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论语》(8)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早饭桌上,我爸提起一件当初令他气愤的见闻,指着我愤愤地说:

就像你们这么大年纪的女的,都不好惹,有一个算一个!

我嫌他一棍子打死一大片,说:人老了不得安详吗?爸爸你怎么还这么愤世嫉俗……

我爸更不满,音量又提高,说:哼!安详?安详嘛?!

我说:那你觉得我能干出你刚才说的那样的事儿来吗?

我爸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终于说:你,干不出来。

高同志在旁边也终于忍不住,说:吃个早晨饭,咱能空气融洽点儿吗?

我说,让你看看,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我变成现在这样,这得多努力啊。不过,跟我爸妈比,我婆婆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了……

我婆婆是时髦的八零后,年方八二,如果说我曾经尝过忍辱负重颠沛彷徨的岁月,那我自觉如今最大福报,就是婆婆大人越老越成为我的榜样:高龄,依然能基本自理生活,相对独立,懂得养生,头脑清醒,思路清晰。

她老人家年轻时也曾杀伐决断,偶尔说起自己参与的复杂家事,处理问题道理分明,重礼超过重情,该做决定时硬气,果断,多年后她依然自豪,好不谦虚。

这位老太太不善花言巧语,其实知道疼人,分得清好坏远近,家事繁杂,慢慢睁开慧眼,越来越不糊涂,有慧心,什么都心里有数。这一点,我还在“做媳妇抱婆脚”的路上继续努力。

八十二了,识文断字。两个爱好,其一: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牌搭子打几圈小麻将,不多打也不少打,自己带一杯热水,知道在路上慢慢走;其二:读书看报偶尔看戏,看时戴花镜,很认真,看完了不作任何评论,像没看。

也迷信过,偶尔会消沉,七十三那年做了个别人给送座钟的梦,心神惶惶了许久,今年春节刚过,对门老爷子突然去世了,感慨良多。

我结婚这么久,她今年第一次做了个腰部的手术,很顺利,也没受罪,可是住院那几天,她郑重地把我当年买给她的白金镯子交托给我好几回,说,该物归原主了,你以后可以再送给你儿媳妇。我就笑着替她先收着,她出了院赶紧给她又送回去,因为这“传家宝”还有点儿太年轻,她很高兴地又收回了,也没客气。

前几天又让她儿子带话儿给我,让我有时间过去,她要给我交代一下身后事,我说,有点儿忒早了。

但我还是去了,跟婆婆说,我一直也不会说甜蜜的话,但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你高寿就是我的福报,我也很感激你,因为到现在你都用不着我早晚伺候,先不用想你的后事,你就这样好好地在着就好,等需要我的时候,我随时都在。听了儿媳这二十年后的第一次表白,她像小孩儿一样很开心。

我们就说活了一大会子家长里短。

她说,她住的小区里大都是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见了面都得问道问道,前几天谁谁问,怎么这两天看不见高奶奶出来,谁谁就告诉他,高奶奶做了个小手术。

我知道,老人之间互相惦记,有对生命的恐惧,也有豁达。

给她换了新沙发新冰箱,她一面说着,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花这个钱揍嘛,一面掩饰不住地高兴,其实,新沙发和新冰箱就是希望她高兴,因为要告诉她,无论八十几,生活还可以是新的样子。

她心疼自己的小女儿我的小姑子,我以为很正确,何况我小姑子替我干了好多婆婆这里的活儿;金钱上她给过谁都当面跟我说,不嘀咕,光明磊落,我也以为很正确,同时告诉她,她的钱她自己作主,再有需要我们还能给她,这一点是婆媳之间有担当的投契。

