷”,但是这位严先生,也不“贫”。

所以,真正能在物质困窘中还保持真心舒畅愉悦的,确实不多,那需要先耐得生计的艰难,体肤的磨炼,还要不颓唐,不沮丧,平和安乐。孟子笔下那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大人物,虽然曾经“贫”,但他们似乎个个怀揣一颗勃勃雄心,只等着有圣明之主来发现提拔,也不“乐”。

如此看来,真正做到“贫而乐”的反倒是那些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芸芸众生,因为他们并不以“贫”为苦,常常以“贫”为命,于是乐天知命,在泥沼里也能开心快活。

至于“富而好礼”,好像比“贫而乐”还轻易些,因为只需增进精神品格的自我教养。

现实中当然有为富不仁者,但富而仁者也不少,甚至有些富者,会将与人为善当作一种持续富有的风水滋养,所谓有千金,散一点,可再获千金。不过,“富而好礼”,依然是个尴尬命题。

孟子讨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曾经举例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借此证明任何人都需要尊严,哪怕生死攸关,而掌握生死的一方,能否给对方尊严,就涉及一个“礼”。比如日常我们见许多做慈善资助贫困的群体个人,有多少能做到匿名呢?大多不但不能默默无闻地做慈善,还需要开大会,上新闻,做访谈,发朋友圈,总之,需要昭告天下:我捐钱了,我做慈善了。当然,做的是真慈善,就需要传递正能量,就需要真心感谢和赞美,但是为什么每当看到慈善者在镜头前,把一笔钱放到接受慈善一方的手里时,总有些替那个接钱的人难过呢?

譬如王老师提到那位半价卖米救灾的徽商,他所以要有些成本,而不是直接开仓放粮,大概就是考虑到买粮的人既得到了帮助,又不失尊严;而一旦白吃白拿,任谁都该觉得矮人三分吧?

所以,我以为的“富而好礼”,是虽然财富过人,但依然能够与人平等相待,有心体贴也好,无心作秀也罢,都能给别人一个自由选择的尊严,这是“礼”,也是有分寸的尊重。

子贡听了老师的点拨,一时茅塞顿开,禁不住报告自己的触类旁通:《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老师与我的这番教学相长的切磋吧?

而老师孔子一听,子贡不但对自己所说全解,还能恰当用《诗》,说明这个弟子既有领悟力,日常又有积累,真是让为师惊喜不已!于是也回应了子贡的雀跃,很亲切地表扬了子贡:我告诉你一些,你就能想到另一些,孺子可教啊!

就这样,一场师生对话在愉快的氛围中宣告一段落。

孔子,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私人教育家,对于教学方法原则等等,都有钻研并留下许多金句论述,其中就有一句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老先生认为要启发学生心智思考,要学生最好能举一反三,如果一味僵化追随,随声附和,没有思考和拓展,就是偷懒或愚钝,暂时可以中断教学了。子贡,应该就是那种让老师特别欣慰的学生,因为他可以在与老师对话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思考,以往知来,等于就是进入了最近发展区,他自己会主动跳一跳,摘到新鲜的果子。

现实中的课堂可不总是这么乐观,因为常有师生对话难以为继的时刻,启而不发,愤悱皆无,又有课时限制,不能当下停止,也不能总是启发起来没完:要么大家都沉默,老师出示答案;要么大家都沉默,老师继续等。所以,教学相长是教学的佳境,但需要教学双方旗鼓相当,即使不能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子贡,至少,为师者可以提出更高境界,做学生的能够独立思考并有所发现。

身为老师,我们常常只教了个寂寞,然而,惊喜,总在后面。

(图片来自liushuai朋友圈)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首尾章有些小精心,因为都安排了孔子关于“自知与人知”的话题,而且开章以“不亦君子乎”,明标君子的品格,结章不提君子,却遥相呼应,尽在不言中。

孔子终生是部大书,又对历史与现实多有洞察,可他偏偏述而不作,只管把自己的主张理念学说倾囊相授,以弟子及再传弟子的口耳相传,树立起他的先贤圣哲形象,这是强大自信,也或许是孔子的另一种大智慧。

想当初他四方奔走,只想为时代寻一剂救命良方,却四处碰壁,多遭困厄,即令偶尔有诸侯器重,也会很快遭小人算计,接着不得不继续疲于奔命,累累若丧家之狗,因此,孔子应该长期处在“人不知”的境遇中。可是,这样“怀才不遇”的孔子,却在高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们今天的读者,虽然可以调侃孔子大概心怀打肿脸充胖子的精神胜利法,但纵观他的生平,以及他给中华文化造就的诸多伟大滥觞,孔子温柔敦厚的情怀,有容乃大的胸襟,应该是事实。他教导弟子,别人不了解自己,哪怕有些委屈,也不用忧心忡忡,愠形于色,这才是君子的品格;为人处世,不必去为了别人了解不了解自己而患得患失,倒应该多想想自己是否了解别人,这才是君子的胸怀。

古往今来,能人志士,但凡有一技之长,总是盼着快点遇到一位青眼伯乐,好让自己有机会施展所长,从而成就个人价值,不憾终生;但是,造化弄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千里马是自己的千里能为,而伯乐却是不确定的甲方,何况这位甲方,即使认出你是一匹千里马,他也未必有黄金买马的财力与权力。于是,一些自以为是千里马的人才,不平则鸣,只好在历史上留下几声心不甘的长嘶,然而这“嘶鸣”也不过徒增后世同命相怜者惆怅而已。

像人们津津乐道的范仲淹,借为人家写建筑铭文,除了开篇寥寥几笔赞扬了人家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余下都是自己夹带私货。他将古今失意与得意的两种样貌通过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勾勒出来,一面表白自己忧国忧民,一面标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满纸都是患得失忧功名的悲喜,幸而那位建楼的执政官大气,将这篇抒发个人不遇的优秀作文保全下来,如果遇到心思细腻的,批一句: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还有那位踽踽独行夜归鹿门山的孟浩然,也是因为一句“不才明主弃”,而令当时明主不爽,就此丢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因此,真正的君子,应该学会找到自己的人生空间,不忧不惧,不把前程一味寄托在他人的知遇上,如果一面确实有才华,一面却牢骚不断,恐怕也只算得上一个“小君子。更何况,人生境遇,也往往峰回路转,顺境时可以鼓足风帆,一济沧海,所谓逆境时,大可回归自我,寻找自己另一境界的柳暗花明。苏轼名闻天下时,皇帝都要把他当作儿子辈的宰相来敬奉培养,一朝风云突变,沦为阶下囚,苏轼也曾满怀恐惧,长恨无人省,但是幸好,他很快就从自我的功名失意里突围出来,再回首向来萧瑟处,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悟,由此,为后人留下一位不止文采卓然,格局也开阔的大苏轼。

还有我们熟悉的刎颈之交的故事。蔺相如在遇到廉颇因私心狭隘而为的种种排挤非难面前,他始终选择退让,回避,直到门客逼迫,才道出实情:吾所以为此者,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也因此令廉颇折服于心,主动负荆请罪,将相言和。

孔子提出的“不己知”(“人不知”)与“不知人”,穿越重重历史,始终再三呈现在每一代世人的现实里,应该会有无数人为此焦虑,感伤,失落过,也应该会有无数人最终超越了狭隘的自我,不再纠结于人知不知,放下功利纠葛,就此脱胎换骨,成就一个崭新的大气自我,而这份大气,虽然不足以构成君子的全部品格,但却是立身君子的必修课。

(图片来自三联美食配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