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友胜建国后求工作,得毛主席一封回信后,坚持18年给主席寄回礼

 Bao5685 2022-08-07 发布于浙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被推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湖南衡东三樟乡栗子巷村的农民彭友胜却是高兴当中夹杂着深深的懊悔。

他每每长叹一声:“唉,怨只怨我脑后没长眼睛。要是有先见之明,一直跟定毛泽东,如今我也到北京干大事去了。”

彭友胜简介

彭友胜出生于1884年,生活在湖南衡东一座贫穷的小山村,小的时候就经常去放牛、砍柴、捕鱼,来贴补家用,生活十分艰苦。

15岁只读了半年书的彭友胜,为了生存下去背井离乡,当过矿工、做过短工,受了很多苦。

1907年终于有了转机,投身了湖南新军。由于他待人真诚,从来不会耍心眼儿,打起仗勇猛,总是冲在最前面,所以深得上级官员赏识,不久便升为副目,也就是副班长。

文章图片1

彭友胜所在部队也参加了湖南“光复行动”武装起义,他带领自己的队员去攻打长沙北门。彭友盛率领大家英勇奋战,不久就占领了长沙北门,转而又与兄弟部队相配合,攻占了军械库。在得到弹药补给后,新军越发的勇猛,很快就攻占了省咨议局。

新上任不久的巡抚,一看大势已去,就亲手书写了一个大大的“汉”字,挂在旗杆上,并与革命党起义军和平相处。

就这样声势浩大的湖南“光复行动”宣布成功,在这场战事当中,彭友胜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间接地支持了新军占领长沙城,他的功劳其实已经超出了许多连排级军官,但在之后的论功行赏中,彭友胜却被冷落,只有眼巴巴地看着不如自己的人一个个升官。

在那个年代,农村出来的彭友胜老实巴交,根本不懂得什么叫送礼、拉人情,所以也只有继续做他的副目了。

文章图片2

“你睡上铺,我睡下铺”彭友胜与主席相识

彭友胜与毛泽东相遇,是在1911年十月底。

那时班长带来一个新兵,并对彭友胜说:“这个伢子想当兵,就交给你们了”。

那时的毛泽东虽然才十七八岁,身体却十分健壮,大号的军装穿在身上都略显窄小。

“我叫毛润芝,又名毛泽东,小名叫石三伢子,家住湘潭韶山冲。今日来当兵,请各位弟兄多多关照。”当年轻人介绍完自己之后,看到这个新兵与自己经历相似,彭友胜就感到非常亲切。

于是他把毛泽东带到了营房,指着床铺说:“正好我上铺空着,你睡上铺,我睡下铺”

入伍后的毛泽东给彭友胜带来了连连惊喜。让他意外的是毛泽东不仅识字,而且文化水平还非常高,在这些不怎么识字的官兵当中,可以称得是“博古通今”了,他们都非常喜欢听毛泽东讲历史故事,讲人生道理,毛泽东很快就融入了团队当中。

平时士兵一旦有什么不懂之处,都会去询问毛泽东的。班长朱其升后来回忆说:“我如今能记账、写字、从商,可全来自毛主席昔日的帮助。”

文章图片3

更让彭友胜惊讶的是,毛泽东不仅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在军事素养方面也不含糊,别人需要用很长时间掌握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战斗技巧,毛泽东只是短短的一个月,就全部熟练掌握了,成为军营新任领头羊。

那个时候,毛泽东在军队中是很有“影响力”的,很多指令的执行,官兵们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彭友胜一生最懊悔的事

彭友胜对毛泽东也很倚重,有了事经常找他拿主意,可是到了1912年3月的一天,已经从军将近半年的毛泽东却突然跟彭友胜说了悄悄话:“副目,我想离开新军,继续回校读书。”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既化龙”,彭友胜深知毛泽东不是一般人,不可能长期窝在兵营里,肯定要走出去做大事情的,所以彭友胜噙着两眼泪水对毛泽东说:“润芝,我晓得你胸怀大志,不能长久埋没在这里。你就远走高飞吧,我不会为难你……”。

