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四个有趣的想法:一个是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哈佛大学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标——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想到最近的H&M、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以所谓“强迫劳动”为由,抵制新疆棉花的事件。怎么感觉像是天大的讽刺。是不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某些美国政治精英同样信奉“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第二个就是感受到签订合同的重要性。双方在信任或者不信任的状态下,签订了合同,在履行合作期间,双方的书面承诺,有法可依,有据可寻。第三个就是重读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传》,想起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需要更无情地解剖自己。第四个是我今天重点分析的: 学习到底是不是反人性?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也不是。荀子曾经指出,人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自然性包括趋利避害、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目光短浅;社会性包括懂得合作、能够牺牲、有大局观、有远见。马斯洛也说,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基本的温饱、安全和物质欲望人人都有,但人也有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本能的自然性更趋向于生存与纵欲,而学习这种行为往往是“延迟满足”,也就是说,是通过压制当下的欲望来换取未来实现更大愿望的可能性。为了追求一个未来的不确定性,你需要克服自身那种追求即时享受的欲望。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但有一天你心中有了一个理想,为了实现理想,刻苦学习,哪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哪怕头悬梁锥刺股,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这是符合人的社会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学习不是反人性的。综上所述,在讨论“学习是顺应人性、还是反人性”这个问题上,不能只看到人的自然性、物欲和贪图眼前享乐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的社会性、追求自尊、期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