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训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新石器时代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18 发布于甘肃

一、单选题

1.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可以作为证据说明新石器时代

A.食物种类十分丰富

B.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小农经济模式已经萌生

2.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墓葬1000余座。约占90%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随葬品达一、二百件。该现象反映当时该地区

A.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B.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

C.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

D.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

3.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

C.金属工具的使用 D.奴隶的辛勤劳动

4.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文字的发明,单偶制家庭的确立和阶级的产生为标志的,是人类或达到智慧水平之形式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是指一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存在形式。下列对文明产生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始采集和渔猎 ——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发展——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B.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农业畜牧业——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字出现

C.原始采集和渔猎——早期城市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D.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5.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级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则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别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号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则只有1~3件玉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已有了

A.严格的等级秩序

B.发达的手工制造

C.尖锐的阶级对立

D.明显的贫富分化

6.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

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

7.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8.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随葬品丰富,穷人的墓中很有甚至几乎没有随葬品。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私有制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增加

C.生产力的发展 D.阶级分化的出现

9.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如图)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

A.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B.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

C.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

D.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10.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11.氏族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最重要原因是

A.女子的地位逐渐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12.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13.陕西省姜寨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13000平方米。出土的文物有石、骨、角、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万多件,出土的黄铜片是中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下列项中,对姜寨遗址的分析正确的是

A.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鼎盛时期

B.基本具备了初始国家的形态

C.呈现出原始人群的典型特征

D.出土的陶器可能用于储藏粟

14.据考古发现,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有近乎完整的城墙和城门,型制宏大的贵族墓葬区,特殊的祭祀区,手工作坊区,仓储区,还有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遗址

A.使传说时代的历史成为信史

B.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

D.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5.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的精美玉器,虽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墓主人的身份,但主要是将文化统一到对神的认同上;而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陶寺文化,用作防御外侵的城池取代了大型宗庙。由此可以推知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接续发展

B.务实致用成为文化社会重要特征

C.原始社会依仗神灵崇拜凝聚族群

D.异域史前文明之间存在政治攻讦

16.良渚古城核心区域及外围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其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据推算,依照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此项工程约需110年才可完成。显然,工程任务的分派、工人的集中管理、工程的质量监管等各方面的落实必需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据此,当时良渚社会

A.出现强制性公共权力

B.迈入高度成熟的阶段

C.呈现出多元一体色彩

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17.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随葬的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18.据考古发掘,距今43005300年前的良渚遗址曾经有一座包括宫殿在内的三重城,还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址的一个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力的玉饿。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礼乐制度规范严谨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C.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治金技术较为成熟

19.距今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遗址有百余座半地穴式房址,占地3万余平方米,主体部分被一圜状壕沟围绕。房址大多圆角方形,无门道,圆形灶炕居中,一些房址内还设炕穴,并有多例室内挖墓埋人的现象。下列各项中,对该遗址解读正确的是

A.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群居生活的例证

B.该地居住形式后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C.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D.该地居民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20.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墓葬不仅大小不等,而且陪葬品也多寡悬殊;分布于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文化,墓葬也等级分明,并且具有独立的女神庙、积石家和大型祭坛。这反映出

A.两者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发展水平

B.出现贫富分化,社会阶层不平等

C.地理环境影响着古代文明的发展

D.神权思想在古代各文明中的地位

21.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探明:陶寺大墓的随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组成的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武器、工具、乐器和装饰品以及以猪为主的牲体等等。这些随葬品的出土可以佐证陶寺遗址

①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②存在体现“尊卑贵贱”的现象

③最早出现了原始手工业

④随农耕和定居生活出现畜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A.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

B.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

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23.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据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A.重视发展农耕经济

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

C.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D.专制国家基本形成

24.在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可见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基本成熟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25.据考古发现,在山西陶寺遗址一座贵族墓随葬的骨耜上发现契刻有一个“辰”字,专家推测墓主的职官可能为农官;同时在该遗址还发现有古天文台,当时人们已将一个太阳年分为20个节令—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个重要节点。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层的分化

B.文字体系的形成

C.国家形态的成熟

D.农业经济的发展

26.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寺墓地分出不同的氏族墓区。大型墓和中型墓集中分布在墓地中部,5座随葬鼍鼓、七鼓。石馨。彩绘花盘等礼器的大墓呈4排集中在一片,应是埋在同一墓地的某一大族或家族的几代人;而墓地北部,密集分布着的墓葬多为小墓、穷墓。这折射出原始社会末期

A.原始民主趋向崩溃

B.阶级斗争愈演愈烈

C.华夏认同已然显现

D.土地制度发生裂变

27.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C.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D.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28.在山西南部发现的一个石器时代大墓地中,有9个精心营造的坟墓,每个都有大量随葬品,其中包括乐器、玉器和壶罐;有80个是中等规模的坟墓,内中有类似物品,但数量要少些;而另外600多座坟墓葬制简单,既无棺材,也无随葬品。这可以来说明,这一时期

