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减缓气候变化路在何方?IPCC 报告全解读

 老王abcd 2022-08-05 发布于广东

Image

2022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小组发布最新报告(AR6 WG III)。延续第一部分报告概述目前最新的气候科学证据;2022年2月,第二部分报告聚焦全球面对气候变迁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最新发布的第三份报告则侧重评估「减缓」气候变迁的方法,此份报告更像是一份「如何避免世界末日指南」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 年成立,为政府提供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的定期科学评估,并提出适应和减缓战略。

2018年9月,IPCC发布「全球升温1.5°C特别报告」。这篇特别报告讨论了若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 摄氏度可能导致的影响,以及其对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启示,以及通过最新模型预测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

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的8年之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覆盖面更加广泛,反映了近几年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且首次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 21年208月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WG I)-气候变化 2021:自然科学基础》发布

  • 2022年2月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的报告(WG II)-气候变化 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发布。

  • 2022年4月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WG III)-《气候变化 2022:减缓气候变化》发布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加剧。报告还指出,彻底减排与大气碳清除是将气候变暖限制在1.5°C之内的唯一希望。

IPCC此前报告迭代主要围绕对气候变化发出科学警报。此次发布的WG III 报告更像是一份「如何避免世界末日指南」

CCTC®01

Image

WG I: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WG I)指出,从2011年至年2020,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间高出1.09℃,这是自12.5万年前冰河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过去五年也是自1850年以来气温最高的五年。

美籍日裔气候学家真锅淑郎在60年代就开始将辐射对流模式与对流调整相结合,建立了数值模式来证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他的研究为当前气候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年后, 德国气候建模师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将天气和气候相结合的模型,开发了识别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在气候中留下的特定信号、指纹的方法。他的方法被用来证明大气层温度的上升是由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两位气候学家的研究受到科学界的赏识,并荣获21年20诺贝尔物理奖。

图:真锅淑郎在60年代就开始利用辐射对流模式与对流调整相结合,建立了数值模式来证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

Image

图:哈塞尔曼气候模型利用指纹方法确认气温上升是人为的

c.cn/mmbiz_png/qyahtzeCt1E4Q9C2icpHpokpCMia2d9uMiazA6XEEKeibiat3ciaDEgmHD6R9MycgXS7WtKzHsUBanSGYZDxFJGwralg/640?wx_fmt=png' data-cropx1='6.044776119402984' data-cropx2='1080' data-cropy1='34.25373134328359' data-cropy2='775.7462686567166' data-galleryid='' data-ratio='0.6908752327746741'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1074' _width='-30px' src='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8/0511/249825208_5_20220805111552100.jpeg' alt='Image'>

基于最优指纹法和最新采用的气候模式,WG I得出结论——人类活动已经引起了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变暖。同时,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下去,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因此,地球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今天做出的选择。

CCTC®02

Image

WG II:影响、适应和脆弱性

WG II报告在决策者摘要的关键结论中指出——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正在广泛地影响自然和人类社会。如果全球变暖在短期内达到1.5℃, 多种气候危害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多种风险。

Image

图片来源:IPCC WG II

将全球升温限制在接近1.5℃可以大大减少人类系统和生态系统中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预计损失和损害,但不能完全消除它们2040年以后,根据全球变暖的程度,气候变化将导致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众多风险。研究已确定了127个关键风险,评估的中长期影响会比目前观察到的要高出好几倍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3-14%的被评估物种在全球变暖1.5°C时将可能面临非常高的灭绝风险。当全球变暖5°C时,3%-48%的物种会面临非常高的灭绝风险。

