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论系列

 陋室夜读 2022-08-05 发布于辽宁

国家(一)

对国家的考察源头来自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然后是恩格斯的著述。摩尔根通过对远古社会的考察,自觉地应用了唯物主义,他在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恩格斯以阶级性论述国家,成为一时的经典之作。一百多年过去了,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历史实践中检验了国家的理论。摩尔根把国家形成分希腊式和罗马式。实际上是一种方式,即欧洲式。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认识思维方式以及在物质和精神之上的交往规范方式分化出不同的类型,所以东方文化、欧洲文化、美洲文化和非洲文化都是不同类型。建立在不同方式之上的国家形成方式也截然不同。我们仔细考察,东西方在阶级社会一开始就是沿着不同的道路走下去。所有的社会方式都有它质的区别。东西方有可比性,没有中心性,没有谁纳入谁的问题。摩尔根注意到东方和美洲,可惜缺乏资料。恩格斯以刚刚创建的唯物主义阶级斗争观来阐述国家,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只是因为对阶级性的强调被后来者更加放大,走上了颇偏的认识。今天中国大量的教材,认为国家的第一职能就是阶级斗争,镇压阶级反抗。对外的全部职能就是防御外族,保护领土,即是明证。

我们认为国家和其他概念范畴一样,从历史上去考察,在实践中去检验。我们从运动的总则出发考察概念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以阶级社会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来认识国家的现实作用。国家的起源不是阶级斗争的单纯结果。二十世纪以前的因果思维已显示它的局限性。不再适宜作思维方法了。国家的产生也是个系统的综合问题,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氏族社会后期的军事民主制,氏族发展到部落联盟之后,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人民大会,氏族首长议事会和军事首长等三位一体的军事民主制。完备的军事民主制孕育着国家的萌芽,是向国家过渡的形式,是国家产生的现实基础。其次是血族的瓦解,民族的酝酿,社会分工,军事扩张打破了原有社会的结构,亲缘联系被经济联系所取代,整个联系超越了部落的范围,更多的人被经济军事力量吸引在一亇中心之内,更多的地域得到扩展。人口的增加,地域范围的扩大,向统一的民族发展,它成为国家人口的基础。其三,城市的发展,公共权力的组织化。城市取代农村成为社会主要经济形态。生产力向城市集中,并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城市人口的增加,分工的细化,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内部产生许多新的社会职能。在国家产生之前,城市里已经有常备职业化的军队,有监狱,有管理机构和税收机构,国家的公共权力职能都在形成,并走向组织化,规范化,这是国家产生的组织结构基础。其四,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的扩张,社会出现了城乡的差别,形成了阶级分化。私有制取代共有制,阶级群体的利益取代血缘群体的利益,社会的公共职位由民主制转为世袭制。公共权力成为有产者的工具。在阶级斗争、军事化和经济的共同推动下,图腾组织被国家组织取代,国家产生了。国家产生之前的组织关系和形态要素都已有社会基础露出端倪。国家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阶级斗争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的工具,是阶级利益的代表。认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站在被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说话,它仅是国家功能的其中之一认定。这没错,只是这仅是被统治阶级的阶级道德和阶级情感问题,不是国家机器实际作用。唯物主义最根本的一条是符合生产力的方向,代表历史的潮流,适应社会运动的发展态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是资产阶级实现利益的工具,它包括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追逐利润而不是镇压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首要任务也是发展经济,不是阶级斗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很容易把阶级斗争提高到国家的首要任务,很容易产生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认为阶级斗争日日时时发生,都要寻取运动的方式,革命的方式,疾风骤雨的方式,这是对文革的记忆。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太多了,也太深刻了。我们希望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人们引以为戒。只要平常的看待阶级斗争,许多阶级斗争都是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平常事,都是日常国家生活中意识领域或经济领域的量变式,绝不是质变的反革命的。只有当阶级国家进入垂死挣扎时,阶级斗争才是首要的任务。而在国家上升发展时期,任何一亇阶级国家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任务。我们坚决反对把国家看作阶级压迫的工具,我们要重新树立国家是阶级利益的工具。

对国家本质的认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国家职能的认识来深化。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国家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续。国家首要的最基础的职能是为经济服务,发展经济。农业社会的水利工程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要国家完成。现代社会开拓市场、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核能、宇航事业、海洋开发都是国家的直接参与。国家通过税收、利率,直接调解经济发展。国家通过行业规范,指导经济发展的方向。没有经济,没有物质生产,民族和阶级无法生存,更谈不上阶级斗争。经济发展了被统治阶级的生活条件才能提高,阶级矛盾才会舒缓。只有经济才能解决阶级矛盾,才能解放阶级地位。

国家的第二个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国家的暴力机关并不完全针对被统治阶级。在一亇国家里面,都会有犯罪行为,都会有阶层和阶级内部的矛盾。国家权力是起到公共权力的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作用。国家的这种公共权力它在国家形成之前的氏族社会就已形成,比国家的形成还要早。它不但是对国家的阶级秩序的维护,也是对民族群体的社会秩序的维护,它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利。一亇稳定有秩序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亇社会公民的需要。不但是阶级社会需要,种群社会和氏族社会也需要。国家的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我们不能拿阶级斗争来扣帽子。国家是一亇阶级的社会,也是一亇民族的社会。把国家视为完全的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把国家的民族性给抹杀了。