她疼爱孙子孙女重外孙女,也很正确,她习惯的表达宠爱的方式,就是见了我的面就说:那个小丫头子可坏了。然后笑。

我嘱咐她对自己要轻拿轻放,小心行走,随时电话,我们会随时关注她。

这就是我理想的晚年榜样,能自理,有余钱,有爱好,规律养生,有尊严,思考清晰,关注世界而不执着,有体面,有体谅。

我爸妈更年轻,不过到了我爸也害怕的七十三。

他刚又动过一次手术,到现在,他腰上动过两次大手术,两条腿各自动过一次,病房里旁边年轻病友开玩笑说,老爷子现在也算“机器人”了,都换了零件了。

我爸吃喝上不肯受委屈,说吃不下医院里要求订的调理血糖的病号餐,有连续几天就喜欢吃烩饼,焖饼,或炒饼,最好有肉。

出院后在我家住,我发现他的食量还没恢复,比以前吃得少多了,他曾经是只要有肉,吃嘛嘛香的老头儿,还吃得勇猛泼辣。

快立秋了,他惦记他的白菜还没种,就打电话给家里我二叔,让他帮忙把菜种上,隔着房间,他声若洪钟,因为他已经有些聋了。我大声说,你小点儿声儿。他听见了,说,你声儿比我声儿还大。

住院那些日子,我姐姐往医院跑得多,还得顾着自家的买卖,很辛苦,可是我爸还有许多不满,比如打电话给我姐姐,有时她不能马上就到等等。我姐姐一面尽心伺候一面私下跟我吐槽:有嘛法儿呢,亲baiya

出院后他只需慢慢养着,因为动的是骨头,但是他自己能做的事儿我就让他自己做,比如他能坐着自己洗头,我就只管调热水,递洗发膏,递毛巾;好说歹说他同意泡泡脚,我就管给他把装好水调好水温的洗脚桶搬到他脚下,让他自己泡,泡完第一遍水太脏了,我就又换了半桶水,要求他再泡一遍,然后帮他擦干了脚,搬走洗脚桶,擦干地面,让他自己拄拐站起来溜达溜达。

在我家,我还是“老师”一样发号施令,看我爸坐了一会儿了,指令他:起来溜达溜达!他就听话地起来溜达。隔一会儿,问他,喝水了吗?水喝完了吗?可以吃一块儿桃。我说话不温柔,有时候也挨骂,但我爸骂我,我好像有点油盐不进,因为我好像自觉很强大,已经是掌控局面的人了。

我妈是好样儿的,我爸住院这几回,主力还是她。刚到我家,就逼迫着帮她洗了个澡,穿裤子时,需要我蹲地上给她套裤腿儿,其他都可以自己穿。

她就是睡,我爸很担心,觉得这是病,可检查过一切正常。在我家,我经常督促一不留神就躺床上的我妈:起来走走!起来喝水!她女婿高同志说,他姥姥没事儿,其实就是生活太平淡,缺少挑战。你没发现一到有大事发生,她就马上精神抖擞起来了?我注意观察过,确实如此,如果有些家族外交事宜,或内部成员纠纷,叔伯之间,妯娌之间,侄媳的婆媳之间,她都会积极参与,处理事务利落果断,在情在理,绝不拖泥带水。

在我家,我妈依然自觉地伺候我爸,事无巨细,体贴周到,她给他去倒水,就跟我抱怨我爸:他指使我惯了。我马上揭穿她:是你让他指使惯了。

我爸我妈除了给我一直潜伏的糖尿病基因,还遗传给我脾气大,心软,急躁,天真,刀子嘴,以及面对任何困窘的善良与勇气。

这些在我生命里,总是不经意间就隐约暴露,有时让我感激,有时让我恼火,更多时候让我充满警惕。

为政第二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有些惺惺作态,因为他有些言行不一的价值观,是能自洽而无自省。他老爹孟僖子临终教他要以孔子为师而学礼,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然而,孟懿子后来帮了家臣势力,阻挠了孔子的隳三都大计,明显违背了父亲的遗言遗志。孔子说过:“父没,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孟懿子改了,还改得有点犯上作乱,可谓不孝。

孝道伦理是为礼,有失伦理为无礼,却还来问孝。孔子无意多言,两个字:无违。潜台词是:想想你爹的遗言,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

为孔子驾车的学生樊迟憨厚,有些迟钝,所以同样问及孝,就要明说细说:父母生前身后,一切都要遵礼而行。这也算孔子的因材施教一例,同时表明态度:人伦大礼,不拘泥,也不可废弃。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懿子问完孝,他儿子也来问,当然不一定隔了多久。孟武伯,谥号曰“武”,不知为何名“彘”,也不知他青史留名的“骄奢淫逸声色犬马”行为是否与取名有关,不过日常为孩子取名确实需要费脑子,现实中常见名副其行,名不副实的案例,有时顺应或对立太鲜明,也不知有什么奥妙。孟彘问孝,孔子似乎有些答非所问,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这样理解,是句式倒装的说法。为甚这样回答呢?有些评论的意思我看是说,孔子借机教育孟彘:你不要太挥霍自己的身子骨儿,一旦享乐太甚,生病了,就会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担心就会导致父母生活质量下降,这就是不孝啊。

也不知当时孟彘听懂了没?

