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权熠 | 南窗论书

 泮溪别馆 2022-08-05 发布于广东

庚子春月,闲来无事,信手录有关书法文字,零零碎碎,不成体系,数日之间乃得三千余字。撰毕,开南窗而远眺,会稽山逶迤灵秀,开拓心胸,怡然自乐,因名之曰《南窗论书》,语拙理歪,或有于古今奚落太甚,非徒以轻狂自任。知浅识薄,读之一笑可也。衡斋谢权熠记。

图片

近人学书以“书家”自傲,在便得名利。无需以读书相尚,每见展事,抄以唐诗宋词,且有一式多份,以应各需。或临帖千遍,重复错误,至于帖中文字竟有不解一语者。

沙文若晚年执教浙江美院,有研究生五人,或曰:一枝五叶。五人书风、秉性皆异,朱关田敦实醇厚,王冬龄烂漫俊逸,邱振中缠绵纵横,祝遂之弘度宽卓,陈振濂潇洒恣意。

图片

马蠲叟书到宋人,其晚年盲笔,尤见仙家气。

绍兴词人王素臧赞徐生翁书法曰:“生翁书画古青藤,体貌清癯似老僧。三百年来一支笔,青藤今日有传灯。”此诗所及,乃论其中年书。徐氏晚年化去青藤写意之笔,具用短笔画,胜以古拙。王素臧若见,必再赋一首为赞。

骆恒光、曹宝麟皆学米芾,用力数十年。骆偶涉他家,所得在南宫体式;曹不越雷池,所得在襄阳形骸。两家面目彰明,骆欲求之草书,曹惟坚守行楷,此亦一别。

图片

书若流美必不古,时人好奇,尤坠俗态,不可救药。

书家往往受制于看客,看客之鉴赏水平高下为真导向。唐宋书家无俗笔,品藻者皆一时士大夫。明以后,缙绅、商贾受书,故为之牵引,俗气、市气愈重,乃至积习难反,世不知何为高妙矣。而今爆发户之愈多,江湖书家之愈得滋衍,胜昔尤著。

书画家旧有利家、行家之别,文人推利家,以其胸有文墨,视行家为专工之匠人。民国京师周肇祥辈视齐白石为粗俗,岂实以画论,不过视其粗通文墨,不可与士大夫为同座。海内公推吴昌硕为盟主,其画纵横俾阖,诗文足与一时名士较高下,笔墨偶见粗率,可不计矣。

印非以刻为能,在能化字,独取高古为难。书尚晋唐,印宗秦汉,其理一也。

李刚田敦敦长者,书印皆能自立古人,遒劲清俊,不失一家面貌。惟时以改刻汉印教人,各家报刊屡以专栏推广,示化神奇为腐朽,最误初学者事。

王镛书粗头乱服,然自有一种精神,他人难以仿佛。流行书风多是跟风,真堪书家者寥寥数人而已。

图片

李世南写意花鸟人物,无形而有形,惟关键一二处必点出,尚有不放心者。

萧娴、游寿,南北齐名,以奇女子才写伟丈夫字。

天下皆以王觉斯书法为晚明第一,推崇至今。余独以其字多俗,不可久观,学之者才不及之,俗更不可耐。“三株树”以鸿宝为第一,石斋先生次之。

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为其早年真迹,嘉德以2.6亿拍出,一时书坛人物指其为伪迹,以赵氏他作对比,以为一代名手何至如此云云。此作实亦精彩,而以晚年之笔较早岁之作,岂可同一面貌。若细较他帖,其精神之一贯可窥。近来书家,只知涂脂抹粉,自作千人一面之恶俗,骨骼久为遮蔽,不知本真,反沦最不知书者。

