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体制内的工作节奏,很多旁人还停留在“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但真正有多“苦逼”,只有身在体制内的小伙伴们才懂。我认识的公务员中,从早忙到晚,甚至加班加点到凌晨的大有人在,也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活儿太多”、“人手不够”、“分身乏术”。 ![]() 没人喜欢加班,尤其是身在体制内,又没有领着华为的薪水,就更不情愿加班了。刚进单位头三年,一年365天,我几乎有300天都是晚上九点之后才离开单位,深感加班之苦。回忆起来,这其中固然有客观上工作忙、任务重、领导变态喜欢大家加班等客观原因,但也有自己主观上时间管理能力不强、工作方式方法不佳的问题。所以如何才能少加班、不加班,我有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孟子曰:“孔子说得对!”以前我也是中午至少要睡30分钟的,要是哪天没睡,下午基本干不了活。去年家里新房装修,我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要回家陪娃,为了不耽误工作,也不挤占陪伴家人的时间,我只能牺牲午睡,利用每天午休的两小时,跑工地、买材料、跟进度、办手续。一年下来,新房装好入住了,该陪孩子的也陪了,一周五次早教课一节没落下,工作也算尽责了,年中还给评了个优秀党员。顺便提一句,因为中午没休息,晚上就困得早,倒逼我改掉了多年的“晚睡强迫症”,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这段经历让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在我人生前三十年的认知中,没有不睡午觉这个选项。现在每天中午不睡,下午依旧元气满满。其实就是个习惯改变的问题,当你的身体和心理都接受了、适应了,睡不睡午觉都不叫事儿了,人家歪果仁不也从不睡午觉嘛! 中午两小时,利用好了可以干很多事儿。可以去健身房撸个铁,可以去书店看会儿书,可以写点小东西(我的公众号文章都是利用午休时间完成的),更可以用来干工作,避免下午五点半后还下不了班。前阵子家里老人出门旅游大半个月,又赶上工作正忙,为了保证五点半准时下班接孩子,我就是每天午饭后继续工作,抓紧时间,紧赶慢赶,算是两头都没耽误。 体制内有个特点,就是各种会议、培训、讲课特别多,而且往往一弄就是半天、一天的,其中哪些是真正能学到东西的、能解决问题的,能推动工作的,哪些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当遇到一些言之无物的会议、照本宣科的培训时,我们出于纪律原因不能不去,想要认真听又听不进去,只好发微信、刷微博、玩游戏,几个小时就这么无聊地混过去了。 我觉得与其这样浪费时间,不如拿来做点自己的事情,变“垃圾时间”为“黄金时间”。方便带上笔记本的,可以把工作内容拷贝一份,继续干活儿;不方便带的,可以看看文件、翻翻资料、做做笔记,或者琢磨琢磨某些好的公文材料的写法,哪怕是抄党章、写十九大学习心得也行,总比把时间浪费了强。 每个人手头的工作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工作比较费脑筋,比如写材料、拟方案、搞设计,有的工作比较程式化,比如统计数据、填报表格、打电话通知事情,难度差别很大。我个人的体会是,在自己精神最好的时段干最需要绞尽脑汁的工作,其他时间干那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比如我,一大早刚上班往往还昏昏欲睡、哈欠连天,大概十点来钟状态就比较好了,这个时候用来整材料最合适。 当然,有时安排得好好的,上午干啥,下午干啥,明天干啥,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有一些工作打乱原本计划,比如上级大领导临时决定来调研啊,发生了事故召开紧急会议啊,有同事突然生病告假啊,这也是体制内工作的常态。我们能做的,就是抓紧一点,有点空就把活儿干了。别想着还有时间就磨磨蹭蹭、不紧不慢,等到紧急任务来了又觉得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先做再玩,好过先玩再做! 刚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心怀满腔热情,凡是交代给我的工作,一律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来不得半点马虎。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我发现自己压根儿干不完,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有位领导好意提醒我:“你这样干活会整死自己,有些工作可以忽悠的,应付一下就行啦!” 比如,上级财务部门让我们报个车辆运行数据,行驶里程、油耗量之类的,我准备把单位所有的车一辆一辆地统计一遍,但这位领导提醒我,上级财务部门要这个数据,是为了做好下一年度车辆运行费用预算,没必要很精确,直接在上一年度的数据上适当增加就行了,便于我们向上级多争取一点经费。再比如,作为党支部的党建联系人,我负责整理支部的所有台账,工作量非常大,这位领导又提醒我,你们的支部书记已经明确表态,不求争取先进,只求不拖后腿,那很多通用的材料,完全可以找其他支部借鉴,稍作修改即可,不必自己原创。 我们开展工作,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首先搞清楚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向所在,从而选择灵活的处理方式和应对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年前在报社实习时,带我的老师就教过我,为了保证新闻的新鲜性,每一次采访结束后回程路上,要趁热打铁在脑海里提炼主题、梳理要点、搭建框架,等回到报社就直接动笔,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交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干工作同样如此,不要只看当前,眼光放长远一点,尽量想多一点,走前一点。工作的不同节点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不是互相割裂的,干前一环节的时候就要想到后一环节怎么开展,把握住工作主动权,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我们系统开展了很多年的“五型”机关建设,也是上级大领导非常重视的专项工作,那么我在拟写单位“五型”机关建设方案时,不能仅仅只考虑方案本身,还要想到后续的各种总结汇报、经验材料、信息简报等。同一份材料,调整下表达,改变下口径,就可以适用于不同需要。方案是它、总结是它、经验是它,信息简报也脱胎于它。(有空写篇文章,专门讲讲公文材料的转换问题) 最后我想说,加班当然不值得提倡,但很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为了把活儿干好,不得不加。特别是对于体制内新人来说,要想职场有发展,总得拿出两把刷子,要么有人罩着你,要么擅长溜须拍马,要么精于人际关系,上面这些都没有,那就只能苦干实干,早日练出真本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