国家对内的第三个职能才算得上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的阶级职能是国家的阶级性的表现。阶级职能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维护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只有是统治阶级腐朽没落,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国家的阶级斗争的职能才会提升。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当代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的哲学只是一味地盲从权威,文字上明写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结合,而宣扬的却是对权威的崇拜。这不是德国佬之罪,而是封建劣根之罪,民族劣性之罪。

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续。国家首要的对外职能也是经济交往。这是国家的民族性决定的。国家对外的第二个职能才是防御外敌,保家卫国,这是国家的阶级性决定的。这里的阶级性不但指本国的阶级性,还意味着外国的阶级性。

国家的最后一亇问题是国家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性就是民族性,社会性就是阶级性。国家的民族性,使人们在阶级差别之外统一在爱国主义之下。一亇有多元主导民族的国家,表现为国家民族性的多元化。它们反映在国家政治上往往成为路线之争。如今天的乌克兰。一亇有多元主导统治阶级的国家,表现为国家阶级性的多元化。它们反映在国家政治上,往往是政权之争和内乱。阶级性的多元化又分为内在的多元化和外国干涉的多元化。前者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后者如中国的军阀混战。

国家(二)

1.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最初的国家定义,它符合了革命战争年代的需要。然革命者一旦成为执政者,历史的使命从革命转为经济建设为中心,阶级斗争的提法实在是不合时宜。但国家就这么个定义,显然也不合时宜。

2.本公众号6个实践方式演化出来的社会,不是指人类社会整体,而是指国家。为什么?因为演化出来的社会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独立社会单位,一个独立的社会单元,国家是阶级社会的基本单位,地球上的阶级社会文明是被地理环境分割成不同的单元,所以只能是国家。

3.本公众号演化的社会拥有完美逻辑推演的范畴和概念组成的内涵,这些范畴和概念也就构成国家的底层基础。从本公众号的引导上看国家,国家并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那么简单。

4.所有的范畴和概念构成的国家包括社会基础部分和上层结构部分,如果但从上层建筑的属性来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仍有一定的意义。但国家的上层建筑是为社会基础服务,社会的基础层次其决定作用,它代表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是意味着人民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整天在乎阶级斗争。人民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经济,国家的经济属性才是国家的整体属性,国家的政治属性是国家的部分属性,经济与政治按马克思的话来说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国家的政治属性超越经济属性只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是可能。

5.国家是社会演化独立单元的总称,但不是这个社会独立单元的唯一称呼。这个单元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属性,可以从不同的属性去称呼认识它。它是一类人口的总和,可以称之为民族共同体;它可以是经济的独立单元,可以称之为社会经济体;它可以整体转化为运动来看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实践体;它也可以看作为社会对象物的总和,可以称之为社会物综合体;甚至于从人的生物性基础去看待整个社会,这个社会独立单元还可以比喻为社会有机体。

6.人、物、经济体、实践体、社会有机体都是国家的转换视角,可以从它们的特性去重新认识这个社会综合体。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特性,并且不同的的视角都有基础特性和本质特性两个内涵(另议),但经济性与经济性的互为转换是特别强调的内容。

7.以上是国家的底层基础和不同视角,再说国家的外延(包括部分内在的)。有底层基础总和而成的社会综合体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有许多的外延信息。与社会静止状态有关的有层次、结构、性质、形态、特征、动力、原则、规律、脊梁、表象、环境等等。与社会运动状态有关的有中心、周期、频率等等

8.总之国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事物,不因为个体的情感因素而有所忽略。比如,战争是国家的机制,不因为个体的和平诉求而终结,社会形态的战争就像是生物形态的竞争,是机制不是道德!

9.国家是社会形态,从形态上把握国家是最重要的哲学思维。看不到国家是社会形态,绝对理解不了国家!个体是国家形态的个体层次,社会是国家形态的社会层次,个体和社会是国家的二大支柱,国家的功能层次是国家形态的做功状态,所以,国家就是一个物理体,与宇宙万物相等同。

10.我们以往都认为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对子概念并作哲学理解,但事实上个体和社会都是作为国家形态的基础条件而存在,或者说是作为实践的基础条件而存在。这是哲学教材的一个理论偏差之一。

国家的帝国情结

1.国家是阶级社会文明的基本形态。在社会文明形态上理解国家是更高层次的视野。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国家内在的一个视角,这个视角不能解释国家的某些现象。

2.从形态上看国家,国家首先一种隔离,隔离是一种保护,是对质的自我保护。这种隔离和保护的对象是民族,国家是对民族的保护。民族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在文明的竞争中,需要自己的机制体制,需要自己的盾牌,才能得以维持民族自身的种系的生存和繁衍。民族的自我机制化就是阶级,民族通过财产继承制转化为阶级,有阶级再形成国家,国家就是盾牌,种系的躯壳。

3.国家有主权,有疆域界限,国家利用阶级建立起再生产体系和秩序,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种系的生存和繁衍。有了国家,民族就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单位,有了主权,这就是生存和繁衍的保障。

4.国家一旦成立,国家永不可能独善其身,国家始终与外界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国家汇入到人类文明形态之中,在形态之中,国家是最基本的单位,国家之间的竞争又是对民族保护的背离。

5.这种背离无可奈何,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社会文明的生态,是文明的机制,它主要体现在战争上,用战争、吞并来促使文明生态的良性负熵。

6.在国家形成之初,一个氏族一个部落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然后是列国兼并,形成中心国家,以地理环境为背景,国家总会向帝国迈进。