陶博吾书敦拙可爱,终类村夫所为,非读书人之雅正,此所以下一层者。

读书人中富才气者书多俊逸,意气风发犹托于笔端。认真严谨者书多笔笔皆到,不作草草面目,非不越雷池,是笔笔放心耳。

学书宜笔笔到,知笔笔到,方可有不到笔,笔不到而能到,又上一层。绝非笔笔不到,笔笔不到,即真不能到者。

诗书画印,有三绝者,有四通者,绝而能佳,通者皆能知其门径,稍得自家面目耳。然要精通四门,必是巨匠。面目本无好坏,而体格自分高低。

图片

今人作书多狂乖怒张,以为非如此不得写胸中豪迈,倚精神病之病态或偶有其妙,然岂可人人都是精神病患者。书者,发乎情,止乎礼,富功夫才情者,足以恣意其间,变化无穷。

读书少,欲变法而绝不能。徐生翁变法古今,不着一家痕迹,是知深而能别出,其一生究心于此,又一生读书。书可不作,不可不读。

书无分碑帖,皆归于写,纵然几十年精取一家,亦自家手段,面目本化妆而来,不能全合,况神采乎。学书乃在发扬秉性,千万人必有千万人书。

书必有法,字法笔法,笔法需渐修,字法必先立而复变。笔法在求精而能放肆,字法在能规整而生奇趣,皆归于活法。今人作书,字法几无,仅以侥幸为之,遑论笔法。

林和靖书有寒气,孤芳如山中梅花,寂寂独立,只可有其一,不可有二。书风愈烈,愈不可仿学,性格阅历迥异,难以相契,易落一身习气。

图片

观沈鹏挥毫,方知其知笔法,果决纵横,出以散漫。周若溪运笔摇曳,如雅士舞剑,书有潇洒浪漫之气,早年重潇洒,五十以后重浪漫。张容堂运以停、行两法,篆书如符,行楷以一笔化千笔。

书不可至刚至强,以其无韵,往往索然。右军书有妇人气,正是其贵处。章祖安自谓得一“糯”字,外示枯藤老树,“糯”在其中,故能老树新花,生生不息。沈定庵隶书刚柔并济,以淳朴出,乡里后学,削尖刻意,沦似剪纸,殊为可笑。

草书最写性情,变化万千,亦最忌无法,肆意妄为,满纸狼藉。马世晓早年为人所讥,以为“一廊蚯蚓无人扫”,谓其笔曲而妖。至晚年,境界独开,怒猊,字字古人处来,字字自家面貌。必使张芝颌首,怀素侧目。

仇英摹古最见功力,以为行家典范,精细不逊宋人,而亦失于精细,不逮浑穆之气。

张即之书唐人诗卷,有两卷,本幅皆同。一为原本,藏辽博;一为临本,藏上博。赵之谦辈皆以临本为张氏真迹云云。张氏在南宋有大名于时,然其书俗不可耐,此临本反较原本更富蕴藉,尚有不俗胜于张氏者。(辽博本十八年前曾一见,初以为冷摊讹人之物)

图片

书至董其昌而笔法变,由古入今矣。学书当取法乎上,书格、书技皆不可偏废,董其昌之前书,随意取法,不离古质。世言“古质今妍”,妍美实是一法,董其昌后知之者亦鲜矣。

草书与写意通,徐天池自诩书为第一,晚年学画,一如其书,解衣磅礴,不失粗野。

徐天池巨幅书作动荡魂魄,世多目其能作大草、狂草,察之其书,实应归为行书,或曰行草,其以行书之字作草书之势。鳌掷鲸呿,烟云满纸,弗见一笔狰狞,胸次无尘,尽显书生本色。

沙孟海风华腴润,沈尹默神采超逸。观者迷于茂密、精绝,落笔便多羁绊。

近人费新我、康殷、刘炳森、张森辈,无一笔不俗,竟得时名,深可嗟叹。非此辈误我,乃时誉误彼也。

用笔如运刀,须以寸铁杀人者胜。

书家必有初心,希志抗古,自非俗辈,不以时遇困顿为然,一意孤行,方能横绝千古。名利两字最是糖衣炮弹,化骨于无形。

张瑞图开合自运,变化多端,如壮士舞刀,刀刀入纸,凛凛然不可犯之毫分。

图片

闲散作书便失精神,蔫然无力。笔底悠然,着笔似狮子扑象,全力以赴,能擒拿跳跃,为其如此,生机迭出,方堪闲散之姿。董书汲取诸家,融会贯通,以己意出之,是自家本色,所以鲜活。后学之士,处处以模仿为能事,不过东施效颦。