两人分别之后,由于新军被国民革命军进行了改编,彭友胜也随着部队开往遥远而又陌生的广州。由于打仗勇猛,彭友胜立了不少军功,官职也得到了提升,成为了排长,还荣获了少尉军衔。

文章图片4

离开军营的毛泽东,也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之后,到处为革命事业奔波,在韶山发动了农民运动,成为了农民运动领袖,人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26年5月,为了宣传革命理念,毛泽东来到了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讲习所毛泽东与特地赶来的彭友胜再次相见。面对一身崭新军装的彭友胜,毛主席非常开心。两人回忆过往,交谈甚欢。

聊了一会,毛泽东对彭友胜说:“盖三兄,以后咱们一起搞革命,再也别分开,怎样!”

“不不,润之老弟,我就是个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就算留在您身边,也帮不上什么忙,不如让我继续扛枪杆子当兵吧。”彭友胜想了一会儿说到。

对于彭友胜的决定毛泽东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继续和他聊着其他的事情。这次没有跟随毛泽东去搞革命,成了彭友胜日后最懊悔的事。

之后在国共内战期间,已经升任副连长的彭友胜不忍与同胞为敌,偷偷地离开军营,回到老家,先是做了一段时间的粮行仓库保管员,之后就回乡务农了。

文章图片5

如果能重新选择,我一定要跟随您去“闹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彭友胜异常高兴,在村子里逢人便说:“我和毛主席共过事,那一年,他在我手下当过列兵呢!”

“吹牛吧!不就是在外面扛过几年枪,见过一点世面,现在竟然吹嘘毛主席是他的兵。”看着60多岁的彭友胜,村里的老百姓都以为他疯癫了,没有人相信他的话。

彭友胜本来想向大家炫耀,得到的反馈竟然是不屑一顾,还有村民直接质疑说:“既然毛主席与你共过事,你为什么不跟他走到底呢?”

说到这里,那真是往彭友胜的心窝子插刀,每次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他都长叹一声:“唉,怨只怨我脑后没长眼睛。要是有先见之明,一直跟定毛泽东,如今我也到北京干大事去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彭友胜选择跟随毛主席闹革命,后果会怎样?

“乱世出英雄”,纵观彭友胜以往的经历,如果追随主席,凭借着自己多年的战斗经验,出人头地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文章图片6

主席回信,“待在乡下为好”

彭友胜一直想去北京探望毛主席,但是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1951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先写一封信给毛主席,探一探路。

他非常重视这件事,跑到县里买来了笔纸和信封,还求到了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代笔。信中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思念,还询问毛主席是否还记得他,更提到希望给他安排工作的事。写完信后,他怀揣着自己的“宝贝”跑到了湘江邮局去寄信。

但迟迟没有收到回信,让彭友胜万分焦急。就在彭友胜准备放弃的时候,一封来自北京署名为毛润之的信件“飞到”了他的手中,彭友胜热泪盈眶地捧着这封信,小心翼翼的开始阅读,他非常开心,因为,毛主席在信中明确说明了记得他,对于他来说,这就足够了。

信中毛主席也对他的请求没有同意,只是委婉地写道,“待在乡下为好”。并告诉他,如果有困难,可到省政府找程星龄先生,寻求帮助。

这封回信,被彭友胜视为珍宝,反复地阅读,直到把这300来字滚瓜烂熟地背诵下来。后来彭友胜来到长沙,找到了程星龄。程星龄在调查彭友胜的现状之后,很快就帮他办理了一份30元的生活补助金。

文章图片7

其实毛主席在给彭友胜回信之后,就又给程星龄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意是:回忆了毛主席与彭永胜之前的一些过往,对彭永胜做了简要介绍。也认为过去对彭永胜印象还是比较不错的,是个老实人。辛亥革命时,彭永胜在湖南军中当副班长,自己也确实在他的班里当过列兵。后来在广州又见过一面,但40多年不见了,大家都经历很多事情,也不清楚他现在如何?还是要谨慎地去处理这件事,考察一下他现在的情况,这样不仅是对本人也是对党的工作负责。