7.帝国是国家能量的集聚,是国家内部资本的梦想。帝国的人口、民族总是被资本异化的阶级操控,形成自我中心(实质上是资本的中心、能量的中心)。

8.帝国是资本的梦想。当奴隶社会人口是资本时,奴隶帝国是通过扩张领地来掠夺人口,把人口当作财富资本。当封建社会土地是社会财富资本时,封建帝国仍然是通过领地扩张来实现资本无限增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财富的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人口是实现货币资本增值的唯一途径,对人口的杀戮才转向人道,资本建立起金融帝国。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信息是资本增值的手段,信息帝国将取代金融帝国。

9.国家在文明形态的竞争下,国家的数量会减少,中心国家的意义会突出。文明悠久的土地,随地理环境基本上逐渐形成中心国家。新兴国家的兴起,都渴望成为地域的中心,甚至是跨区域的中心,都有帝国的情节。即使是文化的惯性使然,无心恋做帝国,但能量的中心惯性,竞争的驱使,也可能像陈桥驿事件一样走向中心。

10.纵观文明历史,帝国情结贯穿一众的民族,尽管帝国的宝座像红孩儿的莲花宝座。也唯有帝国,它保护不了民族但是文明形态的最好梦幻,因为它创造了国家不能创造的文明,为文明的种系发展制造了历史,是文明的类运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11.国家的帝国情节,在阶级社会阶段看不到终结,当今社会仍然如此。一些区域在发育,一些区域在蠢蠢欲动,它超出了政治道德的范围,它本身就是辩证法的一部分。国家的文明生态与生物的自然生态是同一辩证法使然。

12.国家的帝国情结根本原因在于是形态的扩张。国家是一种形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自然的形态竞争,在国家内部力量的驱使下,实际是在形态的原动力下,在地理环境的有效利用下,国家的帝国扩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形态上理解帝国情结,不只是把根源归结于人性的因素,从形态竞争的自然物性角度去理解帝国化,才是正确的思维。

13.从形态的物性上去认识帝国,帝国就是国家的高级形态。国家形态有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有帝国形态吗?抛开社会的阶级属性理解,从经济性或实践体理解形态,或许吧?从金融帝国到信息帝国?嗯,嗯?

14.社会既是人的综合体,从人的特质去认知它,是思维路径之一,但不是唯一。社会也是物理体,是宇宙万物之中的现象之一,从万物的物性即普遍同一性去理解,是思维的路径之二。

国家是文明形态的基本单位

1.上篇分析国家,国家由民族组成其人口基础,由阶级组成其经济属性,讲阶级立场和民族归属,讲爱国主义。本篇从文明角度讲国家,以理性分析或第三者的姿态分析暂时隐退了民族性和阶级性的国家。

2.在社会有机体篇文章里,利用类比的思维分析国家有机体象是一个生物有机体,称之为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生命体构成。这个生命体不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是国家。

3.国家是文明形态的基本单位,相当于自然生态的物种,物种是自然生态的基本单位。物种有自己的DNA特性,有自己的隔离并融入到生物生态之中。国家也是有自己的特殊DNA即国家的民族性和建立在民族性之上的阶级性,有自己的隔离即国境线乃至于国家的主权界限。

4.首先在于基本单位。它的理解是以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最小的独立整体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体系。物种是自然生态的基本单元,恒星是天文生态的基本单位,人类文明生态也有自己的基本单位,它应该是也只能是国家。在人类文明生态里,除了国家,还有自治领地、托管区、和国际联盟,它们都无法与国家相比起到基本单位的作用,自治领地和托管区不是主流,国际或国家联盟是建立在国家的基础上。

5.然后关键是形态。形态不是一个静态事物,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运动之中事物。形态是一个事物,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甚至于消亡的辩证过程。国家是文明形态的基本单元,以这个基本单元为基础,形态发生运动过程。

5.1形态运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就是国家间的战争、国家吞并、帝国崛起、形态更替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国家作为基本单元必然参与的。我们学的历史都是以民族为中心的国别史,真正的人类文明史是文明形态演替史,民族伴随着国家的兴起、衰亡等等才是它的真正的内涵。

5.2文明形态运动的机制是什么?经济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内部的机制,国家外部的机制是战争,或者说文明形态演化的机制至少有一种是战争。战争是能量间的碰撞,优势的能量就成为文明形态演变的主导力量。战争不是道德行为,战争不可避免,是机制,它促进文明形态的演变。其它如环境气候的变化。

5.3文明形态如何定性?国家有表象,国家有脊梁,国家的表象和脊梁构成国家的形态,国家的形态主导文明的形态。

5.4文明形态如何更替?就是从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内部又可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更替就像树木蜕皮,蛇脱皮,螃蟹蜕壳。形态的每一次更替都是社会财富的几何级数增长,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

6.形态的更替意味着形态对背景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需求几何级数增长。地球的环境甚至于太阳的环境能否支撑得起将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人口的增长本身就是一个限定,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7.形态的更替必然遵循熵增的原理。形态不可能无限的替演下去,人类也不可能不脱离地球,否则种属何以延续。

国家形态的4大文明生态

1.国家形态存在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交往文明4种文明生态。前三种文明是大家都熟知的文明,交往文明是本公众号用逻辑推演出来的新文明生态。

2.本公众号对文明分类的提出,不是在于问题本身,而是在于逻辑推演,用逻辑溯源的方式给出文明生态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社会经验的归纳,从而建立社会哲学的逻辑基础,让社会学的每一个概念都建立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绝不是经验的塞入是本公众号的使命,让社会学的概念既有逻辑论证又有历史论证,使得逻辑论证与历史论证相结合,是本公众号的特点。