不过孔子此处提及孝道里的担忧,其实分忧上与忧下,现实生活中,好像总是更多父母为子女忧心忡忡,怕他吃不好喝不好长不好,怕他生病,怕他意外,怕他学坏,怕他没前程,怕他将来养活不了自己,总之,这忧虑可以从子女出生始,一直延续到他七老八十,如果父母还健在的话,这仿佛是一种本能。可是,身为子女,却常常忘了忧心父母,非但不忧心,还有人要抱怨,自家的父母不够有钱有势,不够强大,不够有求必应,不够给自己拼爹拼妈的更好资源,以致有的父母会心存愧疚,至于那些父母老去不便,子女就视为拖累的,也不是没有真实案例。我们总是相信伦常有序,也乐意相信代际传承反哺的伦理道德,但是当我们读到孔子别有“用心”的的这一节,还是需要一点反躬自省。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能养与敬养与孝养,这是孝道的层次。记得曾有儿子不养父亲,被老父告上法庭的案例,那就属于极端个例了。一般人,大概都能懂得父母高寿,是儿女福报的道理;父母若能颐养天年,大概也就证明儿女的后来人生都不差。而“颐养”应该不限于供养生存所需,而是有敬意的赡养,而有敬意的最大表现就是言语有礼,举止有礼。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然而“色难”太普遍,自认为有孝心就行了,不必说话太柔软好听的大有人在。可是,父母老去,往往归于弱势,尤其有病痛时身体不便时,儿女偶尔不耐烦的神情都会被在意,好像还会有心有余力不足的挫败感,常见老人对待儿女小心翼翼,除了儿女可能强势,还可能就是儿女挂脸色。挂脸色,在父母,或在儿女,都是一种冷暴力。身为儿女,能劳力在前,敬奉饮食,使父母安适,已经难得,现代孝道是倒退也是进步,倒退在可能没人再讲究那些繁琐的敬奉礼仪,进步在新时代背景下,孝须孝,人们不再愚孝,迂孝,樊胜美当然做不得

 孔子论孝,同问异答,却殊途同归,今天身为儿女的我们,只要心存孝念,大概都能各尽孝道,倒也不必非得在尽孝方式上整齐划一。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圣人的人生履历不是一般的牛,基本贯穿一个主旋律:的人生做主。

十五岁,求学立志;三十岁,立身抖擞;四十岁,活明白了;五十岁清醒;六十岁包容;七十岁从容自在。

这篇履历,貌似简单,却难得复制。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快得不得了,人们求学立志要更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许多人三十过了好久,还找不着北,只好苦笑“三十而已”;四十岁的巨婴有的是,他们明不明白没人知道,反正他们的“惑”还是多矣;五十岁应该懂得有限和无限了吧,可是依然有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彷徨着;花甲之年还叫嚣“正黄旗”的大妈绝对不止一个;七十岁以后还活得战战兢兢或怒火中烧的也非鲜见。

网络时代,到处都是各色人等的履历。一旦某热搜爆发,当事人的人生便开始变透明,无数人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挖地三尺,也要将该当事人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过往,再三掂量填充细节,好把故事讲得更加夺人眼球。这样的时代特征,让有些人窃喜,可以有那么多出名的路数,也让更多人担心,为什么隐私难以成为隐私?为什么想活得有点不同会很难?

新届奥运会上,那么多金牌得主是年轻稚嫩的面孔,人们在感慨赞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也不甘示弱的竞技精神的同时,也纷纷关注那些小孩与老将背后的艰辛履历,会发现,每个冠军都不是白来的。

当然,每个失败者也不是白来的。人生竞技场上,总有高光时刻,也总有落魄与失意,高光时不沾沾自喜,要再接再厉,落魄时不气馁屈服,大不了重头再来,这些履历,有更多时候,不会受困于某个固化的年龄,全在每个人自己的清醒乐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