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7岁老农给毛泽东写求职信,毛主席惊喜道:这是我的副班长

 今古言堂 2022-08-04 发布于福建

前言

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毛主席带领人民群众迈入了新时代,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毛主席每天要处理的文件和电报摞得像小山一样。

到了1951年,新中国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建设下发展飞速,中央推行的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千千万万的农民在政策的推行下获得了从经济到思想上的大解放,农民与领袖之间不再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就在这年春天,一封来自湖南67岁老农的求职信让毛主席惊喜万分,不仅为他破例安排了工作。

毛泽东称这个老农曾是他的上级,两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传奇过往呢?

图|伏案工作的毛泽东

一、投身新军,战友情深

这个67岁的老农名叫彭友胜,出生于湖南省衡东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境清贫,从小就跟着父母以务农为生。

成年之后,彭友胜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决定到县城的小工厂里当劳力。

当时湖南经济不景气,清政府的腐败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彭友胜的工人生涯无法再继续,在偌大的县城里,他竟然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某天,彭友胜在大街上找工作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湖南的征兵告示,这才决定去军营里闯一闯。

在彭友胜23岁那年,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长沙参军,成为湖南新军步兵第十五标的一名士兵。

农民出身的彭友胜吃苦耐劳,在平时的军事训练和实战中表现出色,受到上级的赏识,短短几年就升任为新军第49标2营副目(副班长)。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崛起,腐朽的清政府终于被起义军推翻,全国各地陷入了革命热潮。

正在湘乡中学读书的毛泽东得知了武昌起义,决定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暂时放下学业加入革命军。

可武昌和湖南的距离太远,路上要浪费很长时间,毛泽东只能放弃去武昌的计划。

他听同乡的伙伴说湖南也有革命军,怀着一腔热血来到报名点,却被告知不符合征兵条件。负责报名的军官和毛泽东说:“如果你想参加革命军,必须要有可靠的人作担保,这是上面的规定。

图|清政府官员

毛泽东参军的信念坚定,立即反驳这位军官:“许多和我同校的学生都能参军,这里只有我一个人不行,要我找谁去担保呢?

无论毛泽东怎么解释,这个军官还是坚持:“不行,没人担保,我不能收你。

本来信心满满的投军,没想到却遇到了这档子事儿,毛泽东只能自认倒霉,留下一句:“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我也说不清!”扭头便要回家想其他的办法。

这时候一个叫朱其升的军人注意到了这边的情况,主动走过来过来询问毛泽东:“这位兄弟,你有什么事对我说说,行吧?”

毛泽东听着这个军官说话和气,便将刚才的事情一五一十讲了出来,再三表明自己投笔从戎的决心。

讲到最后,毛泽东掷地有声道:“我只是想为革命出一份力。”

朱其升一边听一边点头肯定,短短几分钟的交谈,就对这个有志气的年轻人大加赞赏,亲自带着他快步走进兵营。

朱其升从人群中找到了副班长彭友胜,指着毛泽东说:“彭副目,这位兄弟愿意参加革命军,无人担保,我们为他担保行吗?

彭友胜仔细打量了这个身姿挺拔、器宇轩昂的小伙子,又详细询问了他以前的经历和参军的原因,也对毛泽东很满意。

于是在彭友胜和朱其升的合力担保下,毛泽东用“毛润之”这个名字,顺利加入了湖南新军步兵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彭友胜是他的副班长。

图|辛亥革命

彭友胜是农民出身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做事情却很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对待手下是公正无私的,即使做过毛泽东入伍的担保人,也不会少分配给他任务。

毛泽东比彭友胜小九岁,又是一个新兵蛋子,彭友胜在严厉的训练他之余,也会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照他。

刚进入军营时,毛泽东没有发下统一的军被和生活用品,彭友胜就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用,毛泽东参军时很多保暖的衣服都是他送的。