3.本篇是承接前几篇国家形态6种再生产系统的总结。前几篇认为国家形态内部是由6种再生产系统组成的,它们分别是人口再生产系统、物质再生产系统、观念再生产系统、知识再生产系统、交往再生产系统和政治再生产系统。它们组成的有机整体是真正的国家,也是社会有机体、社会实践体、社会经济体。

4.分析这6大再生产系统,我们还可以发现新特点。国家形态的人口再生产系统和物质再生产系统实质是人的生产再生产的生活方式体系和生产方式体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本身就是运动和再运动关系,是可以统合为一体的。

4.1人口再生产系统可以理解为人口的当下生产即生命的延续内涵,物质的再生产可以理解为为人口的类延续生产或者说为类延续提供物质基础的生产内涵,这是以人口为视角的方式。也可以转换为物质视角的方式,人口的再生产就是物质的消费内涵,物质再生产就是物质的生产内涵,生产和消费延续社会的经济体生产再生产循环。

4.2.人口的再生产系统和物质的再生产系统统合为一体是社会的物质文明。所谓的物质文明是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来论述,从社会有机体的比喻来看,就是社会的物质生态、物质聚落。物质聚落或物质文明是两个系统统合就像生物形态内部的物质性生态特征。

5.国家形态的观念再生产系统和知识再生产系统实质上是精神的生产再生产的反映方式体系和认知方式体系,反映方式和认知方式本身也是运动和再运动的关系,也是可以统合为一体的。

5.1观念的再生产系统可以理解为观念的当下生产即精神感知的当下生命延续内涵,知识的再生产系统理解为观念的类生产即为精神感知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延续提供物质基础内涵,这是精神的观念一侧理解。认知的一侧理解,观念的再生产系统是文化的消费环节,知识的再生产系统是社会文化的生产环节,文化的消费和生产形成社会形态内部的文化生产再生产循环。

5.2观念再生产系统和知识再生产系统统合为一体是社会形态内部的精神文明。这个精神文明也可以以社会有机体的类比,属精神生态或精神聚落,它们体现了两个精神内涵的两个系统的精神性生态特征。

5.3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态和精神文明生态不管在历史的实证上或本公众号的逻辑推演上,都是平衡对等的关系。这个平衡对等的关系其逻辑源头是人的肉体和人的精神是平衡对等的关系。现有的西方哲学包括马哲都只能是历史的经验归纳不能建立逻辑论证,因为唯心和唯物视物质和精神不是平衡对等的关系。他们在哲学起点论证上不承认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对等,然后在历史哲学论证上又偷偷的承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对等关系。

6.国家形态的交往再生产系统独立的形成交往文明。原因是6种社会实践方式是塔式结构的立体结构,交往方式是独立的处于钮合层次的环节。由交往方式转化而来的交往再生产系统也是处于6大系统塔式结构的钮合层次,形成社会的独特交往文明。6大系统的塔式结构如下所示:

6.1交往文明包括交往、交换、分配等与之有关的范畴。交往、交换是交往文明的内容方面,分配和交往形式是交往文明的形式方面。农村和城市是交往文明的形态表现,交通、通讯是交往文明的技术特征。

6.2交往文明既然处于钮合层次,表明它即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制约,也受政治文明的制度制约。交往文明的内涵内涵、技术来源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文明的分配受制于政治体制和制度。

6.3交往文明的独立存在是本公众号的观点,是建立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的判断。

7.国家形态的管理再生产系统独立的形成政治文明。从6.0的图示中就一目了然的显示政治文明的独立性,只不过我们是逻辑推演的方式。政治文明在社会知识中意识常识。政治文明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如国家的强制结构是物质的,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精神方面的。

7.1政治文明都是上层建筑物化、形式化的存在,表明它是固化的存在,它的运动方向是空间属性的方向。国家化都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再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就是先固化、物化国家机器,然后再替换国家机器,这就是上层建筑的运动方向。

7.2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是社会化的常态式量变质变,时时发生,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认知力的开拓性沿时间箭头的方向为自身的方向,它们的运动方向是时间属性的,是单向的。

7.3时间的方向与空间的方向是垂直的、矛盾的,这种时空本质属性的矛盾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本体性本质。它们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根本原因就是时空方向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8.政治文明生态可以形象的认为是政治人,交往文明生态的形象代言人是商务人,物质文明生态的形象代言人是经济人,精神文明生态的代言人是文化人。社会主体的4种人就是社会生态的反映,4种人的品性就是4种文明品性的体现。百姓所谓的混圈就是社会政治生态、物质生态、精神生态、交往生态的反映。

国家化

1.国家是当下的视角,国家化是历史的视角,演化的视角。国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常识认知;国家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是动态看待现实。

2.阶级社会的历史本质上是国家化的历史。国家化是阶级社会演化的主题,是社会演化的片段。阶级社会与国家化是历史的动态和静态的对应。

3.国家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它们是城市化——国家化上下结构,城市化是交往方式的形态演化,国家化是规范方式的形态演化,城市化是基础演化,国家化是城市化的再运动,城市化与国家化组成运动再运动关系,或者说辩证关系。

4.国家化与氏族化的关系。氏族化是氏族社会历史演化的主题,国家化是阶级社会历史演化的主题。氏族化——国家化组成人类社会演化的前期历史,是历史演化的本质体现。阶级社会必然从氏族社会演化而来,国家必然从氏族演化而来。这是历史的视角,所谓历史的视角就是演化的视角,演化的思维是体现了历史的动态过程。

