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假啃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第一章

 蕾言小语 2022-08-05 发布于河北

ENJOYYOUR LIFE

暑假·不负好时光

暑假,不负好时光。享受暑假的时光吧,平心静气,寻一处清凉,捧起一本书,让人沉醉其中。

ENJOYYOUR LIFE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第一章


通过第一章的完整阅读,我们知道了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下就刷新了你的认知?思考系统与视觉系统、记忆系统相比,缓慢、费力又不确定。作者认为:“当我们能侥幸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不去思考,反而依赖记忆。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已经解决过的,因此我们只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记忆系统比思考系统可靠得多,而且提供信息又快又省力。”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参加完科学教养后的感受。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跟着心理老师一起学习如何与女儿和谐相处,在课上我听老师讲的每一条都很有道理,可是回家实操的时候却并不如意。因为我习惯了在她做我不喜欢的事的时候冲她吼叫,因为一开始吼叫起到了作用。即使我知道了很多理论,但是遇到问题时我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去做,而很少思考该如何做。尤其是愤怒的情绪比较激烈时更不会去思考。也许这就是一旦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的原因吧。

可是人生来好奇,对成功的认知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难以抗拒。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是因为它很懒吗?什么用来思考呢?其实这个观点是说大脑在一定条件下或者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思考,思考源于好奇心。这份好奇心又是脆弱的,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让孩子们失去对事物的好奇。在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上毫无进展是不会有愉悦感的,实际上,它还会使你沮丧。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我们的大脑是怎样思考的。

如图所示:

环境是指可看可听的事情、待解决的问题等。工作记忆是指大脑中让你意识到周围有什么场所,即大脑中对信息进行组合和操作的区域。长期记忆是一个储存你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的巨大仓库。

在我们的小学课堂里,总能看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特别积极,也总爱问问题。而有一些学生上课容易走神,不喜欢上课。第一章的第四节内容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如何让学生保持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1.确保问题能够解决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就要想到,我们不能满堂灌,这节课中哪些认知活动是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完成的,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比如我们让学生找出这一段话中关于人物动作的描写,思考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样的好处。让学生明确知道他们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而且要思考这样的认知活动在一堂课中能有几次。

2.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限制

包括背景知识的多少以及工作记忆空间的大小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而且接触到的背景知识有限,有些问题他们是无法理解并进行解答的。比如识字过程中,“狐、猴、狗、猫”等字都是反犬旁,得出反犬旁的字都与动物有关。那为什么“独”也是反犬旁呢,这个字并不表示动物。由于背景知识不足,这个问题他们就难以解答。这要从字源出发,“独”是指两个动物强夺食物(大虫),胜者可以独享。所以它也是反犬旁。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数学应用题做不好,不仅跟他的计算能力有关,还与他的工作记忆空间有关。他是否读懂题目中暗含的各个条件,题干中各条件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解释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花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是否有意义,在课堂上我们总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一堂课下来会有好几十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意义吗?学生是不是疲于回答这些问题而导致课堂低效?

4.重新考虑何时提出问题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例子给了我们新的思路,我们的导入设计往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导入环节花里胡哨、吸人眼球。比如鸡蛋入瓶实验的导入,孩子们只是图新鲜、好玩儿。但不懂它背后的原理知识,无法形成长期记忆。如果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背景知识,利用背景知识及相关原理去解释这个实验,这时的问题才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维持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感。

5.接受并应对学生间的差异

一个班五十多名学生,家庭环境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习惯不同等原因导致学生水平不一,在课堂授课和布置作业时,我们要看到这种差距,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步,确定符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及问题设计。所以分层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注意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的方式方法,不可伤及学生自尊心。

6.改变速度

一个人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有限的,一堂课四十分钟,学生难免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如何让他们快速回到课堂,就需要老师“换档”。哪些环节需要快速进行,哪些环节需要停下来讨论都是学问,都需要教师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7.坚持记日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在这方面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总会在公众号及日记本上记录自己的课堂及班级管理。但有时也会因为忙碌或者偷懒而敷衍了这项工作。而且不能做到常翻常新,好多的案例都已经记不起来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补足。

ENJOYYOUR LIFE

思维导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