信中也提到,我毛主席没有答应给他安排工作,但是如果发现彭永胜家庭条件是比较困难的,还是可以按照辛亥革命人员的规定给予帮助,如果能工作就给找一份工作,不能工作也可以给予相应的资助,具体如何处理还是让程星龄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去斟酌决定。

这封信,体现了毛主席谨慎处事的风格。与彭友胜毕竟是有很多年不见了,肯定要调查一下,考察考察。

彭友胜本人也很理解毛主席的用心,他知道自己67岁了,不再适合任何工作了。所以,也就安心地听了毛主席的话,继续回乡务农了。

其实在彭友胜的心中,毛主席只要还记得他本人,他就心满意足了,其他的也不会放在心上了。这是一个多么朴素而又可爱的老人啊!

文章图片8

回家之后,彭友胜一直在和老伴儿商量给毛主席回礼的事。老伴儿就建议他每年给主席寄去一些精制的上等茶叶,这样能最好表达自己的心意。

从那以后,每年彭永胜都会用新白竹布盛上自己精制的雨前茶邮寄到北京,整整18年无一遗漏。1969年,彭友胜不幸落水,离开了人世,享年85岁。

名作家叶蔚林为此写了一首《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桑木扁担轻又轻呃,我挑担茶叶出山村, 船家问我是哪来的客,我湘江边上种茶人……这首歌经何纪光演唱,在神州大地传遍了,至今还在这片天空回旋。

秉持公私分明

自古就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之说,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饪的核心部分就是熟练地掌握火候,治大国要维系一套基本制度,这套制度包括保护产权、维持秩序、调解纠纷的功能,关键也是要熟练地掌握火候,两者都是要以道而莅天下。

所以主席以天下为公、严于自律,从自己身边人开始,为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公事公办,感情与原则划分得很清,我们私交虽然很好,但绝不能因私而废公,因感情的事而放弃了原则。

文章图片9

主席一直表示不能像国民党一样,不能搞裙带关系,不能搞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当官、亲属好友皆可升官发财的事情。不然就要脱离群众,远离了基础,就会像蒋家王朝一样垮掉。共产党人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所以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去做合乎规矩的事情,否则这就是不守规矩。

主席对这样的事情其实早有约法三章:一,不要来京看我;二,不要来京找我安排工作;三,不要借我的名义找地方政府安排工作。主席对秘书田家英吩咐处理原则时,还用上了“一律不准”“一律谢绝”等字眼。

与以上“规矩”相比,范围更广泛、内容更明确、要求更严格的“三不原则”,则是毛泽东曾说过的自己的“亲情规矩”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这也是主席在建国后,经常拒绝亲朋好友求职的请求,其中甚至包括了杨开慧的亲哥哥杨开智先生,最后这些被拒绝的人却都不怪他,还愿意继续为新中国努力。这就是无私与光明的力量。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是毛主席回复彭友胜的那封信,相信这封给“下铺”老班长的回信,真正体现了老友间的人情味。一句“待在乡下为好”,不做作不假客套,而是坦诚、率直地对人,是由心而发的尊重。加上之后的细微关爱,更体现出了老友间的真挚感情。

文章图片10

一封书信,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个“见路不走”实事求是的伟人,一个最值得尊敬的共产主义实践者。

附:主席回信

友胜先生:

三月十四日来信收到,甚为高兴。

你的信写得太客气了,不要这样客气,你被划为贫农成分,如果是由群众大家同意了的,那是很好的。

工作的问题,如果你在乡下还勉强过得去,以待在乡下为好,或者暂时在乡下待住一时期也好,因为出外面怕难于找得适宜的工作位置。

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向他请示有无可以助你之处。

不一定能有结果,因程先生或其他同志都和你不相熟,不知道你的历史和近来的情况,连我也是如此,不便向他们提出确定的意见。

如果你自己愿意走动一下,可去试一试。去时,可将你在辛亥革命时在湖南军队中工作过并和我同事(你当副目,我当列兵)一点向他作报告,再则将你的历史向他讲清楚。

此复, 顺致敬意

毛泽东

三月三十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