5.国家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国家化是演化为一个个国家形态,国家形态建立之后,历史不会停滞演化,国家与国家之间会产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和竞争关系,国家化必然会趋向全球化。但国家化绝对不是直接全球化,全球化是国家化的否定之否定,需要积累和过程。国家化→国际化→区域化→全球化才是演化的基本路径。全球化是建立在区域化的基础,区域化是建立在国际化的基础上,国家化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国际化。其实国家形态的建立,全球众多形态的国家,即是意味着国际化。国际化是体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区域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协作的地缘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实质上体现的是国家之间交往的效率问题,违背效率的交往都难以持久。

6.国家化是阶级社会演化的主题,反映了国家形态(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演化的主体,形态是历史演化的基本单位。国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演化首先就是体现在国家上,即国家化。历史唯物主义讲历史演化而没有建立演化的基本单位,不强调社会形态的重要性是不可接受的。

7.国家化的起步或者说发生学是从氏族内部的异化开始。氏族是由村落推动的,村落演化出城市,城市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国家产生之后,就是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国家化,首先体现为国家形态的演化,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四个形态的更替是过程,是必然,体现为一般的规律性。四个社会形态是社会的基本形态,社会形态是地理、文化、民族即人对自然地适应而产生的,是有个性特色的,是取决于各自的社会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一定体现为与逻辑的形态完美一致。

8.国家化的演化方式有可能是一般的与逻辑相符合的历史,也有可能是国家化停滞的历史,如原始森林、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还有可能是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如西藏社会。

9.国家化不止体现形态更替的历史,同时体现周期循环的历史。循环性和更替性是国家化的两种属性。国家化的历史是国家的生生死死,是一个个王朝上幕落幕的历史,体现了国家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再生性。人类的民族就像春去秋来的草丛,花开花落,熙熙攘攘都是为着建国、亡国而不休止。

国家化底层范畴的意涵迭代

1.根据本公众号国家形态6种再生产系统的推演,国家形态内在的包含国家概念,这是逻辑的预示,再联系现实和历史中东西方不同意义的国家,写此文以示厘清。

2.从逻辑上看。

2.1国家形态的国家是形态意义上的国家,这个国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实践体,是一个经济体,是整个社会人、物、体制制度及地理环境的总和。

2.2国家形态包括形态内部社会的民族、阶级、民族精神、阶级观念、农村城市和单纯的上层建筑意义上的国家。国家形态内部的民族、阶级、民族精神、阶级观念、农村城市和单纯上层建筑意义上的国家是国家形态的6个基本形态单位,它们代表形态内部6个不同的功能系统,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

2.3其中,民族和阶级代表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生态,民族精神和阶级观念代表形态内部的精神文明生态,农村和城市代表形态内部的交往文明生态,单纯上层建筑意义上的国家代表政治文明生态。社会的4大文明共同构成国家的形态文明。

2.4政治文明的国家是一个上层建筑的概念,它是国家形态整体的一部分。譬如,在中国和印度,一种政治势力夺取首都,推翻原有的统治者,就是得到了这个天下。这里的首都和原有统治者就是代表上层建筑的国家,而得天下就是国家形态。中国农民起义王朝更替历史和印度中央政权被外来势力轮换的历史都是体现了政治国家与形态国家的关系。政治文明的国家往往是指国家机构。

3.从现实和历史上看。

3.1国家揭示的国家双重意义理应在东西方的文明里对国家的认识是相一致的,但因文化的差异,现实和历史认知上东西方对国家有不同的侧重面。为突出差异,暂且仅介绍东西方不同内涵的国家。

3.2西方文化认知里,侧重视国家为单纯上层建筑意义上的国家。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国家,国家是与人是对立的存在,国家是人的外在物,异化物。西方的许多哲学论述是论述人的自由、自主权力,是排斥国家或政治制度方面参与,他们不认同人与国家的统一性。在他们的政治哲学里,国家是人民共同出让部分权利而独立存在的,政治的国家是人民用纳税供养的,为人民服务的。民有、民享、民权的思想和里根的演说就明确、充分的点出这个原则。卢梭的政治理论是建立在14、15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历史基础上。欧洲城市的兴起是从封建庄园的赎买和武装斗争中争取来的,西方近代的政治和国家又是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兴起。在西方人看来,政治和国家是欧洲市民阶层独立并在城市里重新建立起来的,原有的封建历史已经得到的清算,启蒙运动和欧洲革命进一步加强了这个理论观念,所以国家是人民的外在之物。

3.3中国文化的认知里,侧重国家形态意义上的认同。所谓国乃家之放大,家国一体。在这样的国家观念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整个上层建筑体系都是当然的存在,是天命自然,绝对不会意识到政治国家与人民的对立或异化存在,更没有如此之观念。中国的历史是王朝更替的历史,实际上是家国的变迁,国家化的循环,人民与政治是统一的,无非是王朝在天下姓氏中轮流坐庄,能问鼎者即是得天下。问鼎是上层建筑的国家,天下是国家形态。

4.由西方的国家与人民独立、对立的观念衍生出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这是西方文化的政治问题,是遵循西方的政治原则而来的问题。在东方的文化里,国家指形态,政府与人民是统一一体的,不存在政权的合法性一说。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是政府为天,是官员为父母,人民有巨大的依赖性,把自身的生命,家庭的幸福,国家群体的利益、责任都托付与政府,不关心政治但关心政府,把国家命运与自我命运深深的联系在一起,国家是第一位的自我是第二位的。

5.西方人的国家观念,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人文理念基础上,是理性的政治理论(撇开阶级性和科学性),东方的国家观念,是利益的期盼和道德的理想,是集体主义利益的分配,是充裕的地理养分和农耕经济分工在氏族时期就已形成的惯性。

