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的遗憾,也许是另一种成全

 倚竹斋 2022-08-04 发布于浙江

六月的第一场雨,如期而至。

网上出了一篇县长凌晨转给教育局长的文章。学校自然是不失时机,让我们拜读,文章着实感人,一个特别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变故,而学习退步,而老师及时关注,悉心教导,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教育局长推荐给老师学习这篇文章时,写了这么几句话,“改变源于共情,共情源于理解,理解源于爱。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我想到“共情”这个词,它要求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特别是弱势群体。老师能够和学生共情自然是一件幸事,那么,作为学校是不是也应该和老师们“共情”呢?

都说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而一所好学校成就一批好老师。反之亦然。于是想到至今悬而未决的“延时服务”事件,我以为之所以无法达成共识,大约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共情”吧。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愿意被“剥削”,何况我们老师真的是认认真真的把延时服务这个额外劳动做到最好的。但是,领导为什么不设身处地的考虑老师的“情”呢?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是老师对学校的信任,是老师对工作的热情,是老师对教育,对学校的归属感。但是,现在学校一味的强调,学校不可能出一分钱,校长不能犯“错误”,但是牺牲这么多老师的“利益”就是对的吗?何况,上个学期是这样的标准,这个学期也不会有好转吧?还有去年暑假毕业班老师每天辛辛苦苦到学校上课,那意思也是“奉献”了。总之,不管老师付出多少,领导一句话就给“奉献”了,这让我们老师“情”何以堪?

当然了,也许这是社会上许多人的“共识”,老师就应当无私奉献,那篇文字发了以后,不是有人留言吗?说老师最神圣的地方就是有一颗博大、仁慈的心,那么谈物质就会扭曲教学了。殊不知,老师也是人,他也要养家糊口,他也要柴米油盐,似乎老师谈物质就可耻了。

老师要和学生“共情”,学校也要和老师“共情”,一方面应当保证老师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保证按劳分配,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老师,因为当今社会,老师也是弱势群体,特别是面对那些“特殊”的学生和家长,学校也好,教育主管部门也好,要实事求是,一碗水端平,不能一有什么事,就不管不顾,一味把板子打在老师屁股上。对问题学生一味“哄”,对个别家长“纵容”。

所以,一所好学校离不开一个热爱教育,关心老师,爱护学生的好校长;同样也离不开一群热情用心,兢兢业业的老师。若是学校处置不当,让老师们寒心了,失去热情了,那么他们还愿意奉献吗?这个学校还能好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