A.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B.国家的初始形态逐渐形成

C.封建等级秩序已初步出现

D.礼乐文化约束力有所提高

29.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出土的玉器,造型、纹饰设计精美,数量多寡不一,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材料主要说明红山文化

A.玉器已应用于生活的多个方面

B.出现了私有制以及阶级的分化

C.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政权

D.手工业的规模和技术十分高超

30.陶寺遗址在中国黄河中游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据此有专家认为,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社会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传统农耕经济相对发达

31.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可以佐证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

32.距今70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中,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文化

A.小农经济催生阶层分化

B.早期国家体制已经成熟

C.王权神权更加紧密结合

D.基本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33.2022年3月4日,在良渚博物院举行了良渚文化&百泰精工IP授权仪式暨新品发布会。发布会上展示了“尊琮”“渚梦”“玉鸟”等70余款产品,清华美院博导黄维介绍,这些产品设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神徽、玉琮、玉鸟等因素。这些产品

A.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B.真实再现了良渚文化的辉煌

C.有效地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

D.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

34.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人们意外发现了一处时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的古代遗址。在该遗址中出土了1000多件陶器,其中不乏精美的彩陶,出土的石器、骨器也十分丰富;此外,该遗址中还出土了一部分玉器和象牙器等制作也相当精细。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A.原住民贫富分化非常明显

B.见证了工商业集镇的兴起

C.可能是某民族政权的都城

D.属于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35.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

B.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孕育着早期国家的诞生

D.已经形成早期礼乐制度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大规模蓄养猪等家畜,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表明这时的人们逐渐改变采集狩猎时代时常迁徙的生活方式,过上了定居生活,B项正确;从材料可推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蓄养家畜以供食用,看不出食物种类丰富,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贫富分化,排除C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体现的是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和等级的划分,A项正确;父系社会才出现等级,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财物的来源,排除C项;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朝,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结合所学,动员大量人力建设古城并保障食品等供应,前提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闲的人力和多余的粮食,A项正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良渚古城修建时期国家形态并未成熟,排除B项;良渚的出土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金属,当时未大规模使用金属工具,排除C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修建良渚古城的不是奴隶,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分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也就产生了私有制。随着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也就出现了阶级分化。有产者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国家暴力机器也就应运而生,即文明产生的先后表现有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文明产生的先后表现有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ABC项表述错误,排除ABC。故选D项。

5.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等级秩序、阶级对立、社会矛盾都是早期国家出现后的产物,良渚文化前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前期和后期墓葬随葬品的悬殊反映出当时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别,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现象,不能体现等级秩序和阶级对立,排除AC两项;新石器时代晚期手工制造并不发达,排除B项。故选D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具有贮藏功用的容器,反映出这一地区已经具备农业生产能力,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排除A项;材料中出土的是工具和容器等,无法反映剩余产品,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材料“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随葬品丰富,穷人的墓中很有甚至几乎没有随葬品”可知,题干反映了富人和穷人的房屋及随葬品的区别,表明此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私有制的产生是材料的表象,排除A项;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条件,排除B项;私有制的产生促进阶级分化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出现了文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我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成就,而商朝时期我国也已进入文明时代,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时期并没有出现城市、文字、冶炼金属等,这表明元谋人没有开启文明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农业生产出现,且能够建造房屋,这说明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B项正确;材料除了涉及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也提到河姆渡遗址具有一定的农具和能够建造房屋,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进入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D项正确;A项是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战争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C

【详解】男性墓中出土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女性墓中出土的多为生活(缝制衣服)的工具,说明当时已经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原始农业逐步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随葬品多少的问题,并非反映出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排除B项;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材料中也没有国家机器产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姜寨遗址。根据材料“出土的文物有石、骨、角、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万多件,出土的黄铜片是中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及所学可知,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此时该区域已经在种植农作物粟,其出土的陶器可能用于储藏粟,D项正确;商周阶段已经进入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排除A项;国家初始形态的雏形如监狱、军队、法律等国家暴力机器的出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原始人群是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为“猿人”、“古人”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出现的标志如城邦的产生、礼制的出现及暴力机器的诞生等,因此根据材料“还有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可知当时陶寺遗址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传说中的时代不能成为信史,排除A项;庙底沟文化奠定多元一体文明基本格局,排除B项;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并非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B