军营里的日子艰苦又充实,两个人在朝夕相处中渐渐摸清楚了对方的脾性,战友情逐渐升温。

毛泽东虽然刚从学校出来,却从不以文化人的身份自居,性格十分豪爽,只要是他认为对的事儿就一定要让所有人都信服。

有一次,班里发了一张与“社会主义”有关的报纸,很多士兵都凑过来看,其中就有毛泽东。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了报纸都会对社会主义有不同的理解,毛泽东却把是非黑白看得十分重要,当下便和另一个有明显错误的士兵较量起来,在班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一开始两人难分高下,后来毛泽东叫了一个权威的士兵当裁判,最终用强大的逻辑赢得了这场小型辩论,另一个士兵只好灰溜溜地认输。

这场争论惊动了彭友胜,他为了维持军队纪律只能在众人面前批评毛泽东,告诫他以后不能再随便与战友起争执。

图|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虽然彭友胜碍于军队纪律没有支持毛泽东,但他从这件事情开始,就隐约意识到毛泽东不同于常人的抱负和才能,打心底里佩服他那股不甘示弱的劲儿。

两人的关系没有因为这次的批评互生嫌隙,反而更加亲密,私下里也经常探讨各自的人生目标。

毛泽东的军龄小,但能力一点儿都不弱,他在学校的文化成绩就非常优异,所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他的训练动作做起来干净利索,各种武器也使用得得心应手,无论要进行什么样的军事策略都能一点就通。

彭友胜一点儿不掩饰自己的欣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说他是这个班里最优秀的士兵,经常把毛泽东单拎出来给其他士兵做标准示范。

很多时候,毛泽东都是彭友胜的左膀右臂,不管班里要进行什么样的决策,都要问一下毛泽东的意见。

军营里的事务繁琐,每天都有繁重的训练,毛泽东仍然能挤出时间来学习。

而且他一点儿也不仗着自己有文化摆架子,部队里很多士兵都愿意委托毛泽东写家书,他都会认真对待。

班里有写公告、画板报的时候,毛泽东总会主动包揽在自己身上,军中上下都很喜欢这个一身正气、乐于助人的小伙子。

久而久之,毛泽东和彭友胜之间的情谊也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比毛泽东年长九岁的彭友胜更像是一个亲密的老大哥。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毛泽东参军半年后,就决定要离开军队重返学校。

图|学生时代的毛泽东

二、分道扬镳,物是人非

1912年3月的一天晚上,毛泽东单独找到彭友胜,郑重地对他说:“副目,我想离开军营,回到学校读书去。

其实彭友胜在与毛泽东日常的相处中,就知道他并非池中之物,迟早要离开这里飞往更加广阔的天地,只是没想到离别来得这么快。

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他眼皮子底下,一步一步成长为优秀的士兵,不难过是不可能的。

但彭友胜不仅是他的上级,还是他最信赖的老大哥,对毛泽东的抱负再清楚不过,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往肚子里咽,他不能耽误毛泽东的前程啊。

在月色的笼罩下,彭友胜语重心长地对毛泽东说:“润之,你远走高飞吧,我不会强留你,你应该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泪水已经在两个人的眼眶里打转,彭友胜忍住哽咽继续道:“我没有什么好礼物送给你做纪念,身边只有两块银洋,你拿去做盘缠吧!

彭友胜不是文采斐然的书生,不能在离别之际为他吟诗一首,这沉甸甸的两块银洋是彭友胜能给他最好的礼物。

毛泽东双手接过两块银洋,不停地道谢:“彭副目,谢谢您,请多保重,后会有期。”

分别很快到来,彭友胜趁着军队没有事情处理,单独送毛泽东一程。

那一天的蓝天分外澄澈,阳光也好得出奇,仿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冒了出来为毛泽东践行。

图|湖南新军

没有了军中的纪律约束,两个人像是平常兄弟一样勾肩搭背地走着,一路上欢声笑语不停。走了一会儿,毛泽东扭头对彭友胜说:“益三兄,古人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就别送了,回去吧。

