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欢离合总无情 ——读蒋捷《虞美人·听雨》

 与时光对坐 2022-08-04 发布于陕西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中,难免有几处风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垂暮之年,回首时仍感慨万千;总有几件事情牵动着我们的情思,让我们几多回首,几多留恋。红楼,客舟,僧庐大概就是词人蒋捷心中的风景,要不然,经历了人生的千回百转之后,它们怎么会沉淀在词人记忆的皱褶之中?然而,无论是在红楼,还是在客舟,僧庐,都有“雨”这个大自然的宠儿陪伴,也正因为有了雨,才把词人一生演绎的更加悲凉。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是裘马香车爱轻狂的年龄。才华横溢,年少风流的词人也不例外。在充满欢声笑语的红楼之上,屋内,轻纱帐在红烛的笼罩下更显出几分暧昧,烛心跳动着,似歌儿舞女盈盈的笑脸,帘外雨潺潺,雨滴敲击着树叶的声音,轻快,仿佛是清歌艳舞的伴奏。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少年的欢娱生活转瞬即逝,代之而来的是壮年生活的几多艰辛,几多悲凉。词人生活在易代之际,加之文人特有的敏感,他更能体味到世情的冷暖和社会变迁的无奈。为了家计,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辗转飘零,在大千世界寻找自己的栖身之所。如今,身处客舟之中,面对浩瀚的江水,又逢风雨,词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雨声依旧,然而情随事迁,景随情迁,不“依旧”的是词人一颗日渐苍老的心。“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与“红烛昏罗帐”相比,此时的意境很更加宏大,视线也更加开阔。但是这一开阔的环境无不体现出悲凉之情。广阔的江面上,云低天暗,江面似乎无法承受云之重量。这沉重的静态画面被一声凄凉的雁鸣所打破,原来,一只失群的大雁在西风中哀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看着大雁,反观自身,人就是雁,雁就是人。

从“红烛昏罗帐”到“客舟中”,一明丽妖艳,一疮痍萧瑟,二者对比,让人读之从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反差。结合词人的心境,少年的  轻狂,中年的凄凉,一暖一冷,让人的心不寒而栗。

如果说第一幅画面的背景色是红色,第二幅画面是灰色,那么第三幅画面就是藏青色。“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而今”是如今的意思,“僧庐”即僧房,这是听雨的地点。“鬓已星星”说明词人的头发已经花白。垂暮之年的人,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一切都归于平静,豪华落尽见真淳。繁华也罢,萧索也罢,少年花钱买笑也罢,中年漂泊无依也罢,都已成为过去,成为过眼烟云。我们无法判别,是词人悟出这些人生况味后走入僧庐的,还是走入僧庐才悟出这些的,然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雨怎样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幅听雨的画面,用蒙太奇的手法,组成了少年的风流,中年的漂泊,晚年的沉郁的人生画卷。蒋捷生活在南宋,元的易代之际。年少时的蒋捷是一名富贵公子,生活和美,很少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宋亡后,他保持名节,隐居竹山不仕。易代词人,难免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加之国破家亡的大悲痛,构成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我们从三个场景的变换中,亦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那种从相对稳定到战乱纷争到劫后余生,苟且偷安的变化过程。词题虽名为“听雨”,但听自然界的雨是次要的,听人世间的雨是主要的;听雨声是次要的,诉心语才是主要的,这些才是本词的题旨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