东西方不同形态的国家

1.根据本公众号国家形态6种再生产系统的推演,国家形态内在的包含国家概念,这是逻辑的预示,再联系现实和历史中东西方不同意义的国家,写此文以示厘清。

2.从逻辑上看。

2.1国家形态的国家是形态意义上的国家,这个国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实践体,是一个经济体,是整个社会人、物、体制制度及地理环境的总和。

2.2国家形态包括形态内部社会的民族、阶级、民族精神、阶级观念、农村城市和单纯的上层建筑意义上的国家。国家形态内部的民族、阶级、民族精神、阶级观念、农村城市和单纯上层建筑意义上的国家是国家形态的6个基本形态单位,它们代表形态内部6个不同的功能系统,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

2.3其中,民族和阶级代表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生态,民族精神和阶级观念代表形态内部的精神文明生态,农村和城市代表形态内部的交往文明生态,单纯上层建筑意义上的国家代表政治文明生态。社会的4大文明共同构成国家的形态文明。

2.4政治文明的国家是一个上层建筑的概念,它是国家形态整体的一部分。譬如,在中国和印度,一种政治势力夺取首都,推翻原有的统治者,就是得到了这个天下。这里的首都和原有统治者就是代表上层建筑的国家,而得天下就是国家形态。中国农民起义王朝更替历史和印度中央政权被外来势力轮换的历史都是体现了政治国家与形态国家的关系。政治文明的国家往往是指国家机构。

3.从现实和历史上看。

3.1国家揭示的国家双重意义理应在东西方的文明里对国家的认识是相一致的,但因文化的差异,现实和历史认知上东西方对国家有不同的侧重面。为突出差异,暂且仅介绍东西方不同内涵的国家。

3.2西方文化认知里,侧重视国家为单纯上层建筑意义上的国家。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国家,国家是与人是对立的存在,国家是人的外在物,异化物。西方的许多哲学论述是论述人的自由、自主权力,是排斥国家或政治制度方面参与,他们不认同人与国家的统一性。在他们的政治哲学里,国家是人民共同出让部分权利而独立存在的,政治的国家是人民用纳税供养的,为人民服务的。民有、民享、民权的思想和里根的演说就明确、充分的点出这个原则。卢梭的政治理论是建立在14、15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历史基础上。欧洲城市的兴起是从封建庄园的赎买和武装斗争中争取来的,西方近代的政治和国家又是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兴起。在西方人看来,政治和国家是欧洲市民阶层独立并在城市里重新建立起来的,原有的封建历史已经得到的清算,启蒙运动和欧洲革命进一步加强了这个理论观念,所以国家是人民的外在之物。

3.3中国文化的认知里,侧重国家形态意义上的认同。所谓国乃家之放大,家国一体。在这样的国家观念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整个上层建筑体系都是当然的存在,是天命自然,绝对不会意识到政治国家与人民的对立或异化存在,更没有如此之观念。中国的历史是王朝更替的历史,实际上是家国的变迁,国家化的循环,人民与政治是统一的,无非是王朝在天下姓氏中轮流坐庄,能问鼎者即是得天下。问鼎是上层建筑的国家,天下是国家形态。

4.由西方的国家与人民独立、对立的观念衍生出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这是西方文化的政治问题,是遵循西方的政治原则而来的问题。在东方的文化里,国家指形态,政府与人民是统一一体的,不存在政权的合法性一说。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是政府为天,是官员为父母,人民有巨大的依赖性,把自身的生命,家庭的幸福,国家群体的利益、责任都托付与政府,不关心政治但关心政府,把国家命运与自我命运深深的联系在一起,国家是第一位的自我是第二位的。

5.西方人的国家观念,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人文理念基础上,是理性的政治理论(撇开阶级性和科学性),东方的国家观念,是利益的期盼和道德的理想,是集体主义利益的分配,是充裕的地理养分和农耕经济分工在氏族时期就已形成的惯性。

国家形态的维度

1.国家形态的逻辑推演,得出的公式是人=国家=实践体=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体=物,因而,国家形态存在着自我的6个维度。

2.先看下图:

文章图片1

这幅图是简单的论证了国家形态5个维度的逻辑关系,社会有机体除外。社会有机体是类比的思维,社会有机体形态是对社会有机属性(自然属性)的概述,与其他5种论述有社会本质的差异,它缺乏社会的阶级属性、经济属性,仅是对社会的有机属性的概括。本公众号里有时候放在一起,有时候作特意区分。

3.社会形态人的维度。人是本公众号论述的逻辑原点和起点,人也是历史的起点和原点(人与劳动相对应),人更是现实社会的集合,所谓的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对人的系统论述,人自然是形态的论题中心,是形态的维度之一。

3.1人非常复杂。人的内在结构分为物理属性的肉体、精神属性的人格、社会关系属性的格式化的人。我们以往对人的看法都是单向度的,都是以肉身的人为核心,把精神的人要么附属于肉身,要么拔高于肉身,从没有把精神和肉体对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来看待。肉身的人是人的物理属性,它依托于人的精神属性,精神属性的人其主体是人格,肉身的人其主体就是肉体,这是人的物理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最大区别。人的内涵还不是二分法,他是三分法的。除了肉身和精神之外,还有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不同于人的社会性,社会性是属性,是外在表现,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天然的。这一点与经典作家的认知不同,整个西方文明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2人的三分法体现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哲学形态里。古希腊哲学是对人和社会自然属性的观视,古印度哲学是对人和社会思维属性即精神属性的观视,中国古代哲学是对人和社会社会关系属性的观视。三大哲学形态的合体才是完整的统一。但逻辑是不具有时空条件的,具体的文明形态因为受具体的时空条件的限制,才孕育出不同的带地域特征的文明形态。