彭友胜知道这个理儿,但还是忍不住:“以后在一起相处的日子更少了啊,交谈更是困难,今天我无别事,再送你一段路程吧。

走到后来,两个人已经能远远地看到码头了,即使有万般不舍这段路还是走到了尽头。

毛泽东停下脚步,看着他:“益三兄,不要再送了,我们日后还会再见的。

彭友胜叹了口气,伸出右手拍了拍毛泽东的肩膀,拔高声音道:“那就送你到这里吧,以后遇到什么难处需要我帮忙的,尽管来找我。

一个站在码头里,一个站在码头外,两个人用力地挥着手,直到看不见对方的身影才放下高举的手臂。

在这段短暂的军营生活里 ,毛泽东与彭友胜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无论他身在哪里,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像兄长一样的彭副目。

毛泽东结束了军营的历练,立马投入到学习中,从湘乡第一中学毕业后,考上了湖南省第一师范。

革命的热潮愈演愈烈,毛泽东在上学期间结识了非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举行爱国运动,在乱世中探索真理,合力壮大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

彭友胜和毛泽东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在政治局势的推动下,加入了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

图|毛泽东

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救国之路,但当初的情谊是永远都不会变的,1925年的时候,他们有过一次短暂的相聚。

彭友胜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偶尔在空闲时间也会看看报纸,不懂的地方就会圈住向别人请教。这天他照例随手拿起一份报纸翻看,突然间瞥到一个毛字,心想该不会是那位老朋友吧。

当即便叫了识字的人来给他念这个标题,果然是:“毛君润之来穗讲学。”

彭友胜掩饰不住心中的欢喜,脱口而出:“毛君润之,不就是原在我班里当过兵的毛泽东吗?他现在当什么大官了?我这次一定要见见他。

好生打听了一番后,他才知道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所,换了一身干净的军服就动身来到了毛泽东的住所。

他先是镇定地敲了敲门,等了一小会儿就看到成熟不少的毛泽东探出头来,两个人对视皆是一愣,毛泽东反应过来后大笑着把他请进了房间。

彭友胜的到来让毛泽东十分欣喜,赶紧招呼他坐下来,两个人十几年没见过面,彼此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急切的想了解对方的这些年来的经历。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两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除了以共产党的身份担任农民讲习所所长的职位外,还被推选为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此次来广州可以说是身兼要职了。

从前那个和彭友胜勾肩搭背的年轻人,已经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官儿,彭友胜是真心为他高兴,觉得自己当初果然没有看错人。

图|抗战时期的毛泽东

彭友胜接着毛泽东的话头,大方地讲述自己这几年的参军经历。毛泽东离开新军不久后,他就来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现在已经是少尉排长了,也比当年长进不少呢。

曾经忠厚老实的彭副目讲起话来依然大大咧咧,只是穿着身上的光鲜亮丽的军服,显得他比从前更气派、更精神了。

毛泽东的眼睛里流露出赞许的神色,直夸道:“益三先生,你可称得上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喽!”话毕,屋内响起了一阵欢笑声。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畅谈过了,两人都格外珍惜这样的相聚时光,叙了很长时间的旧,只是毛泽东在彭友胜临走前,郑重其事的问他:“革命的路还很长,你愿意跟我干不?

这次一别,他们不知道何时再见,毛泽东相信彭友胜的才干和人品,于是就想把他调到身边工作。

彭友胜当然很想和毛泽东再续战友情,但出于实际考虑,他还是婉言谢绝了这个提议,如实回答:“我是个粗人,干不了这些舞文弄墨的大事,还是当兵好。”

好男儿志在四方,毛泽东相信就算彭友胜不和他在一起工作,也一样能凭借自己的本事过得很好,就没再劝说下去。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两人这次广州一别,直到新中国成立就也没有再见过面。

图|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人的合照

就在毛泽东和彭友胜见面后的第二年,国民党全面爆发了北伐战争,彭友胜跟随国民党军队四处征战、上阵杀敌。

北伐期间,彭友胜作战英勇、杀敌无数,深得司令部的赏识。军功纷至沓来,彭友胜也从排长一跃成为副连长。

面对大把的荣誉和军功,彭友胜不得意是不可能的,但他从来都是个行事有度的君子,不会仗着权利去做伤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已经逐渐腐败,旧军阀烧杀抢掠、软弱无能的风气渐渐暴露,彭友胜在这里待着根本无法实现救国理想。