Image
Image

Image

图片来源:IPCC WG II

CCTC®03

Image

WG III:减缓气候变化

WG III 报告是IPCC发出的最严厉的一次警告。IPCC呼吁——现在就要采取行动,彻底减排与大气碳清除是将气候变暖限制在1.5°C之内的唯一希望。

这次报告也清晰表明,窗口期正在快速关闭。若人类无法阻止全球变暖并达到《巴黎气候协定》所设定的1.5°C限制,那么极端气候和生态系统崩溃的机率将会增加。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好消息是——已经有826个城市与103个区域自发制定了净零目标。自2010年以来,太阳能、风能和电池成本持续下降,降幅高达 85%。随着越来越多的政策和立法出台,提高了能源效率,降低了森林砍伐率,加速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IPCC WG III报告认为,要限制全球变暖,就需要能源部门进行重大转型。如果要实现2019年至2050年间升温限制在1.5℃(>50%),这条无超标或有限超标的模拟路径并不简单。模型预计,2050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的中值需要比2019年分别下降95%、 60%和45%。同时,我们必须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在2030年减少43%。只有在2050年早期达到碳中和,我们才有机会把升温限制在1.5℃。

这将涉及到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广泛推广电气化、提高能源效率、以及使用替代燃料(如氢气)只有落实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到 2050年才有机会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40-70%。

与此同时,建筑减排也至关重要。减少工业领域的排放将涉及提高材料使用效率、重复使用和回收产品、以及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对于钢铁、建筑材料和化学品等基本材料,低至零温室气体的生产过程正处于试点到接近商业的阶段,并在必要时进行碳捕捉和封存。

在农业和林业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增加森林面积和改进农业措施来支持碳吸收。同时,可以通过新兴技术从大气中捕获碳。

最新BP能源年鉴指出,21年20的全球碳排放数据已在年2020的跌幅上回返, 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目前已超出了IPCC要超出全球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的气候模型预测。

图:全球碳排放与IPCC能源转型路径预测

c.cn/mmbiz_png/qyahtzeCt1E4Q9C2icpHpokpCMia2d9uMiadRa7WVGDTPCgI0BibU5dQoZEjFyM12IuTbZRU0YLWGOib1IeriaYgOqlw/0?wx_fmt=png' data-cropx1='0' data-cropx2='988' data-cropy1='0' data-cropy2='621.1865671641791' data-galleryid='' data-ratio='0.6285425101214575' data-s='300,640' data-type='jpeg' data-w='988' _width='-30px' src='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8/0511/249825208_10_20220805111552835.jpeg' alt='Image'>

图片来源:BP,IPCC,妙盈研究院

CCTC®04

Image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崛起也带起了碳排放的比重。据BP的能源统计显示,中国碳排放20年前占全球碳排放15%,21年20的占比已接近三分之一。 

图:全球碳排放地区分布

Image

图片来源:BP,妙盈研究院

虽然WG II重点关注在全球和区域层面的分析,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国家分析,但报告所涉及的许多变化都与中国息息相关,并在多处提及了对中国的影响。

根据IMF一份报告显示, 在没有减缓政策的情况下,如果每年平均温度上升0.04°C,到2100年世界实际GDP将减少7%以上。

例如,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如不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地球的热度和湿度将挑战人类忍受的极限,那么中国将是最受影响的区域之一。与此同时,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洪灾也将威胁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安全。

气候变暖的加剧会给亚洲带来更多由自然灾害引起的流离失所者。无论是缓慢发生的现象(如干旱和海平面上升)还是发生快速的现象(如气旋和洪水),在频率和强度上都有很大的可能增加。 2019年,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各自记录了超过400万的由灾害引起的流离失所者。在东南亚和东亚,由气旋、洪水和台风引发了960万人的境内流离失所,几乎占2019年全球流离失所人口总数的30%。

广州和上海的人口预计在2035年会从年2020的四千万增加到九千多万, 而这些人口都会受到沿海城市要承担的洪水、海平面上升、 城市热岛等高可能性风险。

但同时,报告对上海在低碳发展的成就做出肯定。作为被中央政府指定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上海的政策实践超越了自上而下的目标和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包括地方一级的碳标签标准、城郊地区转型的试点项目以及公共事业的参与。 从1998年和2015年的趋势对比来看,能源强度从每百万人民币约130吨下降到每百万人民币约45吨另有一个模拟研究表明,上海通过回收所有可利用的废物,有可能节约高达16.8百万吨二氧化碳。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