3.2.1古希腊哲学发展为近代文明。近代西方哲学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类别。它把人作二分法了。且因为在历史上物质和精神的历史作用是不同步的关系,体现在文化上物质和精神的不对等关系,产生物质与精神的上下错落关系即形成所谓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宗教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也印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斗争上。人的三分法直接抽走了西方文化的根基,不是唯心或唯物对与不对的问题,三分法直接否决了这个命题是伪命题,所谓的唯物主义仅是发展了人和社会自然物理属性的一面,所谓的唯心主义仅是发展了人和社会精神属性的一面,脱去形式的外皮,唯物和唯心都有的合理性一面也有它的局限性一面,但他们都没有从源头上建立社会关系的演化属性。

3.2.2人的社会关系内涵演化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内涵,对应于商品的价值属性,人的社会关系就是社会的政治部分,就是政治经济学的交换分配和组织管理部分。社会学的政治内容就是对应于经济学的交换和组织管理内容。现在的政治经济学缺乏组织管理部分,靠政治学来弥补是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最大漏洞。

4.国家形态维度。国家形态是阶级社会里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单位。国家形态是从人推演出来的,先有6大社会实践方式,再从实践方式引导出144个概念和范畴,然后有4个层次、6大基础形态系统、塔式结构、性质、形式、特征等等属性,有形态的心脏、脊梁、躯壳,有形态的中心、周期、环境基础等等范畴。国家形态的演化是围绕着国家化而展开。国家形态是对西方哲学和整体文化的形态化解读,它们所缺乏的也正是这个限定。

5.经济形态维度。经济体形态的逻辑推演是在国家形态的底层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推演。国家形态的内部6大形态系统分别对应于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组织、管理6个环节,而这6个环节是经济体的结构,因而国家形态等同于社会经济体形态。社会经济体推演的最大意义是提出6环节理论,绝不是经典作家的4环节理论,并指出这个漏洞的根源所在。它既有西方文化的二分法缺陷,也有资本主义历史尚未发展到国家参与经济管理的时代局限性。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必然的阶段,经济实践在集权制国家文化传统下和社会主义实践在资本主义围剿下采取举国体制办大事等等因素促使下,社会经济体的6环节理论才进入时代的视线。

6.社会实践的维度。社会实践维度也是从国家形态的底层概念基础上推演出来。当我们把国家形态从静态上去观视时,在静态前提下国家形态推演出社会经济体。当我们把国家形态从动态上去观视时,有两条路径可以理解动态。

6.1一是把静态塔式结构化,找出每一个塔式结构的实质,在统合所有塔式结构的实质,得出生存、发展、竞争、协作、秩序、保障6个环节,这6个环节是社会实践体的内涵,它们构成社会实践体。这条路径是理论体系的自证!它自证了整个理论体系推演的合理性。这个思路与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有一点思维上的类似。

6.2第二个路径是动态上辩证理解国家形态的6大基础形态系统,人口再生产系统和观念再生产系统对应于人的生存范畴,物质再生产系统和文化再生产系统对应于人的发展范畴,交往再生产系统对应于人的竞争、协作,管理再生产系统对应于人的秩序、保障,同样得出生存、发展、竞争、协作、秩序、保障的结论,同样形成社会实践体的结论!这条路径是当初写作过程没想到的,是写作完之后的反思中发现的。这是动态与静态的奇妙转化,塔式结构的哲学意义也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6.3社会实践的维度充分论证了社会经济体等同于社会实践体,社会经济体的6大环节等同于与它相对应的社会实践体的6大环节,进而得出经济性等同于阶级性,把社会演化过程中的阶级斗争实践与社会的经济实践对应起来观视。

7.物形态的维度。这个维度也有两个路径推演。

7.1一是在社会经济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出来。社会经济体的物质生产、消费的对象是物质性对象物,社会经济体的精神生产、消费的对象是精神性对象物,社会经济体的交换分配、组织管理的对象是对象物的价值内涵,物质的物质性(物理性)、物质的精神性(信息性)和物质价值三者正好是对象物的三分内涵,符合一分为三的原则,进而是对象物即对象物形态。

7.2二是在实践体的基础上推演。社会实践体收缩为物质实践、精神实践和政治实践,然后再转化为实践对象物的物质、文化、和价值三分内涵,这三分内涵再收缩为对象物即对象物形态。两条路径也是殊途同归!

7.3对象物形态的是整个社会演化推演的结束,从人开始到对象物结束,人=物,人与物在社会形态里是互为规定的,人的属性都外化为物的属性,对象物的属性本质上都是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的三分法演化、推演到物的三分法结束,人的三分法等同于物的三分法,人对自身、对社会、对经济体的认知和感悟就更加深刻。

8.形态的6个维度就是观视社会的6个视角,也是观视自身的6个视角,或者说6个不同的社会参照系。

9.形态的每一个维度都有自己的原则。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原则。这一点参阅原则的论述。

论国家的诞生

1.国家的诞生有神创论,社会契约论和阶级矛盾论等等学说。神创论和社会契约论的时空定位与历史脱节,没有可关注度。《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是我们教材的理论基础。

2.从考古学上定位国家的产生,以私有财产、阶级的分化、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等等的组合为标志。