在彭友胜56岁的时候,衰老的身体不能支撑他到处征战,本来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作为十分不满的彭友胜,决定放下半生戎马得来的军功,毅然回到家乡湖南,在小小的衡东县田赋处当值。

返乡时,彭友胜原本强壮的身躯在连年征战中伤痕累累,在田赋处工作了七年后还是辞去了职务,回到三樟树村重新拾起务农的本领。

转眼间9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彭友胜再次听到毛泽东这个名字时,伴随着的是抗战胜利的号角。

图|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讲话

三、婉转求职,深情不忘

彭友胜生活在偏远的小山村,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传到三樟树村,这才知道当年一起同吃同睡的战友,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了。

这份迟来的捷报让彭友胜非常激动,一碰到村庄里的乡亲们就自豪的说:“我以前还和毛主席同过事呢!

当时中央正实行土地改革,彭友胜被划到了贫农之列,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趁此机会,彭友胜想好好感谢毛主席,而且两个人已经有几十年没见面了,这次也好去北京好好叙叙旧。

正盘算着怎么去北京时,彭友胜又转念一想,毛主席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理会自己。而且十几年过去了,说不定人家已经忘记了彭友胜这个人。

思前想后,彭友胜还是找来了村里一位有文化的私塾先生执笔,先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写一封信。

彭友胜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感激,祝贺他成为中国的领袖,用较小的篇幅诉说了这些年来自己的生活状况,委婉表达了自己穷苦的家境,如果可以的话,想请毛主席找个差事。

信写好后,彭友胜托人寄到了北京,他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悦,满心期待毛主席的回信,走在村子里碰到人就要说他和毛主席年轻时候的情谊。

三樟树村流传着两个人的故事,彭友胜经常神气的说:“我早就看出来毛主席是个有大福的人,他就该当咱们的国家主席!”

周围人听了哈哈大笑,反问道:“那你当初看出来了,咋不跟着毛主席一起共事呢?”

彭友胜没有气恼,依然向当年一样大大咧咧的说:“咱是个粗人,哪里会有这种先见之明呢!

图|毛泽东

刚把信寄走时,彭友胜还经常把这件事情拿出来炫耀,可都快半个月了还没有等到从北京寄来的信件,他自己心里也开始七上八下。

彭友胜的老伴儿也在家里说他做事欠考虑:“人家毛主席哪有道理来理你一个乡野村夫?你还老是把人家当列兵看,说不定毛主席还要治你的罪呢!”

坐在炕头的彭友胜被老伴儿的话吓得直冒冷汗,一股脑的责怪自己不该那么冲动,直接把信寄到北京,也不知道毛主席看了那些话会不会生气。

彭友胜整日诚惶诚恐,生怕因为自己的信惹了主席生气,就在他认定毛主席不会回信时,邮递员突然给他送来了一封北京的信。

信封上清楚的写着“湘潭县王十万对河柴山冲转彭友胜先生收”,这么长时间的心惊胆战终于有了着落,他小心翼翼的接过信封,仔细辨认着毛主席的字迹。

中央办公厅来往的信件很多,像彭友胜这样的求职信也不少,一向公正严明的毛主席十分厌恶这种“走后门儿”的做法。

这封信一开始也没有引起毛主席的关注,他以为信中人也是想找他“走个后门”,后来又看寄信的地址在家乡,怕会耽误什么重要的事情,这才启封读信。

毛主席一看到信开头的介绍,立马就红了眼眶,原来寄信人竟是十几年没有见面的彭副目,脸上的喜悦快要掩藏不住,他立即让秘书拿出纸笔亲自回复。

图|毛泽东

毛主席在信中写道:“友胜先生:三月十四日的来信收到,甚是高兴。你的信写的太客气了,不要这样客气,你被划为贫农身份,如果是由群众大家同意了的,那是很好的,工作的问题,如果你在乡下还勉强过得去以待在乡下为好,或者暂时在乡下待住一段时间也好,因为在外面怕难于找得适宜的工作位置,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向他请示有无可以助你之处……三月三十一日