【详解】从红山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展现出来的特征,从神秘色彩到防御外敌,这体现了务实致用成为文化社会的重要特征,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多元一体无关,排除A项;陶寺文化与C项表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文化都是本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5000-3000年前(中国)。根据材料“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可知,良渚古城有着巨大的规模,需要依靠有效的管理机制才可以落实,体现出良渚文明出现类似国家机构的强制性公共权力,A项正确;B项与历史事实不符,良渚社会还未进入到高度成熟阶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强制性公共权力”,没有涉及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良渚古城的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协作完成,无法体现出其高超的建筑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随葬的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可知此时墓葬已经出现了贫富差异,即阶级分化已经出现,D项正确;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的内容,排除A项;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年前,排除B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宫殿、王权、军事、礼仪等都是早期国家形态所具备的元素,因此材料反映出的是当时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C项正确;严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当时仍然有氏族制度,仍然是氏族社会时期,排除B项;治金技术在材料中并没有出现 ,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兴隆洼遗址“有百余座半地穴式房址,占地3万余平方米,主体部分被一圜状壕沟围绕。房址大多圆角方形,无门道,圆形灶炕居中,一些房址内还设炕穴”,它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C项正确;兴隆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聚落遗址,排除A项;干栏式房屋是远古时代南方地区的建筑风格,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排除B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7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会使用磨制石器,会用耒耜和种植水稻,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遗址和红山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两者的墓葬都呈现出大小不等的差异,这表明在两地均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社会阶层不等的现象,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不是差异性,排除A项;两者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题意并非强调两者的地理环境的不同,排除C项;题干中大汶口文化没有涉及到神权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材料得出结论:陶寺遗址中大墓的随葬品种类和数量都较多,与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此时期已经存在体现“尊卑贵贱”的现象,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且“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以猪为主的牲体”体现了此时期随农耕和定居出现畜牧,①②④正确,③错在“最早”,材料没有与其他考古遗存进行对比,不能得知最早,故本题选B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聚落级差明显,已经具有了国家社会的许多特征,反映出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文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良渚文化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区域性联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可知,良渚文明能够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说明良渚文明已具备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良渚文明能够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重视发展农耕经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城墙筑造技术发达”表述片面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国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在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可知,龙山文化城址印证了历史文献记载的“有熊国”的记录,说明文献记载的内容为考古发掘提供了一定的方位帮助,B项正确;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表述不当,考古发现有助于接近历史的真相,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基本成熟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是距今4000年前后龙山文化重要遗址,依据材料中“农官”和20个节令(尤其是4个重要节点),可以得出该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A项;单从一个“辰”字无法推断其已形成文字体系,排除B项;材料只讲述了贵族农官,未涉及其他阶说明该时期进入文明时代,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但难以就此说明国家形态已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26.A

【详解】龙山文化墓葬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贫富分化、阶层与等级差别,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旧的社会生活和原始民主管理正趋向崩溃,A项正确;仅墓葬分化不能说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愈演愈烈,排除B项;材料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C项;土地制度发生裂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7.A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可知,在良渚文化的大墓和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等级差异已经出现,A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在良渚文化的大墓和小墓的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异,没有强调祭祀权力的归属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通过大小墓地陪葬品的不同佐证了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没有强调神权的地位,排除C项;国家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对“国家属性”或“主权特征”的组织单位,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社会等级分化的现象,没有强调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山西南部发现的一个石器时代大墓地中,有9个精心营造的坟墓,每个都有大量随葬品,其中包括乐器、玉器和壶罐;有80个是中等规模的坟墓,内中有类似物品,但数量要少些;而另外600多座坟墓葬制简单,既无棺材,也无随葬品”可知,大墓地中各坟墓的陪葬品数量和规模大小不一,反映了这一时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A项正确;墓葬中陪葬品数量的多寡反映了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不能说明国家的初始形态逐渐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此时还未形成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未涉及礼乐文化约束力,排除D项。故选A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出土的玉器数量多寡不一,从中心到边缘,墓葬规格逐渐降低,说明红山文化出现了私有制以及阶级的分化,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出土大量玉器以及玉器作为品葬品,但未体现玉器已应用于生活的多个方面,排除A项;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政权,排除C项;材料说明红山文化出现了私有制以及阶级的分化,未体现手工业的规模和技术十分高超,排除D项。故选B项。

30.A

【详解】根据“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可得出遗址中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如宫殿建筑、礼器(礼仪制度),以及阶级阶层分化,说明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农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有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遗址的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反映这一时期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材料只有陶寺遗址,无法体现多元性,排除B项;“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候制定的,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2.D

【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比较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早期国家所具备的因素,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 小农经济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 排除A项; 距今5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此时并没有确立成熟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 陶寺文化没有体现王权神权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33.D

【详解】根据“这些产品设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神徽、玉琮、玉鸟等因素。”可得出,这些产品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文明成果有关联,通过产品的宣传,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D项正确;这些产品不是史料,是工艺品,排除A项;“真实再现”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些产品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4.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时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存在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该遗址与工商业集镇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该遗址并非是民族政权的都城,排除C项。故选D项。

35.B

【详解】根据题干在陶寺遗址中发现红山文化的元素、大汶口文化的元素和良渚文化的元素,反映出在新石器时期的各文化在拥有不同特点的同时也存在共有的特点,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根据题干内容无法判断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题干中龙、玉器和陶器并不能体现早期国家,排除C项;题干也并未体现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