3.国家的诞生是指国家形态的出现,它意味着阶级社会的形成。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是社会形态的演替,是质变,是长历史周期的突变。但从短历史周期来看,社会形态的质变也是一天天的历史过渡,是平稳有序的演化过程。我们需要从长历史周期和短历史周期的辩证关系上了解形态演替。

4.逻辑上的推演。逻辑上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底层范畴和概念的产生,所有的范畴和概念构成国家形态。如下图:

文章图片2

这幅图上左边是本体论上的抽象推演,右边是国家形态形成的范畴和概念推演(具体内容已省略),它分为4个层次,形态层次和实践层次是关键。复原形态层次和实践层次的范畴和概念如下图:

文章图片3

4.1在这幅图里,形态层次就是形态化,形态化形成12 个形态范畴,6个是内容范畴6个是形式范畴,前8个形态范畴是社会底层的范畴,最后两个范畴形成了政府和暴力机关,它意味着国家的逻辑上形成,即形态范畴是逻辑上标志国家形成的范畴。

4.2恩格斯论述的私有制、阶级、生产所有制这些范畴都出现在第四层次的位置上,它是形态层次的功能化,是应该先有形态这个机能,然后才有功能的。

4.3从考古证据上看,阶级、城市可能更容易从考古上得到,更容易论证。

4.4私有制、阶级、生产所有制的之形式范畴,形态层次的范畴有国家形态的社会内容的范畴。按照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内容更显得重要。

5.国家的诞生是以内容为标准还是以形式为标志?窃以为内容与形式都应该存在更完美。单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说,它们是互为规定的,内容是核心,起决定作用。如此,国家的诞生更应该以内容的产生为要务。

6.1经典作家对国家诞生的论述,着眼于从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理论,为阶级斗争理论服务,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立场或国家的阶级属性政治属性来看国家的起源。

6.2本公众号已经论证了国家形态同时是社会经济体、社会有机体、社会实践体,阶级性等同于经济性。从社会范畴的演化上论证国家的起源是逻辑的方式,实质上也是经济体的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基础上论证国家的诞生比从上层建筑上论证国家的诞生更有逻辑和历史的力度。它也是唯物主义的。

7社会的大分工和驯化的发展,氏族社会已经建立起以对象物为目的的社会化大生产,即生产再生产关系。社会化大生产不但产生了经典论述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且存在第四次社会化大分工,即管理者与生产者、交换者的分离。这次的分离与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管理者的出现使得他们的身份从氏族形态的统治者转化为国家形态的统治者。这种人格和位格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口和疆域扩展的结果,是城市发展管理的需要。

7.1从人口形态上解读,社会化生产使得社会人口从以血缘为单位转化为以地缘为单位,血族关系转化为民族关系,它意味着人口数量和地域范围的扩展,意味着强大氏族为中心的扩张。

7.2生活形态是人口形态的形式化。即人口形态历史转变的成果以形式化固定下来,民族、财产、居住地城市化都得以形成。

7.3生产形态是发动机。物质生产无论是阶级社会或氏族社会大生产建立以来都是决定的力量。生产形态才是国家诞生的根本决定因素。

7.4经济形态是生产形态的形式化。把经济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演变以形式固定下来,经济的物质关系改变人口的血缘关系,经济的生产资料转化为所有制的形式,债务和战争为部酋带来奴隶。奴隶是财富,奴隶带来生产形态的改变,也带来经济形态的改变,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私有所有制得到固化和加强。对象物的固化直接带来从村落到城市的固化,经济的加强转化为城市的发展。

7.5在精神观念上,虽然精神还是依附于物质,但私有的观念在加强,等级的观念冲击原有的平等,不平等的社会分配(特别是在底层和奴隶群体)也在内化为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认知,而这一切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在驱动。

8人口数量和地域的扩张、社会大生产的建立、城市的形成,都扩展了人们的交往能力和眼界,新的观念信息从强大的部酋里,从新兴的城市里迅速传播大边远的村落。村落和城市是交往的形态,也是社会交往的平台,城市观更是物质、技术、观念、能量、信息的聚集,成为氏族精英的生活地。社会交往范畴的拓展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质变。

9管理形态的质变。管理形态包含政府、政权和行政方式。它们意味着氏族大会的方式被国家集权的方式取代,它们是机能的效率促使的,是社会形态容量几何级数膨胀的结构,是底层人口范畴、物质生产范畴和观念范畴的推动使然的。

9.1管理形态的质变以组织形态的形式固化。组织形态是管理形态的形式化,是把人的社会规定以物化的形式固定,军队、监狱都是物化的存在,是管理的保障。

以上范畴的整体体系化,就是国家的形成。

10.再替换一幅图来考察国家的诞生。如下:

文章图片4

从这幅图上理解国家形态的诞生,在人口上出现单偶家庭并形成民族关系,即血缘关系被地域关系取代。在物质上单偶家庭成为经济生产单位,成为生产所有制的基础。在观念上私有观念开始形成,个体意识形成。在交往上交往和交换的平台就是城市(市场),所谓的资本不是货物而是奴隶。奴隶作为社会财富并资本化是氏族社会晚期的革命性变革。在管理上形成了政权,组织化的集权权力取代了公共商议的氏族大会是上层建筑上的变化。这些形态的组合使得历史过渡到国家的诞生。

11.国家诞生的历史实证在考古上必然会与逻辑相符合。但历史有不同的地域形式。古希腊的国家诞生、古巴比伦的国家诞生、古印度的国家诞生、古中国的国家诞生都将具有自己的历史特殊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