彭友胜看着这封言辞恳切的回信,心中感慨万千,毛主席虽然身居高位,却丝毫没有官腔。

他大可以将这封信视若无睹,或者敷衍了事,可毛主席不仅没有这样做,还一字一句的认真回复,字里行间都显示出一位人民领袖的谦逊、真诚。

收到回信的彭友胜激动的不知如何是好,当天就让老伴儿买来酒肉,庆祝这不同寻常的一天。

他按照毛主席在信中的指示,在家打点好行囊之后,带着信坐上了赶往长沙的火车,不多时就到了人民政府门口。

看着气派的政府大门,彭友胜心中涌起了浓烈的自卑,迟迟不敢进去,双手拘谨的摸着裤缝在门口小步小步的走。

守门的士兵看到彭友胜眼神躲闪,身上的衣服又十分破烂,便没有主动和他搭话。

图|正在办公的毛泽东

彭友胜又在门口踌躇了一会儿后,终于鼓起勇气上前询问:“先生,我要找程……程副主席,他今天在吗?”

没想到士兵不屑一顾的回到:“程副主席公务在身,抽不出时间会客。”

彭友胜看出了他的敷衍,于是壮着胆子说道:“不是我要找程副主席,是毛主席让我来的,我这里有毛主席的亲笔信。

士兵这下蒙了,半信半疑的接过信,定睛一看居然真的是毛主席的字迹,脸上一阵慌乱,赶忙收起敷衍的态度,给程星龄的办公室打去电话说明情况。

不一会儿,程星龄就从办公室里快步走出来,热情的拉住彭友胜的手说:“您辛苦了,老人家。

打完招呼后,程星龄又对接待他的士兵发令:“彭先生是革命老人,进趟城不容易啊,就安排在省政府招待所住下吧。

先前态度不好的士兵连连点头,最后都是程星龄亲自领着彭友胜到招待所安顿,走之前还特意让服务员好好招待他。

彭友胜一下子感到受宠若惊,后来才知道这是毛主席特意给程星龄写信交代过的。

这趟长沙之行持续了半个月,期间彭友胜一直住在招待所,程星龄副主席一有时间就过来嘘寒问暖,十分关注他的生活状况和身体素质。

在长沙所有的衣食住行,都由程星龄安排,彭友胜没有多花一分钱。

后来还是彭友胜主动对程星龄说:“副主席,我还是回去吧。”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程星龄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安排。

送他回家之前提前给政府发了通知:“彭友胜属革命老人,年纪已大外出工作不宜,但应按一般国家工作人员享受生活待遇。

图|毛泽东的回信

彭友胜临走前,程副主席还给他准备了足够多的生活费用,足够让他能安心回家生活。

正是因为毛主席的精心安排,才让彭友胜享受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所以他十分珍视毛主席的信。

彭友胜特地拿了一块儿红绸布将信完好无损的包裹起来,藏到家里最隐秘的地方,思念毛主席就拿出来看一看。

每当村里有人问起这件事,彭友胜总会有感而发:“我全托毛主席的大恩大德啊。”

结语

为了报答毛主席的恩情,彭友胜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种了茶树,每到谷雨的时候,就会亲自到院子里采摘,挑选最优质的新鲜叶子制茶。

他和老伴儿按照复杂的工序制作包装好后,全部寄到北京去,年年如此,只为了让毛主席喝到最新鲜、优质的茶。

图|采茶的彭友胜

十多年间,党中央办公厅总是飘着彭友胜制作的“谷芽茶”的清香,深得毛主席的喜爱。

两个人虽然不能见面,但浓浓的战友情谊都寄托在这清香阵阵的“谷芽茶”中。

直到彭友胜在86岁那年,不慎滑下水塘中逝世,这种特别的茶叶才从毛主席的办公桌上消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