董其昌用拙而出秀润,奕奕动人,诚是此老高明处。有清三百年,学董书者三百年,竟无一人可及,皆作花下鬼矣。

鲁公书浑然质朴,有曰为田舍郎立阡陌间,其敦实憨淳如此。面貌农夫,言谈有庙堂气象,拙而能古,古而有力,后人学颜,知此已属难得。质朴之外更藏狡狯,非如此不可尽窥颜书之机巧,世人当知老实人亦不乏城府,内寓自家心思。

大字在势,小字在趣。大字难如小字之精妙,小字难似大字之宏阔。

谢稚柳精微清旷,超然利家、行家之上。大千居士傲才藐物,犹重其能。于鉴定则资以入古,望而立决,此深知者也。

清季学碑多奇奇怪怪者,或骇人耳目,或泥于画葫,惟沈增植缤纷离披,郑孝胥清苍幽峭,两公鹤立群伦,宕开碑帖之新局。

图片

陶心云营东湖,嘉慧后学,此是千古功业,书不足道矣。

书家早年之作多见幼稚,于晚年迥异,以其取法尚戋,笔力尚嫩,且阅世不多,见识不高。赵之谦三十以前有学颜真卿,不过庸庸俗手,然必有不变者。董其昌年少时学智永,稚嫩生疏。至于晚年书名遍天下,终日挥洒,犹不忘一“生”字,正是其救多写之良方。董其昌书风靡数百年,不乏好手,惟王梦楼能从“生”字著手,笑傲天下“三梁”,卓然鹤立。

书家往往以个性相耀,天下人人不同,落笔已然分明,刻意为“个性”者,定难生动自然。取法个性愈强者,则愈易为其表象所迷,仅仿之以皮毛,时日愈久,不知追踪溯源,徒落野孤禅。惟王羲之法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假以《集王圣教序》悟入,稍加生发,必成一家面目,而古意与笔法不失,此善学者思之。

康长素有得与不得。得者,逶迤通达,豪气尽显;不得者,琐碎拖沓,诚为“烂稻草”之流。

书家必具两种手段,一应大字,一付小字,自文徵明辈皆足窥此,运对适度,方堪佳构。

文徵明朗隽挺拔,如明月皎然,落笔无一懈笔,百炼钢化绕指柔者。

图片

赵孟頫学古,由近而远,自高宗而溯北宋蔡君谟辈,再上取唐晋诸家,俊朗如玉,体格依于唐人,气格不脱宋人。

倪云林书一如其画,简远萧疏,惟涉荒率。画家字每多如此。

学书不可贪多,步武古人,由一点一画悟入,再看其应对变化,此处最见神来。时人但知临帖,仅作一时画瓢,徒勾僵影,骨肉失位,精气不正,纵临万年,不过皮毛。

学书当在活学,一家有一家经验,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余任天晚年目力日衰,唯草书尚作,犹自潘天寿画中悟道,以空白写字,计白当黑,反其道而行,不落窠臼,开合相间,浑厚苍茫。细究点画,虽失于板直,而转动空白,化其于无形矣。

观书如观美人,扭捏作态,必带俗意。佳书如佳人,能以真出故。赵子昂书,委婉俊秀,如西子洗铅粉,立苧萝,见之犹怜。一旦作粗笔,写“快雪时晴”,体骨历练,徐娘半老,风采别样,亦非小女子可比。

天道四季,各呈其美,书家一生竭力,少壮老弱,各彰风采。岂少时必不及晚岁,青涩峻拔,天然嘉惠;生平阅历,笔墨滋养,香象渡河,老而更成。皆托于“用心”二字,若恃“老本”,任恣意以为能者,少年才情殆尽,便坠不可救药之地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