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审手记 | 由安徽省第三届隶书大展想到的

 昵称58395974 2022-08-0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由安徽省第三届隶书大展想到的

近日,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安徽省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安徽省第三届隶书大展,在合肥市合柴1972文创园和省书协微信公众平台,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展出,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展事评委之一,谈几点真实感触:


此展自征稿以来,共收到全省及省外皖籍书家投稿临摹和创作作品2600余件,作者人数达1300人,均翻倍于前两届,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作为书法学习不可或缺的书体,大家对隶书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作品质量更是大幅度提高;二是隶书创作队伍不断加大,且年龄跨度也较大,年轻作者渐露头角,女作者不在少数,隶书群体近乎安徽书坛“领头羊”;三是安徽省书协的相关组织和培训工作以及隶书专业委员会的所有辛勤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四是近年来安徽省书协在安徽省文联机关纪委的监督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评审,提升了展览的公信力,提高了广大书法工作者、爱好者的投稿积极性。此次展览就有多位安徽省书协隶书专业委会委员和基层书协负责人作品落选。

总体看,此次展览有以下特点:

纬度不断拓宽。评审要求是让每件投稿作品与每位评委见面,从中可见,除了《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熟知的汉碑之外,《西狭颂》、《鲜于璜》、《好大王》等名碑也在被不少作者“挖掘”中,还有对诸如赵之谦、邓石如、金农等大家作品的研习也有所呈现。所以,从艺术视觉传达来看,全部获奖和入展作品总体是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活学方可活用。此次展览的创作作品风格必须出于临摹作品,抑或是精神趋合,这自然是对作者从临摹到创作转化的一种检验。评审中可以感觉到,大家的学习和转化能力还是有区别的,大多数作者显然展示了艺术天份,临摹作品不是“死搬硬套”,而是精神活脱,创作作品也非“死记硬背”,而是自然衔接,有的已经有了自家语言。说明大家对隶书不仅仅表现出爱好,而是有了较为深入的研习后的消化过程,这是“学古不泥古”的可喜现象。

能量正在积聚。在看过所有投稿作品后,那些黑粗大、少字派、江湖体等十分刺眼的东西没有了,尽管也有几件作品还没算入门,但至少不属于上述之列。再就是全部作品的创作内容均为正能量的体现,自作诗词作品明显增加。这些都充分说明,安徽书坛的正能量推进在群众集体审美中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其感召力同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实践。

遗憾依旧存在。这次隶书展入展和获奖作品,是安徽书坛隶书现状的最佳呈现,所有评委在交谈中无不赞许,言语和表情充满自豪感。当然,评审中也发现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取法路径还不够全面,鲜见《郙阁颂》、《肥致碑》、《封龙山碑》等名碑以及郑簠、伊秉绶等名家和简帛书的临创作品;真正令人兴奋的作品不多,尽管这也是全国书坛关于隶书发展的普遍现象,但恰恰给予作为隶书大省的我们提供了拓展机会;大字隶书作品少,看稿中有所发现,但多为小字放大的感觉,只能忍痛割爱。

安徽省第三届隶书大展是安徽书坛隶书发展新的起点,必将为安徽隶书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亚洲)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