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大方言,三亿人的母语——西南官话来源揭秘

 夜黑心明 2022-08-05 发布于安徽

中国的方言众多,这些方言很多都不能互相通话。学者们经过一番研究,对全国的方言按照各自特点分了区,最高的分区就是官话区和非官话区。

文章图片1

中国汉语方言图

上图中,那从中原到东北、西南、西北的连成片的绿色区域就是官话区,其余的小块区域就是非官话区。二者分区的根据是什么呢?我们先要问,为什么方言之间有这么大的区别?这就要从历史上去寻找原因了。学者们研究,方言几千年前就存在了,而现代汉语的各大方言都是由中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古汉语就是从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汉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因地理的区隔,各大方言各自继承了一部分中古汉语的特点,演变至今。

那么中古汉语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就不容易讲清楚了。一种观点认为,中古汉语原本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存在浊声母,但同一个声调的清浊声母其调值是有细微差别的,清声母是阴调,浊声母是阳调,后来浊声母变成清声母,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就变成了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声调了。有的方言至今保留了所有声调,如粤语(广州话);有的方言保留了浊声母,如吴语(苏州话);而普通话则只保留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余的声调都合并到这四个声调里面了。普通话的入声完全消失了,这正是整个官话区(江淮官话除外)的特点,也是区分官话与非官话的标准。根据古清音声母入声字的演变,又可以把官话大区分为八个区,其中就包括北京官话和西南官话。普通话就属于北京官话,武汉话、重庆话就属于西南官话。

文章图片2

汉语方言图——红色区域是西南官话区

文章图片3

西南官话区

《中国语言地图集》里给出的西南官话的定义是:西南地区以及附近的,入声整体归派到某一声调或者四声调值与成都、武汉、重庆、常德、贵阳、昆明、桂林相近的汉语方言。

这里就涉及一个概念,什么是入声?以几首古诗词为例来说明。唐朝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就是押的入声韵:

千山鸟飞,万径人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绝”“灭”“雪”都是入声字。入声短促有力,适合表达激烈的情感,这首诗就是表达了孤独悲愤之情。粤语全面保留了入声,可以听一听这首诗的粤语朗诵感受一下。在普通话里,'绝'是第二声(阳平),'灭'是第四声(去声),'雪'是第三声(上声),这正是入声演变的结果,入声派入其他声调了,而且每个声调都有分派。而在西南官话(重庆话)里,入声整体派入了第二声(阳平),也就是说,'灭''雪'都和'绝'的声调相同了,这正是区分西南官话和其他官话(包括普通话)的一个标准。

还有岳飞著名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靖康耻,犹未

臣子恨,何时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再如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欢情。一怀愁绪,几年离。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闲池。山盟虽在,锦书难。莫,莫,

加粗的韵脚都是入声字,在普通话里这些字已经分属于四个声调了,而在西南官话(重庆话)里它们同属一个声调,也就是第二声(阳平)。

西南官话这种'入派阳平'的现象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幸好有相关历史资料保留下来。《汉音集字》是一本汉口方言同音字表,它是美国人英格尔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汉口编录出版的;《西蜀方言》是一本记录19世纪后期成都语音的书,它是英国传教士钟秀芝编著并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印出版的。根据两书的记录来看,当时的汉口话和成都话仍存在入声调(第五声)。但《西蜀方言》前言中提到第五声(入声) 难以与第二声(阳平)分辨,而《汉音集字》前言也说'下平声(指阳平)和入声之间有很多相混的',这说明西南官话如成都、汉口等方言点的入声已经开始归入阳平了。而等到几十年后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赵元任等中国学者调查西南地区的方言时,现今西南官话大部分区域的入声已经并到阳平了。也就是说,原本有五个声调的西南官话变成如今的四个声调,不过是近一百年甚至几十年才发生的事。

继续上溯到明朝,也有不少资料可以窥见当时西南官话的概貌。云南人兰茂在正统七年(1442年)著作的《韵略易通》,兰茂的同乡本悟和尚在万历十四年(1586年)重刻的《韵略易通》,云南人葛中选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著作的《泰律篇》,都反映了当时云南方言的面貌。湖北京山人郝敬(1558~1639) 在明末天启三年(1623年) 著作的韵书《五声谱》,反映了当时湖北京山方言的面貌。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李实( 1597~1674) 晚年所著的《蜀语》则反映了明末四川的方言现象。

根据这些资料的记载可知,当时云南、湖北、四川等地西南官话的入声已经失去塞音韵尾,变成一个独立的入声调,去声也不分阴阳。其中入声变成一个独立调类,是与江淮官话一致的。此外,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还有不少共同的语音现象。再结合移民历史,有学者提出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是同源的。江淮官话指的是江苏中部、安徽中部、湖北东部等位于江淮地区的官话方言,扬州话、南京话、黄冈话都是其代表,其特点是都保留了一个独立的入声,有的去声分阴阳。在明朝,官话方言已经有了南北之分,北宗《中原音韵》,以北京话为代表,南宗《洪武正韵》,以南京话为代表。西南官话正是南方官话演化出来的一个分支。

文章图片4

江苏中部、安徽中部、湖北东北部的江淮官话

文章图片5

湖北东北部的江淮官话黄孝片

明朝田汝成所著的《炎徼纪闻》这样写道:

秦汉开百粤,而武帝以闽夷叛乱,徙其民於江淮间空其地,其时固荐奔狐兔之墟也,乃今声华文物与中州等矣。武帝遣唐蒙通夜郎,闭於昆明。元始拓土,然直羁縻之而已。我朝龙兴始列郡县,而西洋海国亦皆宾贡,盖气化渐开则人文渐被,若旋风之披拂,首西北而终西南者之明验也。焉知百世之后,涢僰之地不有声华文物如闽广之交者乎?又焉知八百车里、缅甸诸夷不有列郡县置官吏之日乎?

这段话讲的正是南方地区的开发史,东南先得到开发,西南后得到开发。在元朝以前,西南广大山区长期游离于中原政权之外。直到明清时期,随着四川人口的恢复增长和西南山区改土归流后的逐步开发,来自湖广江淮地区的移民后代大量扩散,并将他们的方言带到整个西南地区,西南官话于是形成。

西南官话已经成为最大的汉语方言,使用人口接近三亿,影响力很大,并且仍然在扩张中。西南官话简单易学,通行广泛。湖北大部已是西南官话区了,东部的江淮官话黄孝片正不断受到普通话和西南官话的双重影响,估计最终也会变成西南官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