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51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2-08-05 发布于陕西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论》.第51条)。

                        作者:蒋远东

本条文是第35条的缩写,如果我们片面的认为只要是脉浮在表或者说脉浮而数都可以用麻黄汤发汗是大错而特错。

首先,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之分。第二条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名中风。如果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即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桂枝汤主之。第3条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其人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脉阴阳俱浮紧为太阳伤寒,麻黄汤主之。由此可见,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两个不可以混淆的病。第16条讲: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次,《伤寒例》中讲: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下咽阴盛则亡。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虽然都是太阳病而且都是太阳表证,但太阳中风表虚,太阳伤寒表实。其脉虽然都浮,但太阳中风的脉浮缓,太阳伤寒的脉浮紧;太阳中风自汗出,太阳伤寒不汗出。太阳伤寒的时候,体内的阳气都在表抗邪,是阳盛于表,如果用治疗虚汗出而发热的桂枝汤治疗不汗出而恶寒的麻黄汤证,即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毙是毙命,是死的意思。

由此可见,本条讲的脉浮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脉浮紧中去掉紧脉后的剩余部分。因为,本条讲的是脉浮而不是脉浮紧,脉浮紧的紧主痛,当我们去掉太阳伤寒主痛的脉或者说去掉主痛的证状,剩下的即是太阳伤寒的脉浮这一部分。现在我们来看第35条,第35条讲: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当我们去掉第35条中主痛的部分,即去掉能引起脉紧的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后,剩下的是太阳病,恶风无汗而喘。本条讲:脉浮者,病在表,我们在从剩下的太阳病,恶风无汗而喘中去掉主里的恶风而喘这一部分后,剩下的就是太阳伤寒的表证,太阳伤寒是表证就是脉浮,恶寒,无汗了。可见,本条的脉浮,病在表是太阳伤寒的的寒在表,脉浮,恶寒,无汗,这个是可以发汗的,宜麻黄汤。

否则,不可以用麻黄汤,《伤寒论.温病篇》讲: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本桂枝汤证如果用麻黄汤就像《温病篇》讲的,若被火,若火熏之一样,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本条的脉浮而数中的数是热,浮是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太阳伤寒这个病,其热在表。当我们诊得太阳伤寒脉浮而数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太阳伤寒,表热而里寒。太阳伤寒的表热是寒邪闭表,毛细血孔张不开,正邪交争于表而表热;里寒是相对于表热讲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太阳伤寒的寒邪是从下焦往上焦走的,是下焦寒撵上焦热外出,表热而里寒或者说上热下寒,可发汗,宜麻黄汤。

麻黄汤是一个只能用一次而不能再用的药,如果单凭本条的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就臆断的用麻黄汤,必定会死于句读。麻黄汤与桂枝汤不同的是桂枝汤是表虚里寒,自汗出;麻黄汤是表实里寒不汗出,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本条的脉浮是表实,脉数正邪交争于皮下,皮下有热而里有寒,所以,脉才浮,病才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亦可发汗,宜麻黄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