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垂直单位是个“坑”(说说中央垂直单位的五宗罪),我想这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那身边很多同志想跳出“坑”,改变现状,我认为需要好好想想有什么办法。从2016年开始,国考不再面向在职公务员(含参公人员)招录,很多省份的省考也相继落实政策。在职公务员想要重新择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这条路基本被堵死了。 ![]() 一 参加遴选或选调考试 ![]() ![]() 1.中央机关统一遴选、各省级机关统一遴选。大机关的好处大家都比较清楚,玩儿哥之前有写过。职务晋升空间大、职数多、能够给你一个比较高的保底,比如在中央部委,可能大部分人都能到厅级干部,在省直单位,大部分人搞一个处级干部也是没有问题的;人际关系比较好相处,大家都有位子,吃相不会太难看,对于野心不大、想法不多的同志来说,安安稳稳上个班、混个级别是很容易做到的;大单位的牌子好听,说出来似乎有一些面子,能够满足虚荣心,心理感受比较舒服。而且,往往越大的机关,在各种改革面前越安全、越稳妥,一般不会有大起大落。 当然,作为基层公务员晋升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遴选考试报名的人非常多,竞争也很激励。同时,去到大机关工作,随之而来必然要考虑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问题,家里能够支持的没问题,家里条件一般的,要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买房,压力还是比较大。 ![]() 2.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自行选调。经济发达地区出于发展需要,这些年大量需要人才,选调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比如珠三角一些城市,动辄面向全国选调几十甚至数百名公务员,通常会配套租赁房、人才补贴、子女配偶随迁、配偶推荐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人才便利服务。并且对于报考人员给予适当交通食宿补贴,比如只要你去考试,省内发1000元/人,省外发2000元/人。 这些条件是很丰厚的。并且比起中央、省级统一遴选,也有不少优势。首先收入比较理想,不低于甚至高于一线城市。比如,在珠三角某些经济特别发达的区镇街,一个股员合法收入有将近三十万一年,珠三角某地级市一个处级干部的收入水平超过省领导的收入水平,这都是很正常的。而且与一线城市相比,房价没那么高,相对可以承受,工作环境、氛围比较务实,生活比较舒适,我个人认为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 ![]() 二 跳槽到事业或企业单位 1.报考事业单位。在职公务员不能再考公务员,但可以考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一般专业性都比较强,适合理工科背景的朋友。2015年,刚传出收入要降的风声,我们单位一个管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女生,立刻去考了市里一个专业型的事业单位,去年得知她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工资比起不走的话翻了一倍了。她的经历还是很值得借鉴的,第一,她是学工科的,文字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一般般,论考试确实不是文科生的对手,于是她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花3万块报了班,密集训练自己笔试和面试水平,成功考上了。第二,事业单位收入待遇与职称挂钩,而评职称又与工作年限、资历、论文等硬指标相关,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实现收入提升,比起寄希望于领导提拔,更容易实现。 ![]() 三 发展副业多挣钱 ![]() ![]() 1.考证。还是我那个学土木工程的前同事,自己考了N个建筑类证书不说,还拉着本来学计算机的老公一起考,一年靠挂证都能挣个十多万。考证对于学理工科的人来说,真的没有那么难。(玩儿哥点评:挂证明显是不对的,每个人还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投资理财。很多人收入好的时候闷头工作根本不管理财的事儿,收入不景气了,开始想着理财了。我觉得理财的观念应该尽早建立起来,该买房时就果断出手买房,不要妄想着房价还会降之类的,该学习理财知识就学习,股票、基金什么的,不要嫌麻烦。说回我自己的例子,我201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第八个年头,已经折腾了三次房子,每次转手基本都赚一倍,去年住上了大房子,还有一套小房子出租。当然跟很多牛人没法比,但我和我老公家里都指望不上,不啃老完全靠自己,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了,幸好折腾了几次房子,才实现了现在更进一步的生活。 总之,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既然已经在中央垂直单位这个“坑”里,千万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患上“斯德哥尔摩症”,硬要嘴硬说单位挺好的,别人说单位不好还去骂人家。 总结起来就是: 正视现实,努力拼搏,力求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