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痴呆相关?刘彩燕教授经验分享来了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08-04 发布于河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刘彩燕教授总结这4点


在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全国线上巡讲-东北站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刘彩燕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专题报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痴呆》,提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应作为预防痴呆的人群重点关注,具体的依据又有哪些呢?快来一睹为快吧!

01

颅内动脉粥硬化是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病理改变,在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中,同样存在这一病理改变特点。一项血管病理学研究表明[1],跟正常对照组相比,AD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加重(图1)。大型队列研究显示,控制血管危险因素,痴呆发病率明显下降,提示了血管和认知功能的重要关系。

图片

  图1[1] Willis环横截面,AD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加重(左图为正常对照组,右图为AD组)
此外,有病理学研究[2]比较了血管性痴呆组、AD组、非AD组和正常对照Willis环动脉硬化评分,结果显示(表1),除了血管性痴呆患者的Willis环动脉硬化的评分明显升高之外,AD组的Willis环动脉硬化评分也明显高于非AD组和对照组。

表1[2]  AD、血管性痴呆患者Willis环动脉硬化评分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ARIC[3](The Ar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研究证实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动脉狭窄及斑块均为痴呆的高危因素。在1,744名完成了高分辨率血管壁核磁共振成像的受试者中,34.5%患有MCI(平均年龄76.6岁),4.8%有痴呆(79.1)。大脑前动脉(ACA)斑块,>2处血管斑块,以及存在>50%的狭窄与痴呆的患病率增加有关。

02

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常见的血管性认知障碍

在牛津血管研究[4](图2)的2305名患者(平均74.4岁)中,30%为TIA,70%为卒中,225例存在事件前痴呆。随访2080名无事件前痴呆患者5年,432人发生事件后痴呆。重度卒中(NIHSS>10)的1年事件后痴呆的发生率34.4%,轻型卒中(NIHSS<3)为8.2%,TIA则 为5.2%。卒中后痴呆5年累积发生率方面,TIA组16.2%,卒中组33.1%,结果提示有卒中病史会显著增加痴呆风险(TIA 23.4% VS 15.1%;卒中组49.8% VS 26.6%)。

图片

图2[4] 有卒中病史会增加痴呆风险
另有一项卒中与痴呆危险因素的研究[5] 表明,年龄、教育水平、糖尿病、卒中病史,为卒中后痴呆最相关的危险因素。

图片

图3[5] 卒中与痴呆危险因素
此外,卒中患者存在的颅内病灶与特定领域认知功能下降具有相关性[6]。例如,全脑皮层萎缩和深部白质高信号通过破坏执行功能、记忆力和语言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急性梗死通过破坏执行功能和语言间接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其中执行功能障碍,使全脑皮层萎缩、深部白质高信和大面积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风险增加9倍以上,而性别和教育程度降低了这种联系的程度。

03

低灌注是血管性认知障碍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前面提到卒中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疾病效应,那么,当动脉粥样硬化没有引起病灶损害,而是持续的低灌注状态,与认知功能又有什么关系呢?刘彩燕教授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低灌注可以分为三个水平的低灌注。患者表现为心脏骤停、急性梗死、失血性休克等,全脑灌注下降;大血管源性低灌注主要源于是脑动脉狭窄;另外则是微血管水平的低灌注。
研究表明[7]全脑低灌注较正常对照组下降19%时,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均明显受损。当心脏射血分数<30%时,多个认知域受累,但受损程度不均等,语言功能相对得到保留[8]
大血管源性低灌注可以分为颅外动脉和颅内动脉两方面。近年来,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romsø 研究[9]对189例无卒中史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与20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颈动脉狭窄的受试者在注意力、精神运动速度、记忆和运动功能方面均受损,而在信息处理速度、文字联想中未见明显差异。那么改善血流动力学能否逆转认知功能障碍呢?RECON研究[10]做了相关方面很好的探索。该研究探究了在有症状的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中,颅外-颅内分流术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是否能在2年内改善认知功能。结果发现,旁路手术2年后不能改善认知功能,并不优于药物疗法。
相对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大国,探究颅内动脉狭窄是否影响认知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巴塞罗那队列研究(AsIA-Neuropsychology study)[11]纳入了747名50岁以上、具有中高血管风险、既无症状性血管疾病也无痴呆史的受试者,对三个认知领域进行了神经心理学评估的测试:视觉空间技能和速度、言语记忆和言语流畅度。结果发现,颈动脉斑块和颅内血管阻力增加与认知功能下降独立相关,而颅内大血管狭窄与认知功能无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的MCA-COGNITION研究[12]在对21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无症状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闭塞患者的认知功能没有明显改变。但在功能MRI中可以发现,神经网络连接普遍减弱,特别是两个半球间的连接;神经网络的连接效率、连接强度、集聚系数均有减弱,特征性路径长度增加。认知功能保留,但神经网络方面已经出现临床下改变
ARIC研究结果发现,颅内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大脑前动脉和后动脉的狭窄与认知更为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性。和我们中心报告的结果相一致。

04

预测血管性痴呆模型日益完善,为防治提供保障

综上可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转化为痴呆的风险,因此对于这部分人群的管理和预测痴呆具有重要意义。如MRI评分可预测脑小血管病痴呆;白质高信号,腔隙,灰质和海马体积的综合测量;急性微梗死;脑梗塞关键部位:左额颞叶、右顶叶、左丘脑;功能网络;APOE;CHANGE和SIGNAL2模型等。在预测标记物和模型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刘彩燕教授指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痴呆重要的危险因素,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常见的血管性认知障碍,应作为防治的重点。随着影像和生物标记物的发展,预测血管性痴呆的模型将日益完善,为防治提供保障。

专家简介

图片

刘彩燕教授

图片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及行为学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秘书长。

美国UCSF的Memory and aging center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各种痴呆的神经行为和神经心理表现。

擅长痴呆、各种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测评,对于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丰富的经验。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章数十篇。


参考文献

[1] Neurological Research,2004, Volume 26, July 525.

[2] Acta Neuropathol.2007 Jan;113(1):13-21

[3] Neurology. 2017 Apr 18;88(16):1556-1563.

[4] Lancet Neurol. 2019 Mar;18(3):248-258.

[5] J Am Coll Cardiol. 2019 Jul 2;73(25):3326-3344.

[6] Neurology.2018 Jul 3;91(1):e45-e54
[7] Am J Cardiol 97, 1365-1369
[8]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63, 509-512.
[9] Neurology.2004 Mar 9;62(5):695-701.
[10] Neurology.2014 Mar 4;82(9):744-51.
[11] Atherosclerosis.2013 Oct;230(2):330-5.
[12] Eur J Neurol.2020 Jun;27(6):1062-1065.

本文首发: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本文作者:医学界会议记录组
本文审核:刘彩燕 北京协和医院
责任编辑:陆离先生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yxjsjbx@